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问题及可行性对策研究

丁慧新 董红彬
  
速读·中旬
2022年3期
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 菏泽市丹阳办事处大屯小学

◆摘要:为了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政府相关部门全面推广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本文通过调研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类,发现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在内容形式的安排、服务目标的明晰、监督和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以提高小学课后服务质量。

◆关键词:小学;课后服务;“双减”

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课后服务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是一项“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要充分发挥中小学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广大中小学要充分利用自身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部的指导意见,菏泽市教育局根据菏泽市的实际情况,2019年6月发布了《菏泽市全面推进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要求“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意见”的发布,意味着更多学生参与到校内课后服务中来,《双减意见》和《课后服务意见》的陆续出台,使课后服务问题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意见如何互相支撑,形成1+1>2的合力,如何在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同时,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实施成效。

1 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开展情况

学校是课后服务实施的主体,目前学校多以本校任课教师为课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笔者走访菏泽市城区各小学发现,目前菏泽市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区小学课后服务主要由课业辅导和主题活动两个方面组成。课业辅导主要指作业指导和知识点复习讲解,主题活动主要包括社团活动和兴趣拓展活动等。例如菏泽市某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活动时,在原来辅导作业的模式基础上,于每周五下午增设了兴趣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行走班上课。菏泽市牡丹区某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设了足球课、篮球课、乒乓球课等体育类课程,但是此学校的特色兴趣课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三、四、五、六年级还是以课业辅导为主,但是学校目前也正在积极规划高年级的课后服务特色兴趣课程。

自菏泽市课后服务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方诸多好评,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家长在上班和接孩子放学时间上的矛盾。例如牡丹区某小学家长李某说:“学校没有开展课后服务时,我每天都要请邻居或自己请假专门去接孩子,现在孩子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家长省了很多心。”课后服务的推出,解决了许多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无人接孩子的难题,孩子在学校不仅可以完成作业,也有机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

目前,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主要由各学校自主安排和制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一个学校一个方案,即“一校一案”。由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等诸多条件的差异,城区各小学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也不尽相同。社团活动开展较全面的学校能够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如某小学开设书法、陶艺、篮球、剪纸、编程等不同的社团活动供学生们选择,聘请社会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走进校园,对学生们进行指导,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们陶冶了情操,体验并学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低年级和高年级组织重复活动,在深度和难度上没有差别,没有兼顾学龄差异等情况。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存在随意化、单一化,不能形成体系。另外多数学校仍以课业辅导为主、特色兴趣课程或社团活动为辅,课后服务演变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没能够独立形成特色和体系,开设的特色兴趣班之间不能相辅相成,在设定培养目标时没有兼顾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比如有的学校虽然体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好,但是其他方面能力培养的活动涉及较少,也有的学校艺术课程开设得很丰富,但是缺少户外体育活动等。

随着课后服务开展的深入推进,不少家长也表示希望此项服务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不同的活动。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由于开展的时间不长,目前还处在探索期,各方面条件需要不断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进行深入调研,发现并总结其在实际开展中的问题,为其今后健康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2 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个案调研

为了解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的实际情况,作者深入调查了菏泽市一所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以下以D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和分析。

2.1师资力量基本情况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师资力量的强弱,师生比例是否合理等因素会对课后服务的开展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D小学共有教职工 64名,其中行政管理人员7名,语文教师23名,数学教师23名,英语教师5名,其他学科教师6名。教师年龄分布情况:30岁以内教师 20人,31岁-39岁教师19人,40岁以上教师(含40岁)25人。有6个教学年级,23个教学班,1161名学生。从师生比例为:1:18 ,其中40岁以上教师占比60%,即年龄偏大教师占比较大,他们普遍面临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专业知识更新速度与年轻教师相比不占优势。

从学科分布来看,语文、数学教学数量多、占比大,英语教师数量较少,其他学科教师的单科占比最小。课后服务中涉及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相关专业教师需求较大,而大部分小学教师的上述相关专业上的教师明显不足。

