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人才强国视角下加强高校实验用房管理

黄宁
  
速读·中旬
2022年1期
山东大学 山东 青岛 266237

◆摘  要:“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高校必须发挥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担育人使命,服务国家发展。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基地,实验用房的配置和管理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都起到支撑作用。近年来,按照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求,各高校纷纷尝试施行或已逐步完善公房有偿使用管理模式。通过改革,公房调配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和绩效评价,空间保障作用发挥更加充分。然而,随着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公房管理理念保守、房屋分类边界不清的问题日益显现,已无法完全满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创新迫在眉睫。

◆关键词:人才培育;实验室建设;实验用房管理

一、实验用房现状急需实验用房管理模式改革

(一)实验用房分类标准、配置办法不统一

高校房屋分类的主要参考依据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建标191-2018)、《高等教育事业基层统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高校在参考相关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将实验室用房笼统定义为“实验室用房”或“学院用房(科研机构用房)”,没有按照教学或科研类别明确实验室具体用途。实验室用房分类标准不一、边界模糊不利于实验室信息统计和分类管理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室建设管理的难度。

在公房配置方面,除办公用房必须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分配外,其他类型房屋没有统一的配置标准。各高校实验室用房配置决策受到房屋存量的变化以及各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校区功能定位、人才引进政策、项目和平台类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容易产生前松后紧的问题。尤其是在学校空间布局基本稳定的时期,由于空间资源的再建再用都需较长周期,短时间校内不可能再有较大增量,公房配置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实验用房配置与绩效考核之间缺少政策衔接

由于公房管理本身存在的理念保守、房屋分类边界不清的问题,使得传统的公房管理相对粗放,不适应新时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目前,各大高校积极推进公房体制机制改革,尝试构建公房有偿使用模式,部分高校实现公房绩效考核工作已成常规化、常态化。绩效考核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挖掘空间潜力,利用有限的空间造就大人才、培育大团队、创造大成果。因此,绩效指标的制定、定额面积的计算更侧重房屋使用效益的评价,主要是对用房产出进行判定和权衡。

然而,与绩效考核相比,房屋配置政策性和服务性更强,虽然在配置时必然要提前考虑到绩效考核思路和办法,但更注重为相关项目启动、人才引进或新单位成立提供支撑保障。特别在成果孵化周期、学科间经费、团队综合实力、成立时间、学科类型等差异上,实验用房配置与绩效考核之间缺乏政策衔接,创新发展速度受到空间成本的制约,导致一些青年人才和新进教师不得不自掏腰包来支付空间资源占用费,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在实验室空间上的“贫富差距”:发展较快、资历较老的课题组成果越来越多,申请的实验空间越来越大;新成立的团队,甚至一些高门槛但科研任务周期长的项目,在实验用房申请时越来越保守。这种局面,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育人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用房追踪管理不足,空间浪费严重

高校公房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管理都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空间、实验资源落实配置、监管、考核、清查等具体职责的理论机制。二者共同目标是提升学校竞争力,为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成果产出做好支撑保障。

国内高校在公房管理方面实行分层式管理体制,大多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因此,公房管理部门通常仅与学院等二级单位对接工作,房屋配置时对平台、中心等单位自身体量、发展目标、人才类型、预期成果等因素的考虑较多,却缺乏对实验用房二次分配的后续关注与持续监督。落实房屋配置时,实验用房仅仅明确房屋类型和房屋使用单位,对实验室的具体用途、实验性质、教学课时等考虑不足,导致实验空间分配不均,教学实验室长时间闲置等问题,影响教学育人和科研育人成效。

实验室在使用管理上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如实验室长期闲置或占用,实验仪器摆放杂乱,实验室门口过道、走廊有物资堆积等,实验室在使用管理上的问题不仅对实验空间造成一定浪费,也产生诸多安全隐患。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排课不合理。学院排课时未从整个学期或学年统筹考虑,教学实验室闲置时间较长,为教学科研和实验育人工作开展带来一定不便,也造成了空间资源的浪费。第二,管理不到位。部分课题组或教师为抢占空间资源,在空间资源紧缺情况下,拒绝腾退超额使用的空间,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执行办法,不能及时清理被占用房屋。第三,使用欠规范。部分实验室工作人员规则意识薄弱,没有认真落实实验室建设要求和实验室安全责任,对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培训有待加强。

