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重构“学案导学”提升教学效率

童小玲
  
速读·上旬
2019年3期

摘 要:“学案导学”是近些年许多地区或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是很多物理学科的“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从“导案”与“学案”分离的角度对“学案导学”的编写和使用进行重构,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学案导学”;重构;导案;学案

1引言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受到了广大物理教师的重视。因为教师可以通过编制导学案来接近和构建学生的“认知发展区”,通过这片区域可以将学生的现有水平(即前概念)和发展水平(即新知识)进行连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在编制的导学案中将学习内容和相关问题进行了前置,使得在开展新课教学时,学生已经通过导学案中的“预习”、“自主学习”等项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预学习”。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索性学习,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习惯,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养成,能较好符合新课改的根本要求。

但是,从“学案导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情况来看,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导学案使用效率的低下。

2现有导学案存在的问题

2.1编写方面存在的不足

2.1.1学习目标不明确

很多导学案没有给学生指出课程学习的目标,这是很多教师在编写时存在的最大不足。没有学习目标,导学案的“导”作用大大降低,甚至还会对学生造成反作用。这样的导学案对学生来讲纯粹是一份课后练习,完全起不到一份导学案应有的“导学”作用。

2.1.2形式枯燥呆板

有些导学案,虽然列出了学习目标,但是在目标及其他部分的编写形式上都显得枯燥呆板。这样做,一方面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过于直白浅显的导学让学生缺失思考的过程,不利于知识的生成。

2.1.3练习脱离学生认知规律

导学案中配套的练习题分层递进的特点不突出,有些题目的编排甚至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如图一的这个导学案中,第3小题对于一个刚刚接触万有引力公式的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还是放在这么前面的位置。这个题目应该放在第四节《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之中比较好,而且,即便是放在第四节中也不易放得过于靠前。此外,呈现在眼前的这三个题目,单项和多项混杂,难易混杂,没有很好的做到分层有序的递进,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碰到这样的导学案肯定是很头痛,知识的新鲜感带来的兴趣可能也要被消磨殆尽,得不偿失。

图一

2.2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2.2.1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亮点就是问题和学习的前置,需要学生进行扎实的前置自学。但是现如今,学生的学业负担比较重,教师在利用导学案时往往忽视学生自学的落实问题,使得学生的自学常常流于形式,将导学案的“自学导引”模块当作作业匆匆做完就了事了。教师中也存在着“自学导引就是在课外完成的自学题”这样的错误观点,殊不知,有些“自学导引”为了能真正的落实下去,反而应该在课内解决,甚至还需要利用互动和交流。

2.2.2导学功能几近消失

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应该涵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突出导学的教育功能。但是现在部分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突出的却是习题功能,只是将导学案当作习题在使用。忽视了学生的习得过程,有时甚至是课前发导学案,上课变成校对和讲解导学案,新课的传授过程反而几乎没有了。

2.2.3课堂探究有名无实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内容往往是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导学案正是一个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好工具。探究时,要把握好导与学的节奏,要给学生留足考虑的时间,要“极其留心地守候着他薄弱的智力所显露的第一道光芒”。但是很多老师却是把导学案中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像习题一样去做一遍,然后讲一讲就完事。本来学生利用导学案对探究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了探究的基础,接下去应该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可是,等来的却是名存实亡的“嘴巴探究”。

例如在学习楞次定律的导学案中,教师在课前预习设置了对楞次定律的探究预习,这个预习学生在课前只能是一个初步的了解,真正完成还是要在课堂上教师演示完成或者学生分组完成。学生预习过以后有了一定的探究基础,正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的好机会,可是有的教师在使用这个导学案时却将学生的预习就当作了探究,课堂上对了对答案,问了问问题就过去了。

3重构“学案导学”的策略和方法

上面讲到的这些在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导学案自身体系的不完善。可见,改变导学案现有的编写模式,使得导学案的导学功能能更好的凸显出来,是我们重构“学案导学”的基本出发点。

