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心理自助能力的培育

李永嵩
  
速读·中旬
2019年3期

摘 要: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已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也正在经受着新媒体的洗礼。新媒体以其海量信息和平等交流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拓宽了视野,培养了自由开放的思维观念、价值理念。同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未成熟,在多重信息的冲击下,容易混淆真假,不能明辨是非。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心理服务;路径

1概述

素质一词最初源于心理学概念,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辞海》解释为:人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事物本来的性质,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本文将心理素质界定为以遗传生理为物质前提,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基础性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品质的综合。

2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策略

2.1健全管理机制

面对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迎接挑战。首先,树立新媒体思维。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今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巨大进步性,学会用新媒体办好新媒体时代的教育。其次,树立全员育人观。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心理课堂、心理教师的责任,也是学校的每位教师、每一个部门的责任。再次,应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学生的观念。不可否认,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必然包括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以及心理危机的干预,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或解决,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品质,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当然,高校心理服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由校领导出任组长,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职心理服务人员,培育一批心理服务骨干,上至学校、中到各二级学院、最后是各班级都要有专人负责,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到从观念、管理、人员、场地到资金都跟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

2.2建强专业队伍,充实心理危机干预的骨干力量

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若是20%,那么对于一所普通高校,至少有2000人需要心理危机干预,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骨干来组织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一支专业高效的心理工作骨干队伍和配套力量尤为必要,因此要建强队伍,充实骨干力量。当前,不少高校配备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大都由一些教师、辅导员和志愿者兼职,没有形成制度清晰、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专职队伍,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队伍,而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因此,各高校应当注重培养一批心理工作的专业力量,结合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际,健全组织领导,制定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方法,热情服务院校师生,定期研究反馈工作意见,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咨询和帮助。

2.3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要积极建设校园新媒体,在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强制教育,建立重在引导、重在服务的模式,在内容上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让学生真正受益。在建设好校园网的同时,重视“大网络”建设,尤其是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拓宽心理服务“新空间”。在微信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公众平台传播信息更加精准、快捷,互动性强。在学校宣传部门领导下的微信公众平台,信息发布将更具权威性和导向性,更具引领作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调查显示,要想拥有用户的追随,就要不断创新内容,适合学生心理需求。在内容上,要结合学校优势特色,推出个性鲜明的传播内容,如校庆时可推出学校辉煌历史、优秀校友的主题,创造昂扬向上的氛围。

2.4线上线下齐抓共管,实现“一人求助,多人相助;网上求助,网下帮助”的效果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必须紧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部署,线上线下齐头并进、齐抓共管。我们要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适时开展各种线上线下联动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心理互助网络平台使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网上与网下实现了有机联动,学生们可以在此畅所欲言,坦露心声,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网下”看同学们的“网上”状态,而是要根据学生在网络空间中传递的数据信息,见微知著地分析学生的心理诉求,并通过朋辈互助工作者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最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切实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由此可见,“一人求助,多人相助;网上求助,网下帮助”的新路径更有利于提高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成才的基础,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建立优质心理服务体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走出健康高效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胡冰.灾后高原心理援助机制刻不容缓[J].青海金融,2010(7):40-42.

[2]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2015(18):219.

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控究2018GXSZGZYBKT3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