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思政教学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培育分析

宋书现
  
速读·中旬
2022年3期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河南 汝州 467500

◆摘要: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政治素养是发展的重要核心。针对当前学生政治素质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作为突破口,并得益于教学方法的创新,继续发挥学与教的积极性是不断提高学生政治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探索提高学生政治素养的具体策略和有效途径,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关键词:高校教育;思政教育;培育分析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教育政策已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不仅关乎学校教育的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关乎新时代对人才的针对性需求。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基本内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逐渐从能力至上转向道德教育至上。高校是国家的脊梁,是社会所需人才的聚集地,学生是否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是大学教育成果的一个缩影。为了能够进一步有效适应社会的需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必须确立“立德树人”的办学方向,显著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水平。立德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建立积极的社会伦理;育人是指高校通过管理教育培养,使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建立良好三观。基于立德树人的定位,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性有两点:(1)符合社会及国家对人才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党和国家提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政策,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文化指明了方向,促进高校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景和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紧密结合,可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和国家的需要。(2)学生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理念在人才培养中引入思想政治素养体系、科学文化知识传授、身心健康教育和全面教育计划。思想政治素养主要是学生的政治思想、理论、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培养思想境界的道德品质和高度,使学生能够进入社会,参与国家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二、高校思政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育内容全面性不足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有效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否能够充分接受思想政治教师所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接受信息的手段和渠道更多,信息传递主体特征的多样性对价值取向及人们的判断有一定影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来看,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表现出政治需要,没有考虑到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过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面临系统性问题,变革动力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有效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和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高校教育,没有根据学生原有特点量身定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学生真实需求的课程。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理论内容往往被提升,与现阶段学生的话语体系脱节,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也较为滞后,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而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层面,则相对更为单一浅显。

(二)思政教育模式单一化

过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用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并就同一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在这个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众逐渐养成了碎片化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相对更加简洁的信息。然而,微视频、微博等新的传播方式在便利传播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信息接收的碎片化。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很强,当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碎片化。在这方面,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能系统地呈现,也有更严重的工具理性倾向,没有基于学生个体视角的发展和成长观点。有些老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知之甚少,只关注固定的教育目标,发号施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导致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脱节。

(三)思政教育载体复杂化

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媒体平台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渠道。新时代承载的海量信息内容,使教师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更快捷、更方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支持。诚然,新时代的特点是相对较为复杂的环境、多样的价值观和利益。因此,信息越来越多,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很难从海量的信息中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从而选择正确的内容,这种信息内容的不确定性就像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和学生都有重大影响。互联网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损害,特别是在目前,世界各地的多文化日益融合,受到互联网热点的影响,文化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对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以及稳定性带来了严重影响。

三、高校思政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育措施

(一)设置严谨教育环境,提供全新学习氛围

随着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受到多元文化环境的严重挑战。如何才能进一步确定在多元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作为思想政治的教师,我们需要以相对包容和全面的方式对待不同文化的影响,以相对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文化。两者的区别一定不要有排斥的心态,而是一定要理解和被理解。积极学习,保持相互学习、平等交流的平等态度。与此同时,不应该抄袭或剽窃外国文化,而应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师,需要扮演好守护者和选择人的角色。同时,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它的双重性,它不仅是一个价值概念,而且是一个知识体系;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此,面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教师必须巩固政治立场,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以缜密的眼光观察成果。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确保他具备责任感、底线意识、阵地意识。只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才能积极抵制各种外来文化和不良思想的影响。

(二)整合思政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把严谨、正确、有效、实用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目标。不仅要尊重教材,而且要朝着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教科书制度。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前做好准备工作,采取适当的更新、选拔等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内容相对完整。要以政治基础理论作为教学依据,用生动的事例、严谨的逻辑和睿智的语言作为深入分析的支撑来进行这一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政治基础理论教学,已经逐渐成为当前学生政治素养最重要的一环。思想政治课也是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最重要的途径,一些基础政治理论课是在以政治取向、政治立场等为主的具体学习课程中组织的,不能依靠学生自己自觉性。必须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但必须采用灌输和教育的方法,确保他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主流文化政策的影响,并加强学生在我国民主政治中的认同感。在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保证教学内容向生活方向演进。

在评估高校学生政治素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一步运用理论教学方法,更要用相对简单明了的方法,以最简单明了的态度来进一步有效评估学生的政治素养,阐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教材的内容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解读和解释,以进一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并保障政治理论知识能够伴随现实不断向前迈进。在当前学生成长的背景下,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状况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相对较为显著的变化,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政治,国家的政治方面必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感,更加认同国家采用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同时,我们也需要从困扰学生的社会现象入手,让学生更加积极思考思想政治内容。例如,事实解释的内容必须有效地适应学生未来的专业情况,并且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个辩论中题。老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社会需要或个人需求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反思,思考事实真相的本质。在理论教学中,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如果教学内容与实时热点相分离,那么就可能会出现生搬硬套的方式,甚至出现哗众取宠。

(三)开展思政实践课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的关键在于所教授的理论知识是否信息丰富、真实。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式,并将其进一步融入创新理念和实践活动当中。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转化为身份,从最初的认同身份走向信仰,最终以学生的未来发展来指导他们的信仰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打破了原有政治思想枯燥、独特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元感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这种知识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满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需求,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目前很多学生对新闻关注度不高,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设新闻报道版块,采取任务型驱动的方式,持续增加学生对国内外新闻的关注度,引导学生主动评价分析。让学生对家庭、国家和世界事务保持谨慎的态度,为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政治素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年龄,例如根据大一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进行实践课程活动。教学采用微电影拍摄、知识讲座、电视新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从第二学年开始,学生更加成熟,有了相应的政治意识,因此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利用社会研究和全球商务讨论的方式,进一步不断加强和巩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加强他们的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意识,并构建自身政治文化体系。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政治素养的过程中,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都不能形成一蹴而就的观念。由于内外部因素,会有一个渐进的动态发展过程。因此,有必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特点的培训体系。基于我国建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笔者发现教育部和中宣部要求开发第二课堂,如使用社团具有的教育作用。日常教育将会有能力将日常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效结合,从而进一步有效确保学生的政治素养朝着生活化的方向不断提升。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一部分,要进一步增加社会实践的方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将政治素养与培养联系起来,在实践构成中帮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学会在学生的政治态度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自身遇到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观察,全面掌握政治理论,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它们对于学生政治文化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有可能进一步克服传统教育诱发的时空限制,利用互联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互联网融入思想政治过程具有独特的效果。比如使用微信互动、QQ互动等,确保学生的心灵能够敞开,有效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拓宽自身思想政治视野。从而进一步有效确保他们首先了解国家的日常事务,与国家发展保持一致,成为国家发展的支持者,同时,也保证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年丽凤,经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兼谈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3):4.

[2]李东航,廖小明.核心素养视野下师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探析——以云南师范大学思政专业的调研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02):11.

[3]曹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9(01):4.

[4]谢小伟.“课程思政”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20,40(07):4.

[5]周锋.基于高校官方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以“微思政”模式为例[J].大学:教学与教育,2021(01):3.

作者简介

宋书现(1970.07—),男,汉族,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