实验室因使用、管理不善造成的空间占用和浪费情况,无疑为公房管理和实验室建设都增添了不少难度。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催生实验用房管理新视角

(一)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强化人才用房保障

2021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用人单位要切实联系好主体责任,要积极为人才松绑,赋予科学家更大资源调度权,让人才精心做学问、搞研究。高校要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人才成就事业。

为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必须强化对人才的服务保障,健全实验用房支持体系,精准施策,通过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提高空间资源配置、管理、使用的科学化水平,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显得尤为必要,为引才引智提高良好的空间条件。

(二)提升实验室育人成效,打造创新型实验空间

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新机遇、新挑战也对高校实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体系上,瞄准工程链、创新链中上游,培养熟悉国际技术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研发型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在知识体系上,构建多维知识与能力结构,突出实践能力、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着力培养创造思维、创意想象力,互联网信息技术整合与开发能力,领导决策和终身学习等核心能力。

作为实验室育人体系构建的保障环节,必须从人才引育的角度出发合理配置实验用房,通过整合、挖掘校内外空间资源来支持引领新型实验室发展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在做好空间保障的基础上,多措并举,深化落实,不断加强实验室规划建设、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引领新型实验室发展,抢占人才培养制高点。

(三)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凝聚科技创新合力

“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高校作为创新源头的蓄水池,要在服务创新发展中展现使命担当,不断探索空间资源永续利用的路径,寻求实验用房配置与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学科发展需求间的平衡,为学科创新融合提供更为集中、充裕的物理空间,集成优势构建高效、便捷的学科合作平台,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满足新建单位发展需要。强化实验空间对基础研究和学术卓越的保障力度,促进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的组建,推动一批优势学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的形成,系统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研发三位一体创新水平。

三、人才强国视角下实验用房管理创新探索

(一)提高政治站位

1.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教书育人中心工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深入把握新时代教育工作规律和高校发展规律,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各项决策部署。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着力点,在深化改革、服务需求、开放合作中加快发展,创新实验用房管理理念,转变实验用房管理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为基础,以空间资源的有效集成和配置为抓手,优化协调实验用房布局,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高校内生动力,确保各项建设与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二)优化规划设计

1.多渠道争取实验空间增量。推进基建工程论证实施,做好楼宇设计阶段功能定位,尽可能使房屋结构、装修符合人才培育和科研创新需求,避免项目建成后二次改造导致的人力、设备、资金损耗。将校外资源纳入校区统筹,破解校内办学空间不足难题。

2.科学调整实验空间布局。做好学校人事部门、学科发展规划部门有关人才、学科计划的有效衔接,落实人才配套政策,重点支持有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符合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验用房需求。充分利用可共享共用的公共空间,进一步整合实验用房资源,树立校内校外、地上地下都是房源等共识,强化用好空间资源做出更大成果的责任感,根据不同性质实验对环境要求的不同,积极采用通风、除湿等设备手段改善实验房屋条件,灵活调整实验用房存量,从而提高房屋使用效益,充分发挥空间调节和保障作用。

3.统筹空间配置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做好空间预留和周转用房保障,满足阶段性、临时性的教学科研和创新项目。通过学校统筹规划或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具备一定通用功能、用于科研活动周转房屋。明确申请使用科研周转用房应具备的条件,重点强调申请人员、单位或项目对于学科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的良好预期以及房屋使用期限和退出机制。

(三)规范新增配置

1.多维度考量新增用房配置。搭建实验用房配置与绩效考核间的政策连接,对引进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对学科发展起到关键引领作用的杰出人才及团队,以及重大科研项目课题,根据其对学科新发展发现、新兴学科的推动能力,对“掐脖子”难题的破解能力,对民生福祉的贡献度等情况,对其用房根据实际一事一议。利用实验用房这一空间资源调节杠杆,加大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的稳定支持力度,着力把中青年学术骨干推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前沿。

