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日,巴勒斯坦城镇拉马拉,以色列警察强行拆除阿莫纳定居点时,与犹太定居妇女发生冲突。摄影/Oded Balilty
历经十年“阿拉伯之春”苦难的中东,从2020年开始,一些国家之间“和解潮”风生水起。中东迎来一个相对和平的新时代,停火、复交、和解、发展是这个新时代的关键词。特别是今年3月10日在中国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宣布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后,酝酿三年多的中东“和解潮”骤然加速。4月12日,一天之内,突尼斯与叙利亚复交,巴林与卡塔尔复交,令人目不暇接。素以战争、动荡闻名的中东,似乎“忽如一夜春风来”,直到“阿克萨洪水”震惊世界。
从1991年巴以开始正式和平谈判以来,美欧国家、国际社会、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均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是阿以建交的前提。2002年阿盟峰会通过《贝鲁特宣言》,把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作为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交的前提条件。
2009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提出,以色列可以搁置巴勒斯坦問题,先同阿拉伯国家建交,然后再处理巴勒斯坦问题,这被很多人认为是痴人说梦。但是,现在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显然,巴勒斯坦问题被国际社会边缘化,是过去十年中东政治最大的变化之一。
阿以缓和的长远趋势
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地区政治甚至全球舞台上长袖善舞。但是,阿拉伯世界整体上一直在困境中挣扎。
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在人口、资源、国家数量上享有绝对优势,1923年奥斯曼帝国解体后,中东主要是阿拉伯人的中东,特别是1979年伊朗受制裁后,非阿拉伯国家在中东政治中的影响有限。然而,1990年美苏冷战结束,阿拉伯国家失去苏联支持,只能幻想美国在阿以之间秉持公正、客观立场。2011年后美国进入战略收缩时期,阿拉伯世界陷入内乱,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快速填补真空,中东再也不是阿拉伯的中东了。
目前,叙利亚、也门、利比亚长年处在内战中,伊拉克、黎巴嫩内部持续动荡。伊朗、土耳其、以色列等非阿拉伯国家纷纷介入阿拉伯国家事务,反过来迫使阿拉伯国家重新站队。
在阿拉伯国家内部,因对在美国、伊朗和以色列等问题上意见不一,阿拉伯国家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矛盾错综复杂。在重要问题上,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形同虚设。传统上,埃及、伊拉克、叙利亚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20世纪70年代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凭借石油经济走近阿拉伯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现在,埃及、伊拉克、叙利亚等传统大国则饱受战乱、政治动荡、经济衰退,而沙特、阿联酋等国家还不足以担当公认的阿拉伯世界领袖。
更重要的是,经历多年的革命、动荡之后,多数阿拉伯国家仍未找到可持续的国家治理模式,现在的模式仍与“阿拉伯之春”发生前一样。政治上,所有阿拉伯国家都采取“国家主义”,就是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发挥主导或控制性作用。经济上,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的地租型经济模式没有改变。海湾阿拉伯国家等产油国是典型的地租型国家,非产油国也通过侨汇、援助等途径分享产油国的石油收入。
目前,阿拉伯国家占全球人口的5%,却占全球难民的50%。阿拉伯的政治雄心随之衰落,阿拉伯“国族主义”渐行渐远,阿拉伯人不再追求一个统一国家了,而是积极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种种迹象显示“以色列威胁”在阿拉伯政治中的分量在减轻,阿以缓和成为一种长远趋势。
一方面,1967年战争以后,以色列没有再在阿拉伯国家占领新的领土。2006年黎巴嫩战争以来,以色列没有再同阿拉伯国家发生过战争。过去10年阿拉伯世界遭受内战、动荡、经济衰退困扰,这些都与以色列没有直接关联。另一方面,1979年以色列与埃及建交,1994年同约旦建交,2020年底同阿联酋、巴林、摩洛哥、苏丹关系正常化。
尽管阿拉伯国家联盟仍然坚持2002年的“阿拉伯倡议”,即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是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建交的前提条件,但是22个阿盟国家中,已经有6个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阿盟在这个问题上团结一致的口子被越撕越大。与此同时,2014年油价下降使阿拉伯经济陷入困境,各国纷纷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寻求外资、技术。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强大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影响力特别具有吸引力。
2020年的新一波建交潮,让阿盟的集体立场形同虚设,更多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不可避免。2023年,沙特同以色列的建交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同埃及、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冷和平”相比,阿联酋同以色列的建交可能是全方位的交往。2020年以色列光明节期间,估计有25000名以色列人访问阿联酋,在阿以关系史上是一个创举。
巴以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
目前,巴勒斯坦问题依然是阿拉伯世界的中心问题,阿拉伯国家和他们的民众仍然支持巴勒斯坦事业。但是,巴勒斯坦问题久拖不决,解决前景日益渺茫,阿拉伯国家的耐心也渐渐流失。近几年的建交潮表明,阿拉伯国家将巴勒斯坦事业与阿以关系脱钩,不再允许巴勒斯坦问题绑架阿以关系。1979年前,阿拉伯国家不惜使用战争手段保卫巴勒斯坦;后来,阿拉伯国家不惜使用政治、经济和外交手段保卫巴勒斯坦;未来,阿拉伯国家可能只会使用道义手段保卫巴勒斯坦了。
2012年11月20日,两名儿童的遗体被叔伯们抱往加沙的一座清真寺举行葬礼。此前,兄弟二人及其父亲在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空袭中丧生,其母亲被送往医院急救。摄影/Paul Han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