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爱国卫生运动

张慧敏 庄岚
  
速读·上旬
2022年1期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2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内卫生防疫事业落后,再加上美国对我国发动泯灭人性的细菌战,在内外因的影响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经过防治疫病卫生清扫、反细菌战和除四害三个阶段的卫生运动,提高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素质,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环境。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原因

国内落后的卫生健康水平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原因。在建国之前,人民生活困苦,遭受着多方面的压迫,吃饭问题都无法解决,自身的健康更难以保障。新中国的卫生状况恶劣,再加上医疗水平低下,人民群众面对疫病的蔓延和传播,经常处于被动状态,患上疾病很难得到有效治疗。据资料统计,“1937年到1947年,我国有8万多人患上天花。”“鼠疫在20多个省、自治区蔓延,1900年到1949年,患病人数达115万余人,死亡人数达102万余人,死亡率高达 89%。”

]遏制传染病的蔓延,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是新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焕发中国人民新面貌的政治诉求,开展卫生防疫运动迫在眉睫。

美帝国主义发动的细菌战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直接原因。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军为了挽救节节败退的局面,公然出动一百余架飞机入侵我国东北地区上空,散播带有病菌的老鼠、苍蝇、蜘蛛、蚂蚁等病媒虫物,调查报告显示,这些昆虫身上带有危害人类的鼠疫杆菌和霍乱弧菌等十余种病菌,导致一些地方发生了霍乱、鼠疫等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这一时期的卫生防疫运动的目的是保家卫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称为爱国卫生运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2年):防治疫病,卫生清扫

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天花、麻疹、痢疾、黑风病等严重侵害人民的身体健康,针对疫病蔓延的状况,党和政府开展了防疫工作。在东北、浙江、福建、云南等地设置了防治所,发动群众捕鼠灭鼠,并进行预防注射。此外,为了遏制伤寒、回归热、痢疾等疾病的大规模传播,国家卫生部组建防疫队,六千多名卫生工作者深入灾区和疫区,开展卫生防疫工作,有效控制了疫病的流行。在控制疫病的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了卫生清扫工作。在城市,广大市民组织行动起来,清理街道垃圾,疏通沟渠,填平污水沟,进行环境卫生工程建设。在农村,山东农民打扫住所,排泄污水,制定卫生公约相互监督,湖北省组织妇女清洁卫生检查组,负责检查乡村卫生。

第二阶段(1952年到1954年):反细菌战

朝鲜战争爆发后,侵朝美军从1952年开始在东北、山东等地从飞机投撒带有病菌的苍蝇、老鼠等昆虫。为了战胜美军的细菌战,1952年,成立了周恩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防疫委员会,部署反对细菌战的工作。爱国卫生运动由原来的局部、临时性工作转变为全国性、长期性工作。党和政府鼓励动员群众参与卫生防疫工作,首先是建立卫生防疫站,整合群众力量消灭害虫,清理河道,铲除垃圾。其次,修建改造厕所,尽量不让它滋生蚊子和苍蝇,减少病菌的传播途径;最后最重要的是提升人民的防疫意识,日常饮食要干净卫生,进一步种痘和打防疫针,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第三阶段(1955年以后):除“四害”

老鼠、麻雀、蚊子和苍蝇不仅破坏了人民的农业生产,更是传染病的传染源,危害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除四害”工作,采取图表、标语、歌曲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加强宣传卫生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爱国卫生运动的理解和认同。东北地区开始了大规模的“除四害”活动,制定捕鼠灭虫计划、成立灭鼠战斗小组,展开“厕所革命”减少苍蝇、发起全民性拔草运动消灭蚊子,建国初期的“除四害”工作措施有效控制了传染病的发生及传播,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细菌”阴谋,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和政府部门向群众宣传细菌战的危害性和残酷性,提高人们的卫生防疫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清洁卫生工作和接种疫苗的工作,减少了传染病的传播率和致死率,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水平。由于环境卫生的改善,黑热病、日本血虫病等疾病发病率锐减,人口迅速增长,1949年到1975年之间,人口增长了39550万人,人口的平均寿命由1949年的35岁到1975年68岁。

通过清洁打扫、整理水源、修建公共厕所等卫生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状况和医疗卫生条件。由于党和政府重视卫生宣传教育,人民群众在理解卫生防疫的重要性后,积极主动参与到清扫卫生和防疫的活动中,通过疏通沟渠、清理城市公共垃圾等,明显改善了群众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使得社会公共卫生环境焕然一新,形成了人人讲卫生讲清洁的社会新风气。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高度重视,在有效阻止疫病传播的同时,也促进了医疗卫生机构恢复和发展,到1951年全国91.2%的县建立了县级卫生院,公立医院较相比解放前增加了275.4%,大多数乡镇也有了诊所。到1957年,医院的病床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长了3倍多。

参考文献

[1]李红河.往者可鉴: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2-145.

[2]黄永昌.中国卫生国情[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9.

作者简介

张慧敏(1996——),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无职称,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庄岚(1964——),女,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副教授,硕士,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