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革命历史剧中陈独秀形象谈

宋立芸
  
速读·中旬
2022年1期
安阳广播电视台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  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批优质的反映建党题材的影视剧作,由于成功的塑造了典型的历史人物形象从而脱颖而出,备受好评。在这些剧作中,陈独秀的形象塑造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甚至刷新了大家对他的固有认知,使得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从历史的史料中重新认识这位党在初期的创始人。作者从客观公正、扬长避短、浩气长存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两部影视作品中陈独秀形象刻画手法的客观性、立体性和人情味。

◆关键词:陈独秀;历史剧;人物形象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央视和一些省台先后推出了一批反映建党伟业的电影和电视剧,从不同角度讲述了我党苦难辉煌的历史和人物,这对全党全国正在进行的党史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正本清源,弘扬了正能量,树立了正气,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特别是《觉醒年代》和《大浪陶沙》两部电视剧,对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的塑造更是耳目一新、令人难忘、发人深思。长期以来,在我党的历史上,对陈独秀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一直褒贬不一,理论界和思想界毁誉参半,存在着诸多的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这为我们学习党史,研究国情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爱党爱国就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因此重新认识和评价陈独秀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总结党的经验教训的重大课题。可喜的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率先突破了思想的禁区和误区,呕心沥血,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还原了陈独秀的本来面目,功过是非如实评说。在2021年第27届上海电视节上,《觉醒年代》斩获多项奖项,编剧龙平平获得最佳编剧(原创)奖,导演张永新获最佳导演奖,扮演陈独秀的于和伟获得最佳男主角奖。《觉醒年代》作为“献礼”影片,演员阵容十分强大,被指是少有能够真实反映历史,特别是有关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历史的电视剧。而《大浪陶沙》则简述了陈独秀的一生,虽未完全展开,但也基本点到,使人们认清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既有人生的辉煌,也有败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谈到该剧对陈独秀人物形象的刻画,我认为有三点是值得称道的。

一、客观公正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是五四运动的启蒙者和旗手。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虽未参加一大,但仍被推选为党的总书记,可见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威望。陈独秀于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在其不满两周岁的时候,父亲便被瘟疫夺去了生命,而陈母对儿子的唯一要求就是“考科举,起码也要中个举人,替父亲争气”。17岁那年,陈独秀参加科举考试,忽发奇想,写了一篇牛头不对马嘴的文章,不料想,竟然中了秀才,而且还是头名,一下子名扬四方。

从1901年开始,陈独秀数次东渡日本,结识了苏曼殊、黄兴、陈天华、邹容、章士钊等革命党人,视野更为开阔。回国后,他就很快的忙起来。一开始独自一人尝试办了一份报纸,没料想反响出奇的好,全国各地都有订户,甚至有些读者不知道是一人办报,还写信希望把报纸办成日报。后来,他还曾在安徽公学兼任国文教师,但上课时不拘小节,有时一边上课,一边搔痒,全不把纲常名教、师道尊严放在眼里。1915年初夏,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著名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1918年李大钊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两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历史上俗称“南陈北李”。1916年12月,北京大学新任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担任该校文科学长(相当于系主任),陈的事业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到处奔走,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党的诞生贡献了力量。而在此期间,陈独秀我行我素、特立独行、放荡不羁的性格,也给他带来许多非议,先后因桃色事件和散发传单入狱,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后来在社会各界的积极营救、声援下,陈独秀受了三个多月的牢狱之苦后才得以获释。1920年2月14日,为躲避军警的追捕,陈独秀打扮成财主模样,与账房先生打扮的李大钊,乘着一辆带篷骡车偷偷离开北京直奔天津。两人在路上商量出一件开天辟地的大计划——组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秘密召开,陈独秀没去,虽缺席但仍被选举为首任中共总书记。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由于推行错误路线被撤销了总书记职务,以后又被开除出党,成为了中共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在中共党的七大上,已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如此评价:“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的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在俄国做过很好的马克思主义的宣传。陈独秀则不然,甚至有些很不正确的言论,但是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毛主席的话,可以说是对陈独秀的正确评价,尊重历史,尊重事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永远记取党组织的斗争经验和教训》一文中指出,“党在1921到1926年当中大体是正确的,虽然那时党还幼稚肤浅。但到1926年发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以小资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党和革命。当时毛泽东同志曾经反对陈独秀的机会主义,但陈独秀看不到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不敢领导广大的农民进行革命,却只看到了上层人物与敌人的进攻,而在革命的紧急关头动摇了,使革命遭受挫折。随后,毛泽东同志发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即代表了革命的正确方向。正是由于毛泽东的正确,才使中国革命在受到挫折后又走上正确的方向。”邓小平的这段论述,可以说是给陈独秀盖棺定论,功过明确,这也为今后党史研究定下了基调。

