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研究

郭瑛琳
  
速读·下旬
2019年3期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中国新时代全面开放格局的总体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成为21世纪联系亚非欧的政策、设施、资金、贸易、人心畅通的跨地区合作模式。中亚是欧亚大陆的关键枢纽和中国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亚地区共建“一带一路”是在中国深刻把握国际政治经济新趋势、新机遇的基础上,实现与中亚地区共同利益的重要决定。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缘区位,但同时其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使得“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的建设过程充斥着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切实做好“一带一路”在中亚推进过程中地缘政治风险的预判和管控,对“一带一路”顺利推进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亚地区;地缘政治;风险

一、“一带一路”建设及其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意义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了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由此,“一带一路”伟大构想首次被提出来。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经济合作倡议,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合作协议。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5个新获独立的国家主体(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正式被定义为中亚地区,“中亚”由一个抽象的文化地理概念转变为地缘政治名词。自此,中国对中亚的外交定位也从此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发展的比较优势可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一)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中亚地区是中国能够依托的相对稳定地缘空间

中亚地区土地面积400万平方公里,人口6500万,与中国的共同边界达3300多公里。现如今,中亚已是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欧亚大陆桥从这里向西延伸,成为大国和各种势力博弈的舞台。自1992年中国依次与中亚五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政治关系逐渐融洽,高层之间互访成为常态,面对重大问题双方本着平等互信互利的原则交换意见,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从地缘经济的视角看,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发展优势互补明显

中亚五国铬、钨储备量居于世界第一位,黄金产量世界第五;铜、锌、铅储备量居于亚洲第一位。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能源、物流、贸易、投资、金融、交通通信等领域的经济合作呈现明显互补性,多边贸易关系逐渐建立,为双方贸易和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可能。

(三)从地缘文化的视角看,中国与中亚国家都重视人文交流合作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和中亚地区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习俗。早期中国所建立的古代丝绸之路,构建了中国的对外交流网络。张骞出塞就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向西开放壮举,且这一壮举,对于区域文化的交融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一带一路”推进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人民正在共同创造着新的“丝路精神”、“上海精神”。近年来,中国广泛对中亚国家开展公共外交、人文外交,为双方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民意基础与社会基础。

(四)从地缘安全的视角看,中亚地区是维护中国西部安全的缓冲地带

中亚国家独立时间较短,国内外安全形势还不稳定,受到来自大国地缘政治博弈和西亚、南亚及地区“三股势力”膨胀等多重安全风险的挑战。这些安全风险威胁着中亚各国,但同时也间接威胁着中国西部边陲。中国与中亚国家在安全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目前也达成了不少的合作协议。今后,中国将在“一带一路”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与中亚国家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反恐安全协作,这也将推动双方外交关系长足发展。

二、“一带一路”中亚地缘政治风险及因素分析

(一)“中国威胁理论”在中亚仍然存在市场

国际政治学者王日华提出:“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获得信任至关重要。”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和这些沿线国家之间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但当前,有些中亚国家受西方世界个别不怀好意国家的影响,将“一带一路”建设视作中国的“马歇尔计划”,认为中国在中亚的首要目标是开发其资源潜力,从而带动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它们担心“一带一路”是中国的“经济扩张”,会为中亚带来大量廉价商品,对中亚民族产业产生影响,使自己成为中国的“经济附庸”和“资源和能源的原材料来源”,这就给“一带一路”的推行带来阻碍。总之,中亚国家一直对一个强大的中国保持“警惕”和“戒备”。

(二)大国博弈背景下中亚国家倾向“平衡外交”策略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中亚国家倾向于一种“平衡外交”,这本质上也体现了中亚国家对中国的不信任。由于自身发展程度的不同和与华外交关系的不同,中亚国家与中国合作的程度具有复杂性。中亚地区历来因其重要地缘地位和丰富的资源而成为世界上各大国利益角逐和国际地缘竞争的焦点,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势力纷纷渗透到中亚地区,并展开了激烈的地缘博弈。美国通过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新丝绸之路计划”力求树立美国权威;俄罗斯推出“欧亚经济联盟”,将中亚地区作为开展军火贸易和经济合作的重要地区;日本提出“丝绸之路外交”战略,也旨在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国地缘政治博弈会带来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威胁到中国西部安全,所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要格外注重各大国力量博弈所带来的风险。

