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图像识读”背景下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尝试管书军

李金萍
  
速读·中旬
2018年4期

摘 要:“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对美术作品、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岑、比例、肌理、材质、风格等作认知、比较辨别。而“欣赏评述”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识读、认知、表达与理解,生成审美体验与感悟,二者如出一脉。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评述;方法

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但欣赏课的教学,大都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上,或枯燥生硬地从维度、材料、技法、风格及发展脉络等方面灌输给学生。那么如何深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从而生成自己的审美感知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关于欣赏与评述

欣赏,即为愉快的玩赏。要做到愉快的学习,笔者以为首先让学生的欣赏兴趣得到激发。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欣赏课中的兴趣激发,或许就在于一个意想不到的导入,也或是课堂情境的精心布置,也或是环环紧扣的环节设置……

评述,意为评析、表达、分享,能够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这是读图时代所必需的一种能力、素养。初中生在欣赏活动中应更注重理性的分析,他们不只是有对艺术作品看法的表达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批评写作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肯说多写,多介绍给他们一些优秀美术评论的文章,和他们一起分析艺术评论文章用词用语,慢慢地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品味。

二、关于实践与策略

1.兴趣的激发

(1)情境的设定

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教师应采用课堂氛围布置法、电化媒体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手段,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情境的创设分两部分,一是课堂环境氛围的营造,比如在《力量与生命》雕塑课教学中,可以尽可能的布置雕塑复制品,条件不允许的,可以喷绘较有视觉冲击力的雕塑图片在教室进行悬挂、张贴,又如在《与建筑相伴》壁画教学中,可以环绕教室一周张贴事先准备的壁画作品及装置,学生一走进教室,全身细胞会立即调到起来,并快速进入状态与期待。二是教学中音响媒体与教者语言结合的使用,在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结合进来,再把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结合进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从而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感受力。

(2)游戏的体验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游戏的世界,在美术课中采用游戏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动态感知活动中学习,能够满足他们活泼好动的愿望。随着趣味的增强和动态行为的激情触发,学生在游戏的变化中主动探究,获得知识与快乐。让游戏和自主探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吸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使他们在“探索——感受——体验——创造”中完成学习任务,比如《韩熙载夜宴图》欣赏课,作品中有击鼓和舞蹈的动作,教师可尝试请班上一男生击鼓,一女生眺舞,这样自然会让课堂气氛热闹起来,随即话锋一转:你们再好好地看看,两位同学表演和画的气氛一致吗?看看韩熙载的表情,是那么欢快吗?这是为什么?学生立马会有所思,经过讨论认为韩熙载一定是官场上不得志,所以表情才会凝重、呆滞。接着,请他们根据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再重新进行表演,这一下,鼓声小了,节奏慢了下来,女生的舞蹈柔中带刚,如泣如诉,学生们也再次重新感受画面渲染的真实气氛。

2.方法的灵活

自学是最成功的学习,也是伴随学生一生的学习途径。如《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簪花仕女图》一课教学,教者提供给学生一份学案,学案中只列出基本的常识提纲,由学生根据题型自己去填涂、连线、选择,并要求结合该图尝试列举2个疑问,然后跟全班同学交流问答,最后达成关于该图的共识,同时鼓励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思考与探讨,从而理解、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认同画家的表现手法,并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人物画“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

3.教者的视野

美术欣赏课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对画家的介绍,对外国艺术流派的了解,对当代美术现象的分析,都离不开扎实的美术史功底。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视野决定着一堂课的高度和深度,同时专业知识也要不断积累提升,尤其是中外美术史的把握,我们教师最好要多阅读一些美术研究的书目,包括哲学层面的必读书目,如《美学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等。这样我们在欣赏评述课教学中,教师能保证美术作品、美术家、美术流派等基本信息无误,从而帮助学生解读美术作品包含的社会、文化、宗教、民族、历史等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学习欣赏优秀传统艺术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其发展脉络,理解它在世界不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建立起学生对人类优秀艺术品的情感认知。

综上,在当下的读图时代,我们才有可能分辨、判断、选择和解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才有可能认识与解读图像的意图、涵义以及表达的观念、态度,从而生成自我独特的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侯令.美术“欣赏·评述”内容解读与教学策略[M].

[2]沃尔夫.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M].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