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没想到

郑晓光
  
速读·中旬
2018年1期

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柏拉图

有时候,生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有些让人惊喜,有些使人诧异,也有些令人自豪,亦或反思……这些一石激起的波动一定会在经历者的心里漾成一圈圈的涟漪,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保存了修改好的课件,退出U盘,这节课快要下课了。最后一节是我的课,喝点蜂蜜水润润嗓子。之后,拿起杯子,去水池边冲洗。片刻,伸手去关水龙头。“当啷、哗啦!”小勺瞬间不见了。白色的陶瓷小把,上面印有紫色芍药花的不锈钢小汤匙,猝不及防地滑进了下水管道。怎么就溜进去了呢?之前多次的刷洗,小勺不曾有一次落到水池,这一次怎么这么不小心呢?一池黑乎乎的脏水沉积着,直到专业疏通人员出现,掏出大扫除时不慎落入的瓶盖塑料袋什么的,水池才能使用。回忆前情,慌张、失落、懊悔更捏紧我不在年轻的心脏,这不仅仅是因为小勺伴随我多年,更加担心的是不能及时取出,类似的状况会又一次出现。赶紧找好角度,一只眼瞄下去,隐隐约约,白底紫花的瓷勺把斜立在管道底部。试着从外部寻找办法,硬硬的白色管子,接缝处粘得牢牢的,丝毫动不了,外边不行。于是,从办公室里找来一根没有扫帚头的小竹棍,小心地探下去。感觉触到了,试了又试,没有挑出勺子。直起腰,拎着棍子,想:家里,阳台外,晾晒的衣服掉到下一层顶棚上,不想去打扰楼下,想办法够上来了。好,用这个办法试一试。从同事那里找来宽宽的胶带,把胶面朝外缠绕在棍子的一头,满怀希望的试下去。触碰,上提,没有一点粘上、被拎起的感觉。

铃声响起,是下课还是上课,我有些分辨不清。擦去眼里的汗水,抬起头,看见楼下后勤主任正从一些奔往教室的学生中经过。喊住他,快速表达诉求。主任举着手里的课本:知道了,上完课联系人解决。

我匆匆走进课堂,为了定定神,环视不语。少数几个叽喳的学生很快安静下来。我习惯地多看了其中一个小男孩片刻。他瘦瘦的,很是精神,发丛中理有一条从耳侧斜向后的时尚小道。多关注不是因为他的发型特别,而是他总也管不住自己。尽管周围安排了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你若一放松,他会乘机跨界搞“外交”。最近又犯起了迷糊来,常常忘记带作业。前天还跟家长联系,把他狠狠的数落一顿,要求家长配合督促他按时交送作业。

课程按计划顺利进行着。“请打开课堂练习本,下面做巩固练习。”我边说边继续课件出示内容。“老师,我的练习本忘带了。”一听声音就知道是他——小迷糊盛久阳。我转身瞪了他一眼制止了他的解释。心想:好,放学留下来讲清楚吧。“给,你先做在这儿。”后侧的张云辰递给他一张A4纸。一向爱跑到我这哭鼻子告状的他此刻大方之举让我有些吃惊。

巡视着学生做练习,思绪拉开门栓飘到水池边:哪里能找到铁丝?“上课呢,不能走神。”告诫自己。讲评完作业,已经是放学时间。“谁愿意留下来,帮老师一个忙?”十几只小手举了起来。没想到盛久阳和张云辰站起来举着,唯恐我看不见似的。好,就你俩吧,让你们总给我捣乱,我也难为你们一下,反正也不会有多大希望的。

两人迫不及待地凑到我跟前问什么事,我把他俩领到水池边,告诉他们我的小勺掉到水池里了,需要找根长点的铁丝把它够出来。这两个小男生伸头看了看,转身跑将开了。唉,校园里哪有铁丝呢?我不抱幻想,沮丧地站在水池旁。“接水的可以使用,倒水的请去下一层”。我监管着,指挥着,不能让水池被堵上。

“找到了,找到了。”两个男孩兴奋地朝我跑来。一人拿着长长的细细的铁丝,上气不接下气地回应着“哪儿找到的?”询问,我还没听清楚,目光已被另一人捧过来的一叠圆形磁铁吸引住了。好家伙,这是要拿细铁丝缠住吸铁石吸呀。“傻孩子,勺子弄不上来,回头吸铁石再掉下去更麻烦。”“不会的。老师,你看。”拿吸铁石的盛久阳倒是一眼便猜透我的顾虑,轻轻用力把吸成柱状的吸铁石从中一掰开,啊,是我的眼睛被圆面上的一张贴纸蒙蔽了,一个个圆柱形的小磁铁竟是空心的。我沉浸在不可思议中:他们是从哪儿弄来的,又是怎么想到的?愣过神,只见两双小手已经把细铁丝穿过磁铁环,拉回来两根并在一起,扭好了接头。小勺是瓷把子朝上的,能吸住吗?我还在将信将疑中,两个小家伙已经自信沉稳地往上提了。慢,慢,慢,白色、紫色、金属银,小勺终于上来了。我一手拿过磁铁,一手接过小勺,从勺头到勺尾一试再试,果然都能吸住。“太棒啦!”我揽过两个孩子,手掌来回蹭着他们的后脑勺。

真的没有想到,淘气的,迷糊的,爱哭的,大家常嫌烦的孩子,嘻嘻哈哈说笑着跑去,不用“紧锁眉头、注目凝神,反复演算”,一起愉快地跑回来,轻松地解决了让我心急如焚的问题。真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吸铁石,普通而又神奇的磁铁,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或许是我的专注力在那精致的芍药花瓷把子上的缘故吧。

有时候,做为老师,会习惯性地思考,经验性地评判,往往盯着学生的瑕疵不放,一叶障目,忽略孩子变化的可塑的璞玉潜质,忽略了“健康地成长,会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核心。

有时候,只要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变一种方式和学生交流,或许会有想不到的发现,或许正在体验: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