二、扬长避短

在《觉醒时代》和《大浪陶沙》两部剧作中,陈独秀的形象是丰满的,鲜明的。他敢想、敢说、敢干,但又急噪、固执,从研究室到监狱,再从监狱回到研究室,循环往复、不惧失败,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文章,著书立说,战斗不止。剧中展现了陈独秀第二任妻子高君曼和最后的妻子潘兰珍对其的关爱和帮助,并没有更多的去讲其在私生活上的放纵。依据历史事实,陈独秀的第一任妻子是民国时期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晓岚。高晓岚是个旧式女人,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诲,大字不识一个,新婚伊始,陈独秀就命令高晓岚必须认字。偏偏高晓岚性格倔强,死认古训,就是不认字。陈独秀虽说不悦,但也无可奈何。当时陈独秀还年轻,学识渊博,通古博今,思想新潮,还通晓英、法、日三国语言,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对不如意的婚姻生活并不在意。这两个年轻人,一个新潮、一个守旧,都倔强地不向对方妥协。于是,度完蜜月,两人一辈子的话也就说完了,婚姻其实是名存实亡。

1909年,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来到安庆,住到了姐姐家。高君曼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是个标准的文学女青年,性格开朗,而且长相出众,衣着新潮。高君曼在北京读书时就读过陈独秀的文章,对这个姐夫崇拜之至。如今见了真人,常常缠着他问这问那,陈独秀也是欣然辅导。因两人年龄相近,情趣相投,时间久了,难免擦出火花,也或许是因为包办婚姻,陈独秀就有了一份出轨的理由。而高君曼对于姐姐,或许是因为同父异母,便少了一半自责。总之,两个叛逆的年轻人于1910年公开同居,继而宣布他们要正式结婚。双方父母都觉颜面无光,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大骂逆子、叛女玷辱门风,至于成亲那是万万不会同意的。陈独秀见正式结婚不太可能,索性带着高君曼私奔到上海,过起了甜蜜的同居生活。于是,高君曼成了陈独秀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高晓岚去世,生前与陈独秀育有三子二女。

陈独秀与高君曼结婚十二年后,两人感情逐渐冷淡。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两人最终发展到拳脚相向。陈独秀对儿子要求非常严酷,他让老大、老二小兄弟俩睡图书馆的地板,外出打工自食其力,以磨炼意志。继母兼姨母的高君曼心生不忍,提出让孩子回家吃住,陈不许,君曼又请人说情,陈独秀斥为妇人之仁,还是不许。无奈之下,高君曼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别,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1925年冬,陈独秀的胃病发作,到上海一家私立医院诊治,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医生施之英。两人很快就过起了夫妻生活,并且没跟任何人打招呼,相携去杭州、扬州等地度“蜜月”去了。陈独秀那时是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突然失踪可是大事。党组织在四处打探寻找无果后,只好在上海《民国报》上登出“寻人启事”。陈独秀看到报纸后,从扬州发回电报,说是“外出治病,初有好转,可以扶病视事”。此时的陈独秀已被撤销了总书记职务,隐姓埋名,躲躲藏藏,国民党也在四处悬赏通缉他。施之英见状,很快离开了他,在上海另嫁他人。他们的“夫妻”生活仅仅维持了14个月,也算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吧。

虎落平阳,分外凄凉。就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小自己29岁的单身邻居、英美烟草公司女工潘兰珍。潘兰珍出落得亭亭玉立,也因为美貌受尽欺侮,被一个流氓工头强逼同居,在无数次的暴力后,她逃离虎口,搬到石库门,成了陈独秀的邻居。潘兰珍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老头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独秀,只知道他是个卖字为生的孤苦老人。或许是出于同病相怜的同情心,她开始照顾陈独秀的生活。

