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袁艺
  
速读·中旬
2018年3期

摘 要: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对“学困生”现状的反思和改进,是当前不少教师都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而要实现对他们的转换,还需要从情感及心理层面出发,建立多方位的帮扶机制,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

根据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可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它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等特征。而学困生现状的存在,一直以来都是相关课程标准实施道路上的常见问题。基于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变化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因素,相关教师需要对学困生现象的成因和转换对策进行思考。因此,笔者本次论述,将从相应的主、客观因素出发,围绕其成因及转化对策进行初步探索。

一、学困生现状的成因

在初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学困生现象向来是一个积弊已久的问题,相关教师还是要从多个层面着手,分析初中数学学困生现状的产生因素。

(一)客观因素

1.课程难度增大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课程的难度可谓是陡然上升。几何、代数、函数……诸多全新的知识点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加之初中课程繁多,教师的教学进度加快,教学方法改变,使得不少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2.集体教学模式难以兼顾个体

一直以来,我国的数学授课模式都以集体教学为主,这种模式效率高且有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具有难以替代的优势。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难以得到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障碍和情绪也难以得到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主观因素

1.学生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信

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学困生现状的出现,其心理因素占据着较大的比例。不少学生的小学数学基础不佳,早早地被贴上了“学困生”的标签,升入初中后,他们难以摆脱长久以来对数学学科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严重缺乏自信,陷入数学的恶性循环。

2.学生学习习惯的缺失,学习意志不够

据笔者观察,不少学困生都存在着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不正确以及学习意志力不足等问题,而此类要素,是造成学生数学水平提升较慢的重要因素。

部分学生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也没有对错题纠改总结的意识,遇到障碍倾向于回避而不是克服,不会主动发问和寻求帮助,这便使得他们很难脱离“学困”的困境。

二、学困生转化对策

(一)建立帮扶机制,多方位克服障碍

面针对初中数学课程难度提升、学生难以适应的问题,教师应该建立起帮扶机制,从班级以及家长层面多方位着手,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设立帮扶小组,通过学生群体的沟通协作,帮助学困生应对相关的学习障碍,当然,此类“帮扶小组”的设立也要具有科学性。为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数学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等要素,对不同层级的学生进行组合式划分,使得组内成员对学困生进行“传帮带”。

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联合学生家长,对学困生的学业和成长进行沟通协调。在发达的移动互联网通信条件下,相关微信、QQ群的建立,能够实现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间的便捷沟通。因此,教师可以借此将家长纳入学生学习的进程中来,引导家长对学困生进行督促、鼓励和帮助。

(二)实施分层教学,关照学生个体

初中生的心智发育发展并非是协调一致的,加之他们本身就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在思维模式、个人习惯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针对传统集体教学难以兼顾学生个体的问题,相关教师可以尝试分层教学,关照学困生个体。比如,在讲述“两直线平行”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为其设计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对相关证明题案例进行尝试;而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先在基础定理上面下工夫。

(三)关注学生心理,调动学习动机

针对当前不少初中学生对数学科目存在心理障碍的问题,相关教师应该从情感层面出发,帮助其克服恐惧心理,调动其学习动力和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良好的情感链接。这便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耐心,对学生循循善诱;面对学生的错误多加宽容和引导。当然,这种情感传递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微笑、一个赞扬的手势,都能使学困生获得心理认同感。

其次,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科目的自信。这便要求教在任务设置上下工夫,由浅入深、有简到繁,使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及时获得成就感。

最后,教师还应该利用相关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相关趣味题目的设置、对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利用、采用游戏教学法、讲述数学家背后的故事等等,皆能带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愉悦感。

(四)引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

针对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相关教师应该加强督促和引导,使学困生具备正确的学习方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数学思维。

一方面,教师应该在相关细节上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比如,督促学生养成对知识点及时“消化”和复习的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解题过程而非只注重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基本性概念。以“相反数”系列知识为例,不少学困生往往会出现“-a就是负数”的错误认知,为了纠正他们的惯性错误,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把“-a”读做“a的相反数”,以培养他们准确、严谨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对学困生的数学思维上下工夫。引导其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总结,在解题过程中举一反三,帮助其在脑海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总之,对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需要从客观到主观进行探索多层面探索问题。从表面上看,它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然而深层上,它是对学生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的培养。这便要求教师从情感层面出发,关注学困生个体,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困生的综合数学素养,帮助其实现在数学领域的可持续学习。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