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我们读“三国”的那些事

姚烨
  
速读·中旬
2022年3期
辽宁省实验学校本溪分校 辽宁 本溪 117004

◆摘要:有人说,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我觉得,这句话用来形容经典名著的阅读或许更恰当。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典中,我对“三国”有种执念。我第一次接触“三国”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读完的,也不清楚具体写了什么。只是浅薄地认为读完了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所以,在我初为人师时,我就要求学生读“三国”,只不过,我有布置,没检查,没反馈,而我,也没再读。直到《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出现语文书中,而我又要协助学校老师完成一节市优课时,我才意识到在深挖教材,精细备课的过程中,自己对于“三国”所知甚少。惭愧之余我也意识到自己的疏忽给学生带来了阅读上的损失。所以,在接手现在的班级后,我们五年级的必读书目就选定了“三国”。

◆关键词:三国;那些事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回首磕磕绊绊的阅读过程,我欣喜地发现,有一些阅读策略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拐杖支撑作用,使一些学生在读“三国”的路上缓慢却又笃定地向前走着。

策略一:做好知识铺垫,激发阅读兴趣

真正开始读“三国”是在开学的两个月后,我与学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三国”也或多或少的有了一些认识,在这期间,我准备了很多关于“三国”的资料。所以“三国”的第一回由我来开讲,只不过我的第一讲不是像学生一样讲三分钟,我讲了三十多分钟。从作者到背景,从影响到价值,整部小说的大致发展脉络,我都尽量给学生交代清楚。在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字内容中让学生感受到这部著作场景的宏大以及故事的节奏感。为他们接下来的阅读埋好一颗兴趣的种子。

下课后,很多孩子围着我问这问那。阅读是解决他们心中疑惑的一种有效方法,所以,班里渐渐多了读“三国”的身影。

策略二:制定阅读计划,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力

我们约定,一周读五回,并在每一天上午的语文课中以课前三分钟的形式进行分享。刚开始,并不顺利,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但现实的阅读困难也存在。每一回的内容篇幅都很长,再加上生僻的文字,陌生的文言化表达,都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挑战。所以,刚开始的课前三分钟分享并不顺利。

尽管分享的磕磕绊绊,不知所云,但我们的分享形式一直没变。每次在学生并不理想的分享后,我都会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和大量的补充。所以,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的语文课堂,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讲“三国”的。这样不太妥当的做法让我们读“三国”的路走的虽然慢,但没中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让学生去理解体会,读它,虽然难,但要有决心和毅力不断向前。所以,现在在我们班级,早读、课间、中午食堂,你都会看到在读“三国”的孩子,虽然不多,但是孩子与经典融在一起的画面真的挺美好。

课前三分钟的分享,我们依然在继续。几个读的好的同学,俨然已经成了班里小老师。有的学生会去找他们帮助指导自己的课前三分钟,所以班级、卫生间、走廊、阅读区……成了他们讨论“三国”的阵地。这种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的画面真的挺美好。

策略三:开展展示活动,丰富读后评价

除了每天的课前三分钟进行分享,我们还绘制过手抄报,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为了加深学生对三国人物的了解,我们举办过知识竞赛“三国英雄会”。以课本为依托,关于“三国”的成语,歇后语我们进行了集中的拓展。更让我意外的是,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课本剧考核中,有几个小组就是选取“三国”中的内容来进行考核展示的。更巧的是,五年级的经典诵读中收录着杨慎的《临江仙》,我觉得每次学生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情感都会更饱满一些,每次听到后,我的心里都会有一些触动。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三国”,从不同的角度在读“三国”的过程中有“获得感”。我觉得这也是阅读的幸福感所在。

策略四:指导积累,以读促写,试着分析人物性格

读“三国”,我们在故事中认识英雄,我们在对决中感叹智慧。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情节,都是我们极好的写作素材。在单元测试时,我们曾遇到过一次写名著中你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很多学生写的是“三国”中的人物,青涩中透着他们的那份努力和认真。在平日的阅读中,也会有学生总去问我:老师,卧龙和凤雏比谁厉害?司马懿是不是比诸葛亮厉害?单纯的孩子似乎一定要给“三国”排一个英雄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我特意找来了一场关于“以成败论英雄是否有可取性”的辩论会视频。在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英雄的理解会更全面一些。为了让“以读促写”持续下去,我们假期布置了阅读后写书评、人物分析或者续写等形式多样的习作练习,并让学生尝试去写校园人物小传。不知道谁会登上我们校园的英雄榜呢?

“三国”我们一起读完六十七回了。虽然真正跟上阅读节奏的学生不多,但我们阅读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读“三国”的那些事,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线装经典》编委会. 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M]. 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