海外文摘·文学版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2年04期) 电子版

类型:月刊  类别:文摘文萃
《海外文摘》创刊于1984年,是一本贴近生活、透视海外的综合性文化休闲月刊。它专门介绍国外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的社会万象...     展开
原价:¥20.00   促销价:¥12.00
  • 促销信息
  • 全年订阅更优惠!
  • 收藏
收藏成功
分享
目录
海外文苑丨我们杀死施黛拉
我独自一人。里夏德跟孩子们一块儿去他母亲家了,打算在那里度过周末,我给女佣人放了假。自然,里夏德要我跟他们一起去,不过,他这样问,纯粹是因为知道我会拒绝。我在的话,只会打扰他和阿奈特的时光。再说我也早就想独处一回了。 这下我有了两天时间,有...
海外文苑丨双胞胎女儿
杨柿红决定去女子监狱看望大女儿,她小心翼翼,绝不能让小女儿知道。 她让朋友方哥开车把自己带到监狱。监狱在远郊,铁丝网外有一片树林,寒风粗暴地扑过来,像隐形的爪子抓她的脸。黄叶纷飞,哗——啦——哗——啦——落在地上,像是在抱怨,又像是在呻吟。...
中篇小说丨玄色
一 十年前,也是清明节,就在派出所对面的马路牙子上,路灯下,坐着两个大男孩。他俩一个叫大鹏,一个叫辉子。 大鹏和辉子两人即将高中毕业,在讨论人生,讨论考不上大学怎么办?高美丽能否看上他俩中的一个?他们正天马行空地吹着牛皮时,从远处向路灯下走...
短篇小说丨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一 顾先生喜欢古琴,会弹的曲目也不少,他较擅长弹奏的是《客窗夜话》。据说《客窗夜话》是刘伯温所作,就连顾先生所用的琴,也是刘伯温式的。 这是一种琴身似芭蕉,琴首似蕉叶,两侧叶缘向下略微翘曲的琴。因琴的形体过于像芭蕉的叶子,便得了蕉叶琴的称呼...
短篇小说丨不远处有片海
盛夏的傍晚,沙滩上人很多。那些年轻的躯体,古铜色的、雪白的、黝黑的,欢快地被潮头推来搡去。 确切地说,我此时正坐在海边一个卖烧烤的木亭子里。这里的老板是个新疆女人,头上系一块豆青色方头巾,有一点臃肿。她给我拿来一盘烤熟的羊肉串,还有啤酒。 ...
短篇小说丨戴个口罩睡觉
我记得我和罗之虎太太第一次会面的情景。 “你在二十多家公司干过事?十二个月?”那时她拧起眉毛,不可思议地向我发问。 “不……”我有点紧张,“……那都因为我父亲吕布清,那可是个肮脏的符号……他和母亲都是贪污犯。用人单位见我都绕着走……所以我愿...
短篇小说丨逃离
一 “既然平哥如此放下身段,征求我的意见,那我就建议今晚还去小敏鱼馆吃烤鱼吧。她家烤鱼的味道,啧啧,不能提,一提起来,你看看,我就流哈喇子(东北方言,流出来的口水)了!”李松笑着朝刘益平吐了吐舌头,他的一双乌黑眼珠在浓眉下熠熠生辉,每一只眸...
文化散文丨琴在嵩洛
山 我是被一个山中弹琴的画面纠缠住,而去想学琴的。 我弹琴时经常会有人说弹首《流水》,很少有人会提《高山》。这两首著名琴曲来自伯牙子期的典故。按照一些琴谱的说法,它们本来是一首曲子,唐代以后才分为《高山》与《流水》两曲。在当代,如果说有什么...
文化散文丨中文系何为?
1 大学中文系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不是一个今天才有的问题。从近代引入西方大学制度开始,中文系该怎样办,如何设置科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毕业后出路怎样,都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最有名的意见来自闻一多。 1946年暑假前,他口头向清华大...
生活随笔丨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我的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基本可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知青文学;另一部分大抵属于“当下”题材。 因为整理一些散文随笔,想到了从前许多事,比如年货、布票、肉票、洗澡票、户口簿、厕所等。我很感慨,中国确实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确实发展了,各种...
生活随笔丨石磨豆腐
母亲坐在冬日的阳光里拣豆子,一大群母鸡围着,老花猫眯着眼,卧在蒲团上晒太阳。 一到冬天,母亲的手就裂裂子,裹了胶布的手指将几粒瘪豆子扔出去,母鸡便一窝蜂似的奔过去争食。都是当年的小母鸡,才开始下蛋,母亲格外怜惜,品相不好的豆子全拣出来,喂鸡...
生活随笔丨我欠你一个道歉
一 你真的记不起来了?我不信。 一切都因我而起。要怪,只能怪我。 那一天,是我七岁的生日,奶奶说,我记性不好,过生日要吃个头母鸡蛋。奶奶说的头母鸡蛋,是一只小鸡长大后,下的头一个蛋。 奶奶养了很多鸡,在临近生日的那几天,要是在往年,她就会指...
