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把握不同,找到交融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覃洁
  
速读·上旬
2022年2期
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530031

◆摘  要:本文从培养目标、理念、内涵等方面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区别,并谈到两者在教育目的和课程的展开的形式上有一定联系。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的,将心育和德育相互借鉴、补充和完善后能够最大化的发挥两者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处于心理和生理产生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塑造道德品质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往往是诸多矛盾交织的综合体,他们既有着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也有着过强的个体意识,因此在这个时期不仅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教育,也要从心理发展的趋势去帮助他们解决心理的疑难杂症。以此窥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但是两者该如何进行正确区分和施教呢?

一、联系之中需把握分界

(一)心育和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最开始是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在其诞生之初就与学校德育紧密相关。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培养目的、理念、内涵上有较大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和激发其潜能,而德育的目标是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形成社会责任感。在培养目标上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教育的理念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价,强调价值观中立;而德育在价值观导向上有很强的政治倾向和鲜明色彩,通过主流价值观引导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情操。再者,心育重视倾听、理解学生,是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过程;而德育传递的是既定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是要求学生被动接受、被动遵守的过程。

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知识基础,理论体系倾向于心理学科[2],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个体的个性健康发展、个人潜能的激发。与心育不同的是,中国的德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理论为基础,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培养社会意识形态的学科,德育是从社会价值角度培养个体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按照社会准则规范个人的行为举止和形成道德品质。

(二)心育和德育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教育目的上存在着密切的内部联系。两种教育均是以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两者相辅相成。德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反之健全的心理与人格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两者在课程的展开形式上也有紧密的联系。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以活动为载体、以内心体验为目的,注重引导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分享经历和情感,教师需要掌握倾听、关注和有效沟通的技巧,这些授课方式可以使用在德育班会课中。德育教育常在实践和主题活动中展开,以各类主题活动作为载体,于活动体验中渗透品德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以活动为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升华和品德的提高,在活动展开形式上两者有关联。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存在一定的区分和联系,在进行两者有机融合时要善于把握分界,避免将两者的作用混淆不清,但也需注意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

二、探索既联系又区别的融合方法

心育和德育在教育方式上可以互相借鉴、补充和完善。在心理健康教育探讨个体内心世界、人际交往、学业适应等内容时,利用德育的主流价值观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掌握和谐人际的技巧,适应学业的压力。

作为班主任,应该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困惑和各类心理矛盾与冲突。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扼杀不抹杀学生的天性。在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或班主任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意见,指引他们清晰的改正方向,让学生获得支持感。如此,班主任才能够正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交融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育功能激发出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对于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来说,应该找准心理学科的特色和价值。例如开展一些更具有心理特色的活动,心理情景剧、沙盘体验、团体辅导活动、素质拓展活动等,丰富心理学科活动,营造浓厚的健康心理的校园氛围。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展板宣传学业适应、人际交往或抑郁症和自闭症等几类心理疾病特点等心理健康内容,扩大知识普及,促进大众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心理健康教师要提高广泛宣传的意识,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寻求心理辅导,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得到有效指导。

从学校管理层面,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知识普及,提高老师对心理学科的认识,掌握更多心理谈话技巧,让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正确运用心理学知识。当然,教师也需要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高识别学生心理变化的敏感性。这有利于教师在实施德育时采用更加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避免出现师生冲突或减弱教育效果。

三、总结与展望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本质是独立的,两者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或重叠关系。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价值观取向的日益多元化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呈现多样化的心理特征,加剧了心理上的动荡。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除了表现出各种情绪与行为问题,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也受到显著影响,更容易发展成扭曲的道德观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融合可使两者相辅相成,达成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石变梅.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关系[J].教育与管理,2005,1:25-26.

[2]顾永安.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与特征探析[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6(1)92-95.

[3]许贞信.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6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