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探讨

宋书现
  
速读·中旬
2022年3期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 汝州 467500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并且已经渗透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方方面面。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微时代。进入微时代之后,各种多媒体迅速发展,手机、电脑早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人们在享受着微时代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去解决这个全新的时代背景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其中,高校思政课就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改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微时代”背景给高校思政课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然后探讨出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来提高思政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希望能够促进高校思政课更好的适应“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要求。

◆关键词:“微时代”背景;高校思政课;思政教学效果;有效策略

“微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传播媒介,进而涌入了大量的不同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思潮和主要核心思想。高校思政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政课更加应该与时俱进,积极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更好的解决“微时代”的背景下的一些问题,积极面对新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社会快速的发展中发挥出高校思政课的积极作用,才能够多角度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政课在“微时代”背景下需要面对的问题

1.复杂的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有所冲击

“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能够接收到的信息量逐渐增多,能够接触到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复杂。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的传播媒介,然而有很多不良分子都凭借这些新出现的媒介来对我国人民群众传输不良的意识形态,比如一些信仰宗教的极端主义者会利用微博、短视频等媒介来散播谣言,甚至是一些反动言论;还有一些所谓的网络公众人物也会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传播一些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不良信息和激进言论。而“微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大高校的学生随时都能看到这些不良信息,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目标有所冲击。近几年,大家常常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或者是论坛上看到一些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言论,这些谣言散播者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并且还公开宣扬西方的一些政治理论,到处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如果我国高校学生在各个社交平台上看到这些不良言论,那么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会受到影响,这对于帮助我国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是非常不利的。除此之外,“微时代”背景下各种复杂的信息赤裸裸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也会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高校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如果过早的接触到这些信息,那么就很有可能让价值观念较弱的学生感觉到迷茫,或者是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最终让这些高校学生发生思想上的扭曲,走上错误的道路。这种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的话,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便只能作为一种摆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一教育目标也无从实现,根本无法起到真正育人的作用。

2.开放性的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所冲击

“微时代”时代的带来,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更多新的内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些新的内容不利于维持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对思政教育的准确性和系统性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首先,“微时代”打破了之前学生只能接受学校提供的信息的传统,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了解来自学校之外的各种信息,虽然学生的接触面变广了,但是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变得更加复杂且不易辨别正误了。在这些信息中,有些信息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够为学生带来正能量的;可是有些信息就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甚至是反党、反社会的有害信息。这样一来,“微时代”背景下鱼目混珠的不同信息就影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另外,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包含了许多教育内容,比如思想方面的教育、道德方面的教育、政治方面的教育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等,那么高校在对学生展开这些内容的教育时,是需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来进行的,同时也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发展与建设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的思政教学内容组成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有机整体。但是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学生看到的、接触到的信息都是非常随意的,且具有很明显的碎片化特点。这些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在编辑信息的时候没有经过推敲和查证就直接散播出去,有些信息传播者更是在很随意的状态下就传播出一些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就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3.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载体有所冲击

“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传播媒介,并且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我国社会公众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教育载体就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就是以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运用这种课程载体有效的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力度。但与此同时,这种传统载体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程载体由于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会让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在上课的时候也会比较单调。那么“微时代”背景下的新载体就有所不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传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有短视频、有图片,也有一些长篇的文字信息等,并且在这些载体上的信息和内容更新速度非常快,更具有时效性的特点,迅捷的信息传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当下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所以,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微时代”背景下,全新的载体所具有的这些优势,然后对传统的课程载体进行调整和更新。

二、“微时代”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1.加强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微时代”背景下,要想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就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种角度来考虑,既要加强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在平时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时候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教育,而应该结合“微时代”的时代特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比如,老师可以从学生微博、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评论的信息、转发的言论中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还有思想观念的变化情况,也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介来信息观察学生心理上的诉求,找出学生在思想方面想不通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这些新媒介合理利用起来,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提高互动的效果,引导学生在新媒介中发表正确的信息和言论,积极评论学生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提高自己对新媒介的运用技术和能力,制作出形式多样的传播内容,可以是弘扬社会正气的内容,用推陈出新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内容方面,思政老师需要及时做出创新,在各个媒体平台上挖掘出具有研究和讨论价值的新话题,然后结合思政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网络问题展开思考和探讨。最后,还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思想价值辨别的能力,老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判断众多信息中的不良信息,让学生学会及时清理这些不良信息,然后提高自己鉴别信息的能力,拒绝盲目的随波逐流,拒绝跟风。

2.加强课堂载体和微媒介的配合运用

课堂载体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教育载体,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我国各大高校应该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求,加强课堂载体和微媒介的配合运用。“微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学生对社会舆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且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讨论,对各种社会舆论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政老师可以在进行思政教育的时候将社会舆论也加入课堂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教材知识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的思政方面的教材理论知识来重新看待一些社会热点和社会舆论。思政老师可以通过成立微信公众号,实时发布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老师选择的这些社会热点应该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才可以让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理论知识。那么在内容的选择方面,可以是社会情感问题、学生课余时间的娱乐事情或者是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通过这种方式就将课堂载体与微媒介合理结合起来了,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专业性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还可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讨论最有热度、最感兴趣、最新发生的话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思政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思政老师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3.加强学校和课堂教学的共同管理

在“微时代”背景下,要想提升思政教学效果,还需要加强学校和课堂教学的共同管理。思政老师在开展思政的课堂教学时,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微文化和微技术的交流与探索活动,让思政教学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成为一种规范化、系统化的微技术教学。此外,思政老师还可以在新媒介上创设不同类型的微专题,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学生的情感方面、学生的兴趣爱好方面等,然后在新媒介上运用多种形式,比如投票、抢答、有奖问答等等,以此来丰富学生思政学习的体验。在学校的管理层面,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创新管理机制,高校内各个院系的辅导员,各个班级的班主任需要及时收集学生的思想变化情况,当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上发现学生出现了比较消极的思想后,需要及时对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对学生加强正确的思政教育引导。其次,学校还可以建立思政思想的主阵地,研究出在“微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新形式和新方向,在新媒介上打造一些校园文化群、班级文化群等,然后在这些传播平台中传播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信息,最大程度的开拓思政教育渠道,让健康的、良好的、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占领高校学生新媒介的主要阵地。

三、总结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好有坏,如果能够将新时代带来的变化充分的、合理的、科学的运用起来,便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优势。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认识到现阶段复杂的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目标有所冲击、开放性的信息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有所冲击以及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对高校思政教育的传统载体有所冲击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课堂载体和微媒介的配合运用、加强学校和课堂教学的共同管理等方式来提升思政的教学效果,让思政教育在“微时代”背景下能够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浅析“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J].丝路视野,2018(21):2.

[2]陈双.“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思考[J].2020.

[3]刘伟喆,郝建华,孙贺娟.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13):2.

[4]霍群,刘纯.基于“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J].山西青年,2020(07).

[5]许子健.“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J].2021(2018-6):41-43.

[6]丁爱云,张敏.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9,32(04):78-79.

[7]杨静.“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研究[J].教育2017(01):00093-00093.

[8]张帅.“微时代”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有效性的路径分析[J].长江丛刊,2018(20):1.

作者简介

宋书现(1970.07—),男,汉族,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