在潘兰珍的照顾下,陈独秀再次焕发光芒,更显得精神矍铄。起初,两人的关系就像父女,又是师生。这种纯朴的师生关系在时间酵母的催化下渐渐发生了变化。在经过一场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潘兰珍终于抛开世俗的牵绊,向陈独秀表达了火热的爱慕之情。1930年,经邻居许大姐出面做媒,这对老夫少妻正式结婚了,婚后两人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潘凤仙。1932年10月15日晚,在国民党巨额悬赏多年后,陈独秀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后送往南京老虎山模范监狱关押。这是陈独秀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被捕。经庭审,陈被判有期徒刑13年。陈独秀被捕的消息见报后,潘兰珍才知道一起生活了两年的丈夫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陈独秀入狱后,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且释刑遥遥无期,托老友去见潘兰珍,劝她与自己断绝关系,另谋出路,免得受牵连。然而,潘兰珍的决定却很果断,她在得知丈夫的下落后,立刻将女儿送回南通娘家,只身来到南京,在老虎山附近租了一间民房,靠做女红零活维持生计,照顾牢狱中的陈独秀。1937年8月,南京沦陷前,陈独秀被提前释放,这时候,潘兰珍已经整整送了五年牢饭。

1942年5月27日,64岁的陈独秀在一间破落的角门里悄然辞世。弥留前给潘兰珍留下的唯有一句遗言:“兰珍吾妻,望今后一切自主,生活务求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可见陈独秀对最后的妻子是关爱和满意的。

34岁的潘兰珍遵从丈夫的遗嘱,在安葬了丈夫后,独自外出自谋生计。她先是在陈独秀好友的帮助下在重庆一家农场做工,后迫于生活,与一个国民党下级军官结婚,不久这个男人也病故了,她形影孤独,艰难度日。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在浦东一所小学做炊事员,与18岁的养女潘凤仙相依为命。1949年10月30日,身患子宫癌的潘兰珍在饱经孤寂与病痛之后,于上海肿瘤医院去世,年仅41岁。

陈独秀是人不是神,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爱恨情仇。作为历史大剧,不去纠缠个人的私生活,没有陷入名人的八卦新闻,以主流为主线,删除了枝枝节节,这样做是对的。编导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应是今后影视创作的方向和主旋律,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浩气长存

陈独秀的一生可以说是早年辉煌,中年彷徨,晚年凄凉。陈独秀被开除出党后,虽然有些沮丧,但意志并未消沉,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追求信仰,积极宣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暴政。他两个儿子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先后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为此感到自豪。晚年的陈独秀没有像张国涛叛变投敌,他视富贵如粪土,保持气节,是个大写的人。被释放后,国共两方都盛情邀约,均遭陈独秀严词拒绝。几经辗转,他带着潘兰珍来到重庆偏僻的江津县五举乡石墙村隐居,生活穷困潦倒,靠写字卖字渡日。期间友人赠钱都被拒绝,说“无功不受禄”。老虎就是老虎,就算没了牙齿,威风还在。陈独秀大义凛然,令人敬佩,令人赞叹。1942年,陈独秀病逝于重庆江津,1947年其灵柩回安庆葬于安庆市北郊叶家冲。

建国后,毛主席到安徽安庆视察,专门询问了陈独秀老宅的情况,当得知陈独秀的儿子陈松年生活困难时,指示当地政府一定要照顾好。以后,国家多次拨款修缮陈独秀的陵墓。1998年,陈独秀墓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国家文物局、省、市文物局又拨专款对墓冢进行修葺。墓地取名“独秀园”,离市区约10公里,不仅气势磅礴,风景优美,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一进大门,就是高大的汉白玉牌坊,在广场中央,高耸着陈独秀的塑像,一位意气风发的革命青年,远望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思绪万千,踌躇满怀。再往前,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雕塑。正面是杂志封面,背面是一本打开的书,刻着陈独秀1925年9月写的《敬告青年》的语录:“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再往后,便是陈独秀墓地。墓地前,是一池清水,倒映着陈独秀的墓,再往后是白色大理石台阶,拾级而上,巨大的园形的墓塚展现在面前。墓碑上写着“陈独秀先生之墓”。背后是一脉青山,兰天白云,蔚为壮观。陈独秀纪念馆在陵园大门的右侧,里面陈列着陈独秀早期革命活动的史料,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对陈独秀的历史评价。建成后的安庆市独秀园已成为集纪念、教育、游览、生态、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并兼具地方特色的名胜区,同时也是国家级重要人文景观和红色旅游基地,俨然成为了安庆市的一张名片。参观这个纪念馆,对陈独秀一生,就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个纪念馆的建立,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对待历史的科学态度。

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革命历史剧的热播,使我们认识了陈独秀,记住了陈独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无数先烈的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是多么的不易。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我们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吧!

参考文献

[1]石国亮,段元俊.领导干部必读的党史国史经典[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1-1.

[2]《中国共产党简史》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宋立芸(1977—),女,河南安阳人,河南安阳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大众传媒。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