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东北方言形成的因素

刘岩
  
速读·中旬
2017年10期

摘 要:东北方言具有粗犷豪迈、俏皮生动、乐观等特点,这离不开东北文化,东北土著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积淀与流入的移民人口带来的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相交融与碰撞中,对东北方言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东北方言;地域文化

东北方言是多种异同因子相互影响和碰撞形成的,地理、历史、民族构成以及周边国家等这些因子渐渐地塑造着东北方言。俗话说的好“言语相异,系乎水土,亦如习俗。”这里的习俗就是习俗文化,方言与习俗文化就好比源于流的关系,方言在地方习俗这股巨流中奔腾,探讨东北方言的形成,就必须从东北这块黑土文化说起。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东北位于我国东北部,南临渤海、黄海,西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朝鲜、俄罗斯同它相邻。从全球气候特征上看,温带大陆性气候笼罩着这片黑土地,冬季漫长酷寒,年温差较大。冬季,来自西北的蒙古西伯利亚寒流像个疯子似的在这片土地上常常怒吼着,及其寒冷,温度零下20多度。同其它地区相比,多林、多风、多雪、多平原、多野兽和珍宝,这是东北大地特有的面貌。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别样的自然环境既影响了东北人的生活习性又影响了东北文化的整体特点。作为文化载体的东北方言从不同的角度彰显着具有历史熔铸的东北文化。

二、民族文化的影响

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大熔炉,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长期世居再此,到了清代,汉族人口开始涌入,他们带来了汉语。各民族之间互通有无,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与传播,因此才能够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富有特色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能够独树一帜正是因为东北方言里存留众多能够体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

早在4000年前,这里生活着一个古老的部落——满族,它源于女真族。努尔哈赤借助于蒙古语和移入大量汉文词汇创造了满文。满族和汉族人口长期杂居,使得满汉两种语言在相互融合过程中,不少满语逐渐走进东北方言里。“磨叽”来自满语,为音译词;“你真能嘞嘞”里的“嘞嘞”就是满语“说”的意思,埋汰(不干净)从满语里来,它们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东北方言在纳入满族民族语同时,还吸收了蒙语、达翰尔语、锡伯语、赫哲语等。例如:“卡伦湖”来自锡伯语,其中的“卡伦”就是“边防哨卡”的意思,“佳木斯”是赫哲语,意为尸体,据说这里是古代的墓地。“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是白色的意思。

三、关东文化的影响

“关东”是以山海关为分界线,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归于关东。被天然屏障隔离的大地被清王朝认为是块宝地,称它为“龙兴之地”,因此多次颁布禁关令禁止汉人出关,但是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流民肆意妄为的出关,屡次冒险“闯关”。这就是所谓的“闯关东”。到1860年,关闭了已久的山海关才重新敞开大门,使得这片与世隔绝的土地终于见到了“阳光”。民国是个关键时期,“闯关东”的浪潮可以说到了巅峰,“关东文化”就在这个时候形成了,唯独东北有之。在这些流民中,差不多都是与东北接壤的地区的流民,河北、山东这两个地方为主,因此山东文化和河北汉文化深深地融入到了东北文化中,东北人直爽、热情的地域人格色彩与此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带来了语言的迁移,这样华北地区方言里口语成分就进入了东北方言中。如:背兴(倒霉)原为北京方言;小小子(小男孩);各应(见到某人、事物感到不愉快);家巧(麻雀)原为山东方言;糊涂(玉米粥)原为河北方言。

流民是民族的融合机器,东北这个大熔炉,包容着多元的民族,也熔铸着汉语的流通,正是这样,大量的各民族语言保存在东北方言这个语料库里,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人文情怀,也可以看到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四、邻国文化的影响

东北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朝鲜、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在长期的往来中建立了友好关系,他们互相学习,百姓们不但借鉴了他们的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领会到了他们的文化底蕴。语言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东北方言自然而然的吸收了鄰国语言文化因素,大量的外来语便进入东北方言词汇系统里,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哈尔滨地处我国最北端,毗邻俄罗斯,作为东北方言次方言的哈尔滨语就深深地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影响。如外来语“布拉吉”,就指围裙,“大列巴”是形状很大的面包,“骚达子”是小兵。俄罗斯语对东北方言的影响可以说是从北向南逐渐减弱的。早在汉朝时中国就与开始了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唐朝达到了高峰期,开始了与日本东亚国家的往来,遣唐使和留学生来华,加强了中日文化传播,我们现在又进行了日语借词。比如:“果子”就是点心、糕点,“精品屋”就是时装店,“便当”就是盒饭。

东北方言里有大量的外来语成分,这说明东北方言有着宽广的心胸,能够兼收并蓄、外为我用丰富并发展了自己的词汇系统,表现出了东北文化不封闭、不拘束的风格。

五、结语

推广普通话的进行,忽视了方言的保护,但方言作为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一部分,不仅透露了地方的民风民俗,还蕴含了多远的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东北方言离不开东北文化,东北这座艺术园林应更好的去灌溉东北方言,让它在文化的滋养中壮大。

参考文献:

[1]李光庭.乡音解颐[M].北京:中华书局,1982:66.

[2]金宗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36-38.

[3]杨丽娜.从社会文化看东北方言的来源于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45-47.

[4]吴尧.一部鲜活的东北话语料库——评《东北方言大辞典》[J].文教资料,2014,(22):78-7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