2.2 课后服务学生参与情况

学生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对象,参与度对课后服务的实施方案有直接影响作用。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遵循的原则为自愿参加。D小学共有学生1161名,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1135名,仅有26名学生没能参与课后服务,参与率为98%。从学生参与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家长是支持课后服务工作的,愿意让孩子参与其中。

2.3 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

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是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方面之一。D小学和城区各小学一样,在周一至周五的下午放学时间四点半之后,延时一小时开展课后服务。在这一小时里,学生认真书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如果遇到困惑,可以随时请教老师。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后可以预习新课,预习的过程中碰到的障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解答,这样为下一天的学习做好课前准备。总体来说,课后服务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能使学生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没有了作业负担,学生到家后,可以充分利用在家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到校后有的班级举行阅读分享会,把这种阅读的快乐传递给更多学生,通过学生间的彼此分享去影响更多家庭,真正让阅读成为孩子的伴读,从而打造更多的书香个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为营造书香社会做贡献。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家长A:“课后服务开展后,孩子基本上能在学校完成家庭作业,回家后可以有自己灵活支配的时间,而且这也减轻了我们家长的负担,以前总得陪着孩子写作业,耗费很多精力,有些作业想辅导也不会辅导。现在和孩子的关系也融洽了很多,不会再因为作业问题弄得鸡犬不宁。”

家长B:“现在课后服务能让孩子在学校完成作业这一点我们家长觉得很满意,但是如果能开展点足球、篮球之类的训练啥的就更好了,当然这我们家长也理解,毕竟学校场地有限,今后有了更大的场地后,希望学校能够多安排一些体育锻炼之类的活动,毕竟孩子的身体健康还是很重要的,相信孩子和其他家长都会欢迎的。”

学校负责人也表示:“开设更多的兴趣班课程是一项很好的建议,我们学校也有此规划,但是在实施起来确实会遇到很多限制因素,如收费问题,场地问题、课程实施具体问题等。不过,学校负责人表示这是今后工作的方向,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很有好处,学校会综合考虑整体规划,尽最大努力积极推进。”

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师资力量和学校场地资源的局限,D小学目前开展的课后服务主要以作业辅导为主,学校教师认真负责,家长普遍感到满意,也有家长对课后服务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和建议。总之,目前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 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问题

D小学作为一所普通小学,其开展课后服务的情况在菏泽市小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笔者结合对其他小学的走访了解,现总结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问题如下:

3.1内容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课后服务意见》明确指出“课后服务是在规定的教学时间结束后,由学校及其他专业人员对学生提供提供的课业辅导、自主阅读、艺体活动、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服务”“课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等”。

部分学校在实施课后服务时,简单地将课后服务变为课堂的延伸,将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占用课后服务时间进行讲解,课后服务内容以作业辅导或知识补充讲解为主的形式仍普遍存在。课后服务以作业辅导为主、拓展活动为辅的实施形式忽略了学生德、体、美等方面的发展,改变了课后服务的本质属性。

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单一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家长认知的偏差。在访谈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对目前的课后服务表示满意,自从课后延时服务以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孩子的作业负担,家长对此表示满意,而且认为课后服务的主要内容就应该是作业辅导,这些家长认为作业辅导能够提高孩子的作业质量,促进学习的进步。笔者了解到,学校在征集家长对课后服务意见的结果中发现,建议老师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的占绝大多数。其次,一些活动受客观条件局限,目前还不能开展。例如受学校场地的限制和对孩子安全性的考虑,开展体育运动类的活动,条件还不成熟。另外,有些拓展课程需要专业老师指导,学校教师在部分专业上达不到要求。学校有时有开设某门课后服务课程的安排和计划,但迫于没有此方面的专业教师,有时只能暂时搁浅计划。学校现有师资水平限制了课后服务活动的发展质量和程度,完全由学校任课教师承担的课后服务活动在内容和质量上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以上原因,目前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达不到学生多方面的需求,还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3.2 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缺少积极性

