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新课标下小学课堂管理的创新策略研究

陈永丰
  
速读·中旬
2018年1期

摘 要: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获取新知之地,优良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优质学习氛围的形成方面举足轻重。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素质教育的需求,因此,改变以往教师权威控制下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索小学课堂管理的新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当前小学课堂管理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课堂管理;创新策略

一、引言

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管理改革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权威主导下的传统课堂管理模式已成明日黄花,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然而,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的贯彻实施,并不能满足当下小学课堂管理的需求,还需要从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自我管理等各个方面创新小学课堂管理模式,努力形成一个教学相长、注重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构建良好、融洽的师生氛围,从整体上优化教师课堂管理模式。

二、传统小学课堂管理模式的缺陷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中,课堂教学的进程由教师主导,教师在课堂的教学、管理过程中有着不可质疑的权威,课堂成为教师展现其知识、施展其权力的舞台,学生作为教师灌输知识的受众,作为课堂主体的另一方,在课堂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长久以来,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犹如教师掌控下的铁笼,学生“听话”与否成为教师衡量学生品性、成绩优劣的标准,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身体的能动性无法得到释放,其思维模式也被课堂管理中的条条框框所禁锢。在长期的被监控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降低,心理负担加重,厌学心理滋生,进而学生课堂问题频发。在此情景下,教师采用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来规制学生的课堂行为,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的效果,相反,课堂教学效率被大大降低。这种恶性循环的课堂管理模式不仅严重影响了师生关系,对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留下了隐患。

三、新课标下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的积极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21世纪以来,我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我国的教学实际出发,对基础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横向上,高举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大旗,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纵向上,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位,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新课标要求下的课堂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上的教师控制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无形中锻炼了自身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是衡量课堂管理改革成效的标准之一,同时也是课程管理改革成效的最直观的体现,在课程改革进程中,学生的人格培养、学习能力的锻炼、价值观的塑造是课程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改革过程中,应以课堂管理的质量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也是课堂管理中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课堂管理系统

课堂管理系统中关涉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等与课堂教学管理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类主体,因此,解构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各类主体的需求是改革中的首要步骤,进而构建良性、平衡、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系统。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的突出作用只是发生在某一段时间内,当多数人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时,非智力因素在后续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与心理学所称的“情商”相近,而前述各类主体对于学生“情商”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课堂就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课堂管理中教学规范、师生地位的认知、教学理念、价值观的塑造等都关乎着课堂文化系统的建构。因此,深刻认识课堂管理系统,明晰课堂管理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对于平衡、高效的课堂管理系统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

五、小学课堂管理的创新策略

新课标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创新课堂管理的模式,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树立自身的主体地位,同时,将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融入进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增强其责任意识。在创新体系的建构上,以创新课堂管理理念为基础,从管理目标的设定、课堂问题的生成、环境影响评价、行为激励机制、差异化管理等层面进行精细化分析,形成课堂管理的开放性与复杂性正确的认知,同时建立教师课堂管理的自评与他评机制,构建统一、高效、区别化的课堂管理模式。

六、结语

新课标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使当代小学课堂的教学管理模式焕然一新,在课堂教学管理进程中,紧随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2]王敏.我国当代教学观的反思与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3]张金福.新课程与课堂管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