2.明确新增用房配置标准。在大力推行教学科研用房绩效考核的同时,实现新增用房配置参考但不局限于绩效考核中的定额面积指标。采用与教学科研用房绩效考核办法相一致的层次或分类适度提高面积配置标准,对启动运行和发展速度进行充分研判和评估,切实解决因成立时间和规模导致的“两级分化”问题。为避免空间配置“前松后紧”,实施动态监管,加强实验用房过程指导督导,设立科研周转用房流转专项,激励新进、资源调节费支出暂时困难的青年人才使用科研周转用房开展科研活动。通过全周期用房管理与跟踪评估,既给予人才(团队)项目充足启动空间支持,又通过绩效手段有效调节空间资源,提高用房效益,进一步完善实验用房支撑体系,促进人才强校、人才强国事业发展。

3.严格审批程序。学校资产与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受理校区教学科研单位新增用房申请,确定新增用房KPI指标,量化实验用房新增申请,并提出初步方案。实行分档审批,明确房屋管理部门、学校公房领导小组、和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各自的审批权限,严把空间配置审核关。从师生需求和单位用房实际出发,客观、公正地调配现有实验用房资源,不断完善用房结构。教学科研单位新增人才、团队、项目、平台等空间需求,应首先在单位现有用房基础上内部统筹解决,本单位解决确有困难的,可向学校提出新增用房申请。严格实验用房监督,不得随意更改房屋用途,严格落实房屋管理责任,做好配置手续完备后在学院层面进行实验用房二次分配的监督审核。

(四)创新管理手段

1.通过公房管理系统和实验室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做好实验空间统计与管理。在公房系统中维护房屋使用信息,细化房屋分类,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明确实验室具体用途和安全责任人,推动监管职能落实;读取实验室管理系统中实验室公共课课时、科研实验安排等数据,提升实验室服务水平;设置实验用房使用率功能模块,对接门禁系统和教务排课系统,实现对用房团队的科研和育人成果的全过程动态监测,为实验室效益考核提供更实时、准确的信息。

2.将实验用房管理与实验室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推行实验室6S管理方法为契机,在实验用房难以新增或扩展的情况下,通过管理手段最大限度解决实验空间不足的问题。强化师生责任意识,规范实验物品摆放,避免因杂物堆积、废弃物清理不及时等原因造成的实验空间浪费。创造安全舒适、整洁有序的实验室环境,改变师生对实验室空间杂乱、拥挤的刻板印象,培养学生养成安全、高效的好习惯,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师生对实验环境的满意度。

(五)扩大开放共享

1.支持平台建设,鼓励引进人才(团队)建设大型科学设施、大型技术(设备)平台或者开展大型项目,节约实验成本,提升实验效率,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造有利条件,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做好空间保障。拓展与周边产业的合作,推动优质实验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科技创新平台、研究中心等,整合多学科人才团队资源,鼓励组建学科联盟,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打破场地限制,树立师生为中心的思想,全面履行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职能,提高实验场地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助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仅具备把“大人才”、“大项目”引进来的优势,更要拥有将“高水平人才”、“创新型项目”培育出去的本领。

(六)合理考核效益

1.树立绩效意识,凝聚改革合力。空间资源越发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急需全校师生树立绩效意识,提高公房使用效益。扭转“重所有、轻使用”的观念,尤其各二级单位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制定本单位的用房具体管理实施办法,提高实验用房在二次分配、规划使用等方面的精准度,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强化公房配置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及综合预算改革的紧密结合,各职能部门加强协同,确保绩效考核数据标准统一、准确,有力推进教学科研用房深化改革。

2.建立激励机制,回归教育本源。一方面,保障人才培养和教师教学科研基本用房,以人才培养、科研贡献为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推动建立稳定的高水平实验技术、工程技术、实践指导和管理服务人才队伍,对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用房给予减免支持,促进教学空间和非教学空间的匹配,满足学生创新、科研需求;另一方面,突出实验用房对科研发展的支撑功能,以解决重大科研问题与合作机制为重点,对高层次人才和单位校外用房场租给予适当补贴,形成与人才、科研团队贡献匹配的评价激励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锋亮,李功强.高校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知名高校的经验与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2(03):121-130

[2]傅佩玉.高校公房实行定额配置管理促进实验室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04):127-129

[3]许俊峰.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育人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20):228-229

[4]东方红,王羽,李兆阳.育人视野下的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思考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1):10-13.

作者简介

黄宁(1989--),女,汉族,现有职称:助理工程师,从事工作类型: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具体研究方向(专业):公房管理。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