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工作的主体多为任课教师,因此学校师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后服务的质量。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个别学校存在老龄教师比例大,主课教师数量多,音体美教师数量少的情况。学科教师既要保证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学科教学任务和日常的班级管理,又要使课后服务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对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课后服务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比如工作时间的延长,准备课程的门类增多,管理学生的任务增多等,而从课后服务中教师获得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容易产生懈怠,自主性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另外课后服务的内容设置有时与教师的专业关联性不大,在有意识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方面力不从心,课后服务增加了教师工作投入的时间,但从中获得的价值认同感却得不到同等的增加,因此教师从课后服务工作中无法形成内驱力,即会产生在进行课后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的情况。教师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调动不起来,长此以往必定会影响课后服务的总体质量和效果。笔者对部分教师关于“是否愿意参加课后服务工作”进行了访谈:

教师A:“一天的工作已经精疲力尽了,再花大量精力去准备和组织课后服务工作,自己有点吃不消。如果只是辅导孩子们写写作业,自己还可以坚持坚持。”

教师B:“我家里也有孩子,自己在学校一天工作很累,回家还得照管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精力和体力都是挑战。课后服务工作结束后,把孩子送出校门也接近六点了,基本上我都接不了自己的孩子。”

部分教师对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表现出无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的意识并不是十分强烈,在进行工作时无法调动起自身积极性。

对是否希望学校引进校外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笔者对部分家长进行了访谈:

家长A:“我孩子班上课后服务的老师大部分时间是语文和数学老师,听孩子说其他学科老师也参与课后服务的一些工作,我个人觉得学校可以考虑引入校外专业教师,这样也能减轻学校老师们的任务,毕竟老师们一天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

家长B:“对于目前学校师资的安排,我个人没啥意见,是否引入校外教师,这得看学校安排,引入的也得看教师水平,是否有责任心啥的,孩子交给他们让我们家长放心就行。”

3.3 内容规划不能覆盖课后服务整体目标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课后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缺少整体规划,势必达不到课后服务的整体目标。例如有的学校只开展了艺术类活动,忽略了体育素质的培养;有的学校开展了拓展阅读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但没有其他门类课程的涉及等。总之,能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校不多,实际实施起来也受各种条件限制,如学生的安全保障、师资水平、场地设备不完善等。但是仍然要明确课后服务“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的指导理念,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要注重创新服务内容,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开展文化、科普、体育、艺术等门类的多样课程供学生们选择。课后服务活动具有独特的育人效果,这是常规学校课程不具备的优势所在,因此课后服务内容的良好规划,对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以育人目标为规划依据,包括课后服务新内容的创设或原有内容的优化,使其形成有规划的活动体系,在育人目标的框架下,提升课后服务的质量,建立明确的活动标准、稳定的师资队伍,课后服务要像学校常规课程一样,逐步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课程或活动之间互相支撑,做到规范、标准、目标明确,这需要长期的摸索研究和总结,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3.4课后服务缺少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课后服务意见》明确指出“要把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考评体系,加强督导检查”。虽然教育部文件提出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中小学校考评体系,但是地方政策没有建立监督校内服务工作的具体评价标准,对考评后结果的运用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和指导。学校也表示只有建立起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在实施过程中,对课后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缺少实际的衡量标准,家长的满意程度要以明确的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标准为依据进行评测,这对课后服务工作长期健康发展有很好的保障作用。

4 小学课后服务可行性改进对策

针对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4.1丰富服务内容,明确全面育人目标

改变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的现状,注重服务内容多元化,可以借鉴我国某些地区成功的案例,根据本校师生具体特点及设施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比如重庆市渝北区的1+3育人模式,明确了服务的目标重点,即培养一项兴趣或专长,提升三项能力,可以是阅读能力、艺术能力或生活能力等,将育人目标清晰化、具体化。这可以促使学生在对服务内容的选择更加明确。

