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项目学习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实施路径探究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蒋媛媛
  
速读·上旬
2021年12期
杭州市萧山区第二高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这一学习任务群具备项目学习特征。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尝试将热点新闻“福建宁夏对口扶贫”作为切入点,以“如何利用不同媒介宣传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工作”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讨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以学校戏剧节为依托,设计戏剧节宣传方案。观赏电视剧《山海情》和纪录片《闽宁纪事》,比较分析电视剧和新闻报道、纪录片表现方法。整合各媒体的新闻报道,多角度分析,形成独立判断,交流辨识信息的过程,并撰写学习报告。

◆关键词:跨媒介;项目学习;路径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习任务群之一。“跨”不仅指跨越,还需要整合,“跨媒介”需要阅读不同媒介的信息,整合信息,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内涵,并用不同媒介进行表达和交流。该任务群要求学生学习能利用不同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提高跨媒介交流的能力,辨识媒体立场,能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判断。该任务群具备项目学习特征。

美国伯曼指出:“项目学习是让学生进行创作、验证、完善,并制造出某种东西的活动。”巴克教育研究所在《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中认为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以“项目”为教学的中心,往往取材于真实可信的情境,基于课程标准,由精炼的问题驱动,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并最终完成项目作品。

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尝试将当下热点新闻“福建宁夏对口扶贫”作为切入点,以“如何利用不同媒介宣传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工作”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媒介了解关注“闽宁现象”,探讨通过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以学校戏剧节为依托,设计戏剧节宣传方案。观赏电视剧《山海情》和纪录片《闽宁纪事》,比较电视剧和新闻报道、纪录片表现方法。整合各媒体的新闻报道,多角度分析,形成独立判断,交流辨识信息的过程,并撰写学习报告。

一、精炼问题的驱动:初识各媒介特点

精炼问题的驱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该项目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当然,精炼问题必须要符合课程标准,目标指向性要明确、精准。统编教材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旨在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所以,这个单元以热点问题为切入口,设计驱动问题为“如何利用不同媒介宣传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工作”,为后续阶段的学习铺设了事实背景,引导学生全面而深入思考。

首先,通过不同媒介了解关注“福建宁夏对口扶贫”相关报道,搜集相关的扶贫故事。比较从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网络等不同媒介获取信息的不同特点,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

其次,整合“福建宁夏对口扶贫”过程中你认为最感人的事迹,尝试用不同媒介传播。学生以“闽宁扶贫感人事迹”为主题,设计制作手抄报;举办班级故事会,给同学讲述感人的扶贫故事;撰写扶贫事迹广播稿,在校广播台播出。比较通过不同传播媒介发布信息,在内容选材、语言组织、呈现形式上的不同特点。

二、建构真实可信情境:发挥各媒介优势

“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真实可信的情境,学生在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能更快地融入其中,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地感受到在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

项目学习,在取材于真实可信情境的同时,倡导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技能,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在项目学习的不同阶段完成多样化的项目作品。在“宣传福建宁夏对口扶贫工作”这个项目中,笔者尝试以贴近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的情境,举办校宣传闽宁扶贫工作戏剧节,采用网络直播方式,为网络直播戏剧节设计宣传方案。

宣传方案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每小组选择一种宣传媒介,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制定能尽量发挥媒介优势的方案。如以选择网络媒介宣传为例:

以此网络媒介宣传为例,根据网络宣传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宣传的优势。网络媒介也有不同分类,官方网站公众号与自媒体选材、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特点。

三、设计典型学习任务:辨识媒介信息

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发展逻辑思维,提高思维品质,体会典型的思想情感,完成典型的学习成果。典型学习任务具有多样、综合、开放的特征。笔者设计典型学习任务时,要注重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思考开拓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在复杂的情境中、开放的空间中,综合展示自己具有创造性的项目作品。

(一)课前观赏热播电视剧《山海情》和纪录片《闽宁纪事》,感受两者的差别

学生反馈:

1.电视剧是虚构的,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纪录片的核心特征是真实,用事实说话。

2.电视剧的创作也离不开生活,有些故事情节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但往往比现实中矛盾冲突更激烈。纪录片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进行剪辑,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通过增加音效等方式,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3.电视剧是演员通过表演展现故事的矛盾冲突,纪录片则以旁白解说和当事人采访的方式来表现。