生活随笔丨做木匠的日子
1971年底,我从吉首县太平公社招工进县工程公司学做木匠,干了6年多。那一段学艺务工经历,使我一生获益匪浅。 与我一起招工进城的太平公社下乡知青,有王金生、张世清、石顺福三人。公司将我和王金生分到木工队做木匠学徒,张世清到泥工队学做泥水匠,...
生活随笔丨雪天
冬过小寒,无雪。 按说这个节令,应该有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落在山川沟壑,无论从哪个角度望去,漫山遍野的雪,把土地上的一切腐朽遮掩,挂在树干树枝上的雪花,静静地等待树根的吸吮,一股新鲜的溪流从树梢的顶端悄悄地往下流。于是,大树、草木都开始拥抱着...
生活随笔丨十二次翻越雪山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从茂县附近西渡岷江,向理番前进。红军到理番县后,广泛开展了扩红运动。只有15岁的藏族小伙子胡宗林(藏名仁钦索朗)加入了红四方面军第31军,被分配在学兵连。 随后,胡宗林离开家乡,跟随四方面军总部,第一次翻越夹金...
生活随笔丨绿洲里那一抹柔软的暖色
我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安静的秋季进入且末县的,参加一年一度的红枣丰收节。横穿沙漠进入且末绿洲,视觉从无边无际的灰黄里拔出来,扑入满天满地的红色盛典里,色彩的强烈冲击,让人一时回不过神。广场上张挂着巨幅红枣画,摆放着红枣做的巨大花篮;市场上满...
生活随笔丨榆林
从呼和浩特出发,第一站是陕西榆林。 榆林乃陕北重镇,是历史上边塞和内地的重要分界线。榆林辖府谷、神木、横山、米脂、佳县、绥德、靖边、定边诸县,再加上延安以北地区,就形成了一个耳熟能详的地理概念——陕北。当年,我的祖父领着我年幼的父亲和父亲的...
生活随笔丨失落的父亲
父亲是什么时候病的,而且是现下流行的抑郁症,我不得而知,但他只是一个老实的农民。 不久前,他在电话里告诉我,要来我这里一趟,那是他第一次一个人坐三个小时的车来我这里,平时,他是不会安心在外面走的,他惦記着家里的几亩柑橘园和后院里的十几只鸡。...
生活随笔丨鸟邻
水老鹳那么长的腿从不蹚深水,老是在浅水滩慢慢挪腾,大多时候玩单腿站立,一动不动,看似漫不经心,可当鱼儿大摇大摆游来,脖子只消轻轻一伸,一条鱼便夹在钳子般的喙里。水老鹳捉鱼一捉一个准,鱼儿只要游到跟前别想逃掉。同样是捉鱼,几个孩子撵着鱼群从上...
生活随笔丨鸟缘
清明时节的江南,春潮涌动。 2016年4月初的一天,郑青松带着班组的员工在例行高压线路检查。他所在的工区负责四十多条高压线路的维护任务,全长五百多公里,有两千多个杆、塔。输电廊道往往都避开城市,往荒芜偏僻的山区、湖区架设。跨越湖区,翻山越岭...
生活随笔丨冷眼旁观说世相
人到了某个年龄,就要相应地去面对和解决一些在这个年龄段必然会出现或是发生的问题。 比如,现在这个时候,其实最不愿听亲朋好友、乡邻故旧逝去的消息,但是又不得不听;最不愿进那些逝去的亲朋好友、乡邻故旧的灵堂,但是又不得不进。并不是不能面对和接受...
生活随笔丨乔家的年
相州镇叶家屯村乔光池和我父亲是战友,他比我父亲大,我们喊他乔大爷。他一共生了四个孩子,三个姑娘和一个男孩,男孩最小。这个男孩,用乔大爷的话说,蝈子腚上一根毛,贼稀罕。 乔大爷每次来我家,都用自行车驮着儿子。吃饭时,还是老规矩,乔大爷和父亲在...
生活随笔丨倭瓜情
中秋节到了,我和往年一样还是回老家小河东村,陪着老母亲一起过节。 父亲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自从父亲离开我们,母亲就一直在老家小河东村过一个人的独居生活,住的还是70年代父亲在世时盖的那撮土坯房。前几年,我们兄妹几个商量,准备给母亲盖一撮新房...
生活随笔丨妈妈家的门
妈妈,是指我的岳母。 我和她的大女儿恋爱时,妈妈只是看了我的背影,就认可了我。 那天,我和一位工厂的同事从她家门前的一段斜坡路上经过,有知情人赶紧在街沿边指着我的背影缩拢喉咙喊:“陈大珍,快出来帮我抬下晾衣竿,你看,你看,那个人是力群的朋友...
生活随笔丨老店铺杂事
鼓楼店铺 鼓楼西北角是有着很大铺面的五金公司,里面摆放了亮铮铮的自行车,也还有录音机之类的家电,每天放学路过这儿时,我不会去走大街的路,而是从五金公司的店铺北门穿进去再从西门穿出来,这就从北大街到了西大街口。 五金公司里头也没什么我喜欢的,...
生活随笔丨仰望一轮皓月
2012年5月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工作时,我只知贺敬之先生是学会的终身名誉顾问。学会也是贺老于1993年提议成立的。 学会下面有文艺教育、当代文艺、书画艺术、紫砂艺术、诚信文化等一些专业委员会。其时,我被聘任为书画院副院长(现由文旅部办...
生活随笔丨砚边花开
