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德育渗透中学语文教学刍议

万妍玲
  
速读·上旬
2022年1期
江西省南昌县东新中学 江西 南昌 330200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的重要性已得到普遍认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语文学科具有人文属性,与德育教育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中学生正是塑造道德品质,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三个大的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中学生;渗透;课堂教学

一、引言

德育教育的内容涉及面较广,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如果只局限于德育课堂教学,那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流于形式化,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要以立德树人为指导原则,任何一个教师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德育教育需要在各学科中渗透,从方方面面建立起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间的关联,实现协同育人的效果。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各种先进的思想观念、优良的传统美德等,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

二、更新教学理念

思想意识决定着行为活动,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树立渗透德育教育的理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德育渗透教学。素质教育以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德育排在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广大教师也都具有素质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还是以分数作为主要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考评,同样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主要的标准,而且中学的成绩还非常重要,关系着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因此广大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还会因为教学压力、考评标准等,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忽略德育的教育,使德育渗透流于形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全方位的实施开来,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考评的标准,都在不断的趋于完善,为德育的渗透提供了可行性条件。我们会发现德育相关内容在考试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在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中,也成为重要的考评标准,因此教师要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把德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开来。

三、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导,亦是检验教学成效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教师进行每节课的教学之前,都会结合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语文学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树立德育渗透的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挖掘出相应的德育内容,并树立相应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德育在语文学科的渗透,并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使教学目标具体详实,切实可行,切忌假大空的目标,使教学难以具体落实,同时亦无法检验教学成效。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本身与德育教育有共通之处,不需要教师费尽心思的寻找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只需要树立渗透德育教育的意识,把与德育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与德育建立起积极的联系。新课程标准中,对于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核心素养的目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与德育教育有共通之处。文化传承和审美鉴赏,与德育教育密切相关,那么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更容易对语文学科和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使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德育的渗透。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来实施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第一个维度目标是语文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实现语言的构建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个维度的目标是思维发展与品质,诸如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第三个维度的目标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这个维度的目标中,包含了文化传承和审美方面的核心素养目标,同时也与德育教育目标相契合,实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就把德育与语文学科的教育结合到了一起,然后以教学目标为指导,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渗透。比如在教学《邓稼先》这篇文章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使学生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体会到他的人品风貌,学习其为祖国事业奉献自己的崇高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

四、创新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大多是各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规范,如爱国主义情感、孝道、处世哲理、民族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礼仪规范、遵纪守法精神等,这些内容大都具有抽象性,不管是出于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目的,还是出于德育渗透的目的,教师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来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从而把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内化成学生的精神食粮,并提供一定的表达机会和实践机会,使学生把这些精神品质外化出来,通过内化与外化的过程,加深学生的感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化学生的认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

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法,有利于学生对于优秀道德品质的内化吸收,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教师可以借助于教学情境,把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置于直观、生动的情境中,给学生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对于语文教材中,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学生可以更好的领悟,从而实现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目的,同时也实现德育教育、学习优秀思想文化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创设出各种生活化的情境,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由此及彼,通过知识的迁移,把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作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从而实现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德育指导,实现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和引领学生价值观的目的。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创设多媒体情境,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从互联网上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影视片段等,从而实现文章氛围的营造、文章背景的还原、作者生平的展示、故事情境的再现等,这样对于人物的道德品质、精神风骨等,都可以有更加直观的震撼,学生可以更好的感知这些优秀品质。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PPT,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说汉语的历史讲给学生,并借助幻灯片中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使学生的内心感受到国破家亡的震撼,从而更好的体会最后一课中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此外角色扮演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扮演,把故事情节表演出来,在进行人物扮演时要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心理活动等,这样不但可以更好的实现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还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这些优秀道德品质的内涵。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

当然在整个教学中,还是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这些优秀道德品质和先进价值观念的学习,不能以教师传授的形式来实现,要使学生亲自参与进来,实现自主的分析与自主的领悟,这样对于这些道德品质的感受才更加深刻。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自主交流讨论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探究,来自主的实现知识的学习与思想的感悟。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按照需求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把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然后再通过提出小组讨论问题,或者布置小组合作任务的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实现问题的分析、讨论与解决。

学生在这种自主学习的模式下,身心更放松,思维更活跃,积极表达自身的观点,并敢于质疑和论证,这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对于文章中人物的行为、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进行交流时,学生会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这些思想上的碰撞,也深刻的体现了,学生对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看法。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表现出来的思想状态,开展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从而导正学生的思想观念,实现德育的目的。当然教师也要秉持一定的包容性,很多思想观念没有达到道德品质高度,只是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感受,因此不能以固定的标准,和绝对的是非对错,来衡量学生们的自由言论,教师要允许学生创新,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创造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对于涉及到原则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导正。

(三)组织实践活动

理论与实践结合,才可以更好的发挥教育的作用,德育的渗透也同样如此,任何精神品质、行为规范,都需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因此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实现语文学科与德育的融合。

比如,诗歌创作比赛、写作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等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都可以以语文和德育共通的内容,作为主题来组织实践活动;五一劳动主题、七一爱党主题、八一爱军主题、十一爱国主题等,当代中学生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关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解放军的奉献、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为民,有着深切的体会,疫情的防控、灾情的防御、科技的振兴等,为他们提供了真实而又丰富的素材,通过实践活动,把这些社会热点素材,升华为思想情感,把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烙印于学生成长的记忆中,对学生的终身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样传统文化节日和活动,也可以作为主题内容,既可以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意识和情感。

五、结束语

此外在教学评价中,也需要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并要善于利于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在评价标准中,把学生的德育素养,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通过激励式的评价,使学生的优秀精神品质,和良好行为举止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而不是单单以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多元化的立体评价体系,使学生认识到道德品质的重要价值,从而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中,有更加科学的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雷兴鹏.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6):125-125.

[2]袁野.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天津教育,2019(16):25-25.

[3]权红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思考[J].成才之路,2020(16):12-13

[4]郭丽娟.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1):15-16.

[5]陈一岱.浅析中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3(06):26-2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