(三)多重组织机制的重叠易加剧恶性竞争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中亚国家先后不同层次地参与了多个地区性组织或国际性合作项目,如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和“C5+1”外长机制、欧盟的“新中亚战略”等。这些地区性国际组织一体化机制功能相近,却又有着各自的性质定位,彼此间不能互相代替。大多数国家倡导的计划或战略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设定为最终目标,蓝图架构的顶层设计上奉行利己主义,强调自己的“连”和“通”,在对竞争者的态度上是希望甚至制造“隔”和“断”,将竞争者边缘化。

(四)地区安全风险的威胁

地区安全风险是“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推进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最直接的风险因素。目前,从总体上看中亚地区安全形势已经逐渐趋于稳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中亚地区仍然面临着包括国家政局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矛盾突出、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演变等内部威胁和包括阿富汗形势的影响、周边环境的影响、大国的争夺等一系列的外部因素,因此,本节重点从中亚地区风险因素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建设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

三、“一带一路”中亚地缘政治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制定化解中亚地缘政治风险的全面规划

中亚地区是“一带一路”西进的必经之地,目前该地区面临着经济落后、安全形势不稳定等自我发展难题,同时也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存有自己的疑虑。针对“一带一路”建设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从我国自身来说,应该制定出化解风险的总体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从而谋划全局、有备无患,从源头上预见、防范、管理和控制风险。

(二)以公共外交推动“民心相通”

公共外交是指一国通过经济交互、文化政策、信息传播等方式和手段,对另一国民众解释本国政策的意图和含义、化解误解和抵制行为的一种外交方式。公共外交是对国家传统外交的一种补充,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应当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网络媒体、包括新闻报纸等传播和交流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的国情和相关理念,营造有利于中国的舆论生态环境,宣传“一带一路”的根本宗旨和美好蓝图。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发挥,加大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宣传有典型示范效应的中国与中亚社会组织共建共享样板工程。

(三)构建多方共建机制

目前中亚地区存在着多个地区性组织机制或国际性合作项目,如联合国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美国的“C5+1”外长机制、欧盟发起的“新中亚战略”、哈萨克斯坦主导的亚信会议等。这些战略大多具有排它性,其背后的大国试图在中亚地区构建一个以自己为主导的组织。如何建立一个符合各方利益的多边共建机制既是中亚地区实现长远发展繁荣、加强该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

(四)建立地区安全预警机制

在中亚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的过程,不仅存在着双边政治互信风险、大国地缘政治博弈风险、多边机制交叠风险,而且在中亚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不稳定因素,虽然中亚当前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但不确定性仍在增多,这些地缘政治风险在一定时期都有可能转化为“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的阻碍。因此,必须建立一个高效管用的区域性安全预警机制,以此将风险因子化解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许涛.中亚地缘政治沿革:历史、现状与未来[M].时事出版社,2016.

[2]王义桅.“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M].人民出版社,1998.

[3]刘雪莲.地缘政治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

[4]邹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王伟.一本书看懂地缘世界:全球政治势力解析[M].中信出版社,2017.

[6]王日华.中国传统的国家间信任思想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论文类

[1]陆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中亚外交的反思[J].探索与争鸣,2016.

[2]周平.“一带一路”面临的地缘政治风险及其管控[J].探索与争鸣,2016.

[3]科林·弗林特,张晓通.“一带一路”与地缘政治理论创新[J].外交评论,2016.

[4]钟飞腾.超越地缘政治的迷思:中国的新亚洲战略[J].外交评论,2014.

[5]高飞.中亚博弈:冷战后的中美俄关系[J].外交评论,2010.

[6]胡俊超,王丹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风险研究[J].经济问题,2016.

[7]袁胜育,汪伟民.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的中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

[8]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

[9]黄河.公共产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

[10]许涛.中亚地缘政治变化与地区安全趋势[J].现代国际关系,2012.

作者简介

郭瑛琳(1990—),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2016级国际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国政治与外交。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