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河的文明

——以桑干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李佳
  
速读·中旬
2017年10期

山西省山阴桑干河是我国西北部的文明古河,打造河阳堡景区是加快山阴县生态旅游产业和带动新城区建设的有效方法。针对桑干河湿地公园河阳堡景区,分析桑干河流域开发和规划的条件、环境和风貌特征,立足于滨水的人文内涵与场地的发展关系,塑造以桑干河为依托的山阴县的新城市形象。

近年来,滨水区逐渐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热点。为加快山阴县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带动新城区的建设,还原桑干河的自然生境,退耕还河。希望通过行之有效、施之有道的方案设计,还原桑干河流域曾经的岸柳摇曳、碧波荡漾、长河落日的“桑干美境”,以及林海托日、风景旖旎的“雁门风光”,使桑干河滨水区域成为山阴县新的城市形象。

1历史文化

桑干河是我国西北部的文明古河,其所在地雁北地区多民族交汇杂居,具有丰富的习俗文化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具有典型的边塞特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多次到现场踏勘,所到之处都会被它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感染。在此背景下我搜集第一手资料,并查阅相关资料及请教当地居民,以进行该项目的规划,希望对体现塞北城市景观风貌、改善山阴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发展旅游业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讨。

山阴县自然风光雄奇秀丽,古朴庄严,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人文景观依然源远流长,部分遗迹尚存。规划场地蕴含着情感丰富的生活场景,是当地人的记忆,在规划时,针对场地现有概况,对场地内的景观要素进行分析、提取,并在遵循生态、遵循现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改进和重组,使其能以更适合的姿态与人共生,以更丰富的景观层次展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

2规划构思和目标

营建桑干绿洲,复苏大河记忆,保护桑干河遗存湿地的完整性,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确保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长时间缺水断流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现状河滩地已被周边的农民当作临时耕地使用,仅保留的细小河道与外界生态系统已经隔断了联系,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恢复生态,构建一个完整的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不高,随着湿地本身的补水量的不足等原因,湿地内生境已遭破坏并退化。那么,如何恢复退化的生境、设计合理的群落结构、蓄水增湿、丰富生物多样性、引导群落自循环与演替是湿地生态恢复的核心和重点内容。

3规划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

统揽全局的广阔视野:遵循总体框架,使城市、水系、绿地相互映衬;统筹功能关系,开阔视野,让生态、景观、文化相得益彰。多种角度的综合提升:城市、景观、旅游、水系,多种角度统筹规划,社会、生态、文化、经济,多种效益协调发展。不同层面的统一梳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梳理水系,按区域、城市、板块不同层面明确定位。多种元素的综合运用:综合运用水、绿、岸、滩、田等多种元素,勾绘丰富水线;兼顾开发商、居、游、购、乐等多种功能,打造全新山阴城。生态优先,尊重场地,与实际结合,延续文化,遵循空间上的秩序性、视觉上的艺术性、功能上的高效性、环境上的生态性以及场所上的包容性等原则。

4设计理念

基于项目的地域因素,从山阴县桑干河规划段所处的大自然生态环境出发,处理好滨水景观和地域自然现状的配合与融通。熟悉的地貌、熟悉的植被、熟悉的乡土材料,以最小的工程量争取最佳的景观效果。保护和利用流域内的原有历史古迹,“修旧如旧”,保存原有的历史环境,辅助塑造独特的滨水风貌。山阴县具有典型的边塞文化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代的战争历程,已经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对滨水区内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建筑物和其他文物古迹尽量保护,并结合景观配合,恢复完整的历史环境。

5设计分区

滨水区域的存在形态,决定着它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文和自然系统的修复,构建一个多功能的滨水空间,使水与城市空间以最佳的状态共生。根据山阴县的发展远景,未来城市中心与规划区域成向心靠拢态势,结合未来城市功能,兼顾土地开发、新农村建设、城市休闲、商业旅游、科技文化等多种途径划分整体结构。进行设计时融入了边塞自然风光、边塞战争文化、边塞人文文化、边塞农牧文化、边塞诗词文化及桑干河滨水风貌,构成了设计区域的六大景观区。

6结术语

通过山西省桑干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案例,实践滨水景观融入人文内涵的设计方法。首先,解读现状以景兴文,了解桑干河地域现状,尊重地域物质的自然状态,并合理的将它们组织到设计空间当中。其次,尊重历史以文促景,挖掘山阴县的历史文化,延续桑干河的水文化,打造滨水环境的景观情境和景观意境,凸显滨水景观的人文特色和城市个性,实现当地人的存在感。最后,体验生活按需布景,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中提取设计语言,维护人的价值需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解决景区单一的功能性,从多功能角度体现对人文的关怀,构建人与景区的和谐关系。以雁北地区独特的景观风貌和桑干河的悠久文化吸引游客,以场地的归属感、人性化关怀当地居民,使之成为山阴县的新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人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國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9):213-214.

[2](美)约翰西蒙兹著,程里尧译.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John.Ormsbee.Simonds,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原著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李佳(1989—),满族,河北省秦皇岛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