(二)《山海情》中最打动你的人物和原因

马得福:淳朴、坚韧不拔、敢担当、一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形象。

水花:她是一个坚强、善解人意、敢想想干、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形象。

凌一农:他满腔热情、能设身处地地为农民着想,一心助农的农林专家形象。

(三)通过不同媒介,搜寻《山海情》中人物的原型,整合原型人物的主要事迹

学生反馈示例:

马得福原型:谢兴昌

西海固位于黄土高原西南边缘,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生活条件非艰苦,十年九旱,寸草不生,庄稼没有收成,这里的生态环境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界定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97年4月15日,福建领导到西吉县考察,提出了闽宁合作移民搬迁。谢兴昌受过教育,比村民有见识,作为村干部,他深知只有搬出大山,才有希望。他挨家挨户去说服乡亲们搬离这片苦焦地。刚搬到闽宁镇时,放眼都是沙滩,没有水电,交通不便利,沙尘暴是常有的事。移民搬迁后,谢兴昌看到百姓的生活还是很贫困,他想带着乡民们富裕起来。在福建对口帮扶干部的支持带动下,他带领村民们学习种蘑菇和种枸杞,种葡萄等,鼓励群众自主创业,开商店,发展庭院经济。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凌一农原型:林占熺

林占熺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首席科学家,他发明了“以草代木”的菌草技术,解决了菌业生产中“菌林矛盾”难题。在福建宁夏结成扶贫对子后,林占熺带着菌草草种,前往宁夏西海固,开始20多年的菌草扶贫之路。根据宁夏的环境特点,利用当地窑洞温差小、保湿性强的特性成功将福建菌草技术移植到了黄土地。当越来越多村民开始种植菌菇,产量上去了,但销售渠道还没打开,依旧解决不了脱贫问题。为了让农民有种植的信心,林占熺签了包销协议。他带着学生天南海北地跑销售,在政府的帮助下菌菇被销往各地,成为了闽宁对口扶贫的第一个产业。

(四)聚焦《山海情》中的某一故事情节,把它与对应的原型人物主要事迹进行比较,发现有什么不同,思考其中的原因

学生反馈示例:

《山海情》中凌一农帮助菇农销售双孢菇过程中,与当地收菇商发生冲突片段。这一片段中,当地收菇商故意压低双孢菇的收购价,农民忍痛把辛苦种出来的菇贱卖。凌一农教授为了让农民有种植的信心,到各地跑销售。最后甚至自己贴钱来收购双孢菇。当地收菇商因这事上门挑衅,凌教授与他们发生冲突打架受伤。凌一农的原型林占熺在各新闻报道和《闽宁纪事》中均没有提及打架冲突事件。电视剧采用艺术的手法讲述故事,烘托人物形象,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艺术加工的方法,把矛盾冲突激烈化,使凌教授满腔热情、一心助农的形象更加鲜明。

(五)类似的扶贫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思考为什么有些新闻会出现反转?请深入思考,以具体事件为例,交流辨识信息的过程,并撰写学习报告

学生反馈示例:

《扶贫干部怒怼懒惰父子,找准“懒汉难扶”的病根》——新华每日电讯2021年2月3日

《“扶贫干部怼懒惰父子”事件反转:批评的前提是察清缘由》——新京报2021年2月4日

《“扶贫干部怒怼懒汉”何以剧情反转?》——搜狐网先锋时评2021年2月8日

从以上新闻标题不难看出,扶贫干部怒怼“懒汉“父子:几点了还在被窝,吃喝拉撒全在床边,懒得把牛饿死。事件一出来网民纷纷指责父子俩太懒,认为扶贫还要扶志,幸福要靠自己奋斗出来。没多久村干部回应:视频中爷爷和爸爸因病生活无法自理,16岁的儿子平进照顾爷爷爸爸,家里没有劳动力,祖孙三代因病致贫,牛也是病死的,不是被饿死的。事实并非扶贫干部所说的懒汉。

新闻报道是以真实为前提的,但在事件刚发生时,我们看到的报道时,往往并不是真相的全部,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的媒介多方获取信息,不偏听偏信,不急于发表观点。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不同媒体从不同视角呈现事实,我们需多角度分析问题,结合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报道,经过冷静思考和分析,才能形成独立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学习报告,并进行分享交流。

四、结论

学生经过项目学习,在团队协作中完成项目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辨析从不同媒介获取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伯曼.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指导[M].夏惠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秦岭.跨越整合 思辨相生 学用相济[J].语文学习,2020(3) :40-45.

[5]吴欣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的互动与生成[J].中学语文教学,2020(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