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新思考

鲁睿
  
速读·中旬
2017年10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感情的纽带,它的保护与发展有着难以估测的意义和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文化的传承发展都经由个人创造,作为传统的文化因群体共享看起来好像是群体发展,但很多文化实践可以证明,传统的生成及发展是个体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的结果,它不仅是集体记忆造就,更来自于个人叙事突破传统自身增减和完善的创新,在很多著名的民间艺术活动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例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与传承者,传承人将直接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好好的传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護工作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主要以自然人为载体的传承活动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其生存状态日益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日益被重视,支持、保障传承人的活动开展也成为政府、文化和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时至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问题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善。

(一)地方区域在条例与措施上有所缺失

目前,我国主要是在国家的层面去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均属于国家层面的法律;地方区域层面的保护措施是相对缺失的。例如:由于传统的失落,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存在社会关注度较低,无相应保护措施的问题。尽管有些传承人已进入国家级或者省级保护名录,但是对于传承人以及传承项目,地方单位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和保护措施,如没有出台对传承人经济、职称、荣誉等方面的待遇标准与相关配套措施。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需要既站在国家层面去立法保护,也需要从地方出发,结合基层的实际制定相关条例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而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二)传承人培养没有结合项目的实际

现行我国有一些企业或者相关的部门为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些传承人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兴趣的人进行培养,例如相关部门会召集传承人进行集中学习与培训,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企业与相关的院校签订培养协议等。但在传承人培养过程中,相关的部门或者企业对传承人培训都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例如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培养的模式却是一样的,而且培养的模式与方法过于单一,培养过程中存在只追求现代化科学技术,而忽视传统技艺培养的现象。传承过程中若未能遵循传统技艺的特点和规律,不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整合,而一味追求现代化科学技术,会使传承流于形式而丢失了真正应该传承的核心内容,会使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存在学习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完善保护体系

建立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将能增强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要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党和国家就必须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实行制度化和法制化。

(二)深入群众,广泛挖掘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怎样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怎样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挖掘传承人,除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与义务外,还需鼓励和支持已被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各种各样的传习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赛事、展览、培训、交流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学习参与热情,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通过各种方式增进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挖掘传承人。

(三)避免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没有传承人,就没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消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虽然传承人认定与保护的都有国家强大政策支撑,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仍普遍存年龄老年化严重而且年龄跨度大等人才断层现象,一些年老的代表性传承人虽满怀绝技,有心传授,却苦觅不到合适的弟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教育导向的问题,在现代的学校教育中往往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远离这些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虽然年轻人会对这些工艺、技艺赞不绝口,表示有学习的意愿,但是毕竟没有生活文化作为传承的心理基础,一时半刻又难以进入教育系统,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艺人的渐渐离去,个体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压力。非遗保护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各级政府着手挖掘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却已濒临灭绝的民间工艺、技艺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对“个体精英型传承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鼓励政策,激励新人去学习、去参与、去保护、去传承,从而避免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断层现象。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具有延续民间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首先得留住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得到良好的传承。除了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历亲为进行项目传承外,还要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以保证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直传承下去,传承人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在关注项目本来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更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发展情况。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