课后服务应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主要目标,部分学校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的设置和安排上虽然注意兼顾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爱好拓展,但是活动内容安排没有明确的目标,忽略了以活动为载体,实施育人目标的设计。因此,将分散的活动体系化或课程化,对提升育人目标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以课后服务课程的基本目标为宗旨,构建以年级水平为标准的螺旋上升、层次清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与学校常规课程有机结合,提升课后服务活动组织的规范性,科学性,逐步形成课后服务课程化,体系化。课后服务在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此课后服务应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学校传统课程形成有机融合、发挥合力,实现育人目标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化。因此要对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产出效果进行系统评价,提出改善和提升意见,对课后服务内容进行重组和调整,使活动安排有据可循,有框可依,围绕设计目标为检验成效的标准,明确课后服务在整体教育教学中的角色和定位。

4.2 健全激励机制,多元课后服务模式

《课后服务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主渠道作用。”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重用作用。教师作为学校课后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承担着了除课程教学之外的课后服务的规划和组织实施工作,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合理使用,可建立轮班制度,让各科教师充分参与到课后服务工作中来,减轻语文和数学老师的工作压力,可加大表彰力度,对积极性高、责任心强的老师进行合理的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健全完善学校的教师激励机制。

完全由学校教师承担的课后服务活动,在内容设置和专业性方面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一方面可以加强校内教师的专业培训,充实课后服务力量。另一方面,在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尝试多元的服务主体,引入专业的人员参与到学校服务中来。《课后服务意见》在课后服务的实施形式上给出了一些建议,比如可以利用学校、社区、社会机构等多元主题协同推进、共同育人。比如可以尝试建立小学与高校互助的课后服务模式,利用高校具有强大专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资源,可以为小学课后服务提供专业支持和人员保障,小学也可以成为高校科学研究的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实践实习的广阔平台。小学和高校合作开展课后服务是一项双赢的探索,既可以缓解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注入新鲜血液,满足小学生的多样需要,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和高校教师提供实习和研究的实践计划。还可以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承担具体工作,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对第三方机构的资质可以由政府提出相关要求,严格把关,确保课后服务的质量和学生的健康和安全。以上是一些建议和尝试,实施的前提应是符合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法律政策,即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进行尝试。

4.3完善课后服务工作监督与评价机制

完善的课后服务工作监督与评价机制对课后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目前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监督与评价机制还不健全。政府、学校、家委会等各方面要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加强沟通和交流,对课后服务进行质量把关。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课后服务的过程监督,权力不能完全下放给学校,学校要作为课后服务的实施部门,要着重把关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可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时沟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解决。家委会要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质量和收费环节进行监督,及时把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做好中间桥梁作用。学校要结合教育行政部门一起完善具体考评办法,结合学校实际从服务的前、中、后环节给出具体考评方案,探索学校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机制。

4.4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经费支持

《双减意见》明确规定“省级政府要制定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明确相关标准,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经费筹措到位。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有关部门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应考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因素,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相应项目。”各地政府应以《双减意见》中的相关规定为依据,制定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补贴标准,积极筹措经费,确保教师劳动得到最大化的保障,这对调动教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积极主动性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5 结语

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学校、教师、社会优秀资源等多方积极能动作用,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在如何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完善课后服务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深入探索、积极实施,共建有温度、有深度、多维度的小学课后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广大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http://jiaoyu.ahyx.gov.cn/tzgg/2021/07/438520.html

[3]王克勤,刘燕.直面“三点半难题”,重庆市渝北区课后服务的实践与反思[J].今日教育,2018(Z1):58-61.

作者简介

丁慧新(1981.02—),女,汉族,山东菏泽人,菏泽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本科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董红彬(1978.08—),男,汉族,山东菏泽人,菏泽市丹阳办事处大屯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课题项目:2021年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课题名称:菏泽市小学课后服务问题及可行性对策研究 (编号:ZZ-2021-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