一 在人间行走,有时会遇到一双那样的眼睛,让你怎么也忘不掉。 辛丑之夏,当我走进位于郑州市惠济区黄河岸边的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见到黄河澄泥砚工艺美术大师王玲,看她以妙手慧心创作出的澄泥砚精品和澄泥砖雕等作品时,你会突然明白,所有的灿烂绽放...
生活随笔丨持久的火花
我对好多事情其实是一无所知的。有时,呆呆地望着对面的那座山头,望久了,目光被弹了回来。沉吟了一下,我是真的不知道山那边有什么。 有一只羊吗? 有一只狐狸吗? 有一个人吗? 这当然是我的想象,即便有,我也是看不到的。看不到的事物,无影无形,在...
生活随笔丨母亲的凉拌番薯叶
母亲去世后,我已有两年没回乡下过年了。幸好今年春节本地疫情所造成的压力不是很大,市内流动没有了限制,于是一家人踏上了归途。 某日聚餐,我突然发现了一碟青菜,立即举箸夹过来,放入口中,曾经熟悉的味道跃然舌尖之上,原来竟然是我久违的凉拌番薯叶,...
生活随笔丨故纸情怀
我和方钢军有缘,是因为我们三次在一起工作。 第一次是1994年下半年,我到郑宅镇上郑村挂职村副书记,方钢军是公开招考的郑宅镇科技副镇长,我虽工作在村里,但吃住都在镇政府,镇里开会或有重大活动时,我们都可以见面或一起工作。记得那时他就开始利用...
生活随笔丨规矩在上
规矩总是冷着脸,修剪人们任性的翅膀。 夜里做梦,我和规矩吵了一架,居然吵不过它。它没把我气饱,我反而笑醒了。醒来一看挂钟,才下夜三点,操什么闲心,明天又不上班,疫情期间,彻彻底底、完完全全的“居家办公”。 家,在这个时候,才让我细细琢磨了一...
生活随笔丨空山
我小时候不喜欢山,觉得它是一片黑黝黝的呆板,且多跟祭祀有关,如清明节上坟,人去世上山入葬,总是充满阴森的气息。以至于那时,我家亲戚每每邀请我去他家山上小住几日,我都断然拒绝。 怎知若干年后,我才知自己当年多么无知,心性浅薄,只以井底青蛙之眼...
生活随笔丨相信善良
不是不努力,也舍得把汗淌,一天到晚干工作像陀螺一样忙。从来不应付,总想做最棒,可有时候,却发现自己很受伤。 知道走近道,能实现小梦想,只是有些事做了,靈魂无处放。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做人的信条一直为我指引方向。 我相信善良,相信前行的路...
生活随笔丨老程走了
老程,走了,走得太突然了。这个世界上不再有老程了。 我没有径直回家,心境复杂,在小区里走着、看着、想着。我在干什么呢?我走着,走着老程每天都走过的路;看着,看着每一处似乎都有老程那双粗糙的手打理过的精致的痕迹;想着,想着是不是又能遇见他,因...
生活随笔丨谁是病人
人过四十,去拿体检报告就成了一件必须要鼓足勇气的事。 体检中心打来电话,让我去领体检报告单。我把时间安排在下午,一方面上午事情多,另一方面也不想一大早因为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影响全天的心情。我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办公室里好几个年轻的同事最近几年...
生活随笔丨回家真好
去年故乡别,今日又一年。 今年春节,随着很多地方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不少人回到了家乡,那种幸福和喜悦的心情,毫不掩饰地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 是啊,尽管在外奔波忙碌,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老家,老家里有自己年迈的父母、辛苦劳作的妻子和翘首企盼的孩...
评论丨小鸟和芍药,或理性与生命
奥地利女作家玛尔伦·豪斯霍夫尔对待婚姻和家庭的态度令人玩味:1958年,也就是中篇小说《我们杀死施黛拉》出版的那一年,她再次跟与自己离婚八年的前夫结婚,重新过上了琐碎无趣的主妇生活,料理家务,在丈夫的牙医诊所当免费的帮工,按照丈夫...
相关杂志
订阅全年
海外文摘·文学版
订阅全年后,您可享受以下权益
①该本杂志即日起至未来1年内所有更新电子版杂志的使用权限;
②赠送该杂志的部分往期的杂志的使用权限,有效期1年。

全年订购价格: ¥144.00

登录龙源期刊网

温馨提示:

1.点击网站右上角的“充值”按钮可以为您的账号充值

2.充值金额可以选择30,50,100或500元

3.充值成功后即可购买网站上的任意杂志或文章

还没有龙源账户? 立即注册

购买杂志

海外文摘·文学版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购买杂志

海外文摘·文学版

杂志价格:¥12.00元

  • 微信扫码支付
  • 当前余额:¥100.00

    去充值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