如何凸显“学案导学”的导学功能呢?本人对导学案进行了重构,将平时合在一起的“导”和“学”进行分离。专门制定“导案”和“学案”,“导案”负责课前和课中,“学案”负责课后。

3.1“导案”要以课本为基础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途径,在编制“导案”的过程中一定要以课本为基础。物理学教材本身就是一篇逻辑性很强的科技美文,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在编制“导案”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依据教材内容,紧扣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不善于利用教材或者不喜欢利用教材,甚至完全撇开教材重新设计导学情景,导致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教材可有可无,看与不看一个样。甚至因为教材给出的情景和解释与教师在导学案中给出的不一样,有些学生在阅读完教材后反而产生新的或错误的理解。

例如,在必修2《向心加速度》一节的教材中,“思考与讨论”这一栏目在非常醒目的位置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教材的意图就是要给学习者呈现一个便于理解向心加速度来源和方向的物理情景,之所以这个情景占据了这么大的篇幅,正是因为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这是理解向心加速度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我们曾经设想了好几个生活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如圆锥摆,摩托车在铁丝网上的匀速圆周运动等等,但都因为受力复杂,学生显示出建模困难问题。教材的这个教学情景以漫画的形式呈现,童趣中透露着哲理,学生易于接受,所以本人认为应该充分的利用和挖掘这一有效载体。

图二是本人以教材为蓝本,设计了一个“导案”的引入部分。本“导案”在指出学习目标(省学科指导意见)的同时,以教材的引入材料为思路,让学生的导学基础与教材情景紧密结合。

同时,“导案”在形式上一定要灵活多变,不能一成不变。枯燥而不变的模板容易引起视觉和审美疲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上面的“导案”形式,可以有如下的一些变式加以更替:学习目标可以通过问题的形式提出;学习目标可以空白,让学生当一回老师来填入;设置预习反馈,将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等。

3.2“学案”必须分层递进

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课前和课中的“导案”中要体现,在课后的“学案”中更要考虑到。一个学案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让学生能上手做题,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对“学案”进行设计,做到分层递进。在分层设计习题时,要注意习题编排的合理性,一个学案再好,也不可能每个题目都适合所有学生,但我们尽量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使用这份“学案”,都能喜欢这份“学案”。怎么才能设计这样一份学案呢?我想有两方面要重视:一要注重变式训练;二要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变式训练是一种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以一道基础经典的习题为母题,再以母题为模型衍生出相关联的题目,或变换条件,或增减难度,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变式,学生更容易掌握处理该类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自己的习题,或者让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难度选择相应的习题进行布置,这是“学案”也应该具备的一项功能。所以,本人重构的“学案”中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选择基础题,知识点为主干重点,而选做题则要照顾到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分为两个难度层次进行编写。“学案”举例:必修2第七章第三节《功率》学案如图三所示:

4师生互动不可缺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导案”还是“学案”,想要利用好,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可缺失。互动的好处很多,比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但我想说的是,在“学案导学”的模式当中,教师利用“导案”和“学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将导学案放在与教材同样重要的地位,而不去轻视他,不去把它当做纯粹的作业。只有这样,导学案的导学功能才能锦上添花。作为教师,也只有真正做到利用“导案”与“学案”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更好的避免再次跌入导学案使用不当的境地当中,也能更好的发现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纠正,避免问题的扩大化和严重化。

常言道,教而有法,但无定法。“学案导学”是一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对教学效率能够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在使用的方法上,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培训和引导,但是切忌使之机械化和固定化。教师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善用智慧,妥善的处理好“导”与“学”,“易”与“难”,“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学生喜欢上了导学案,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的效率。而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在编写和使用的过程中对导学案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使我们的教学效率进一步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其成.学案导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理教师,2015,2.

[2]王红梅.关于高中物理导学案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4,57.

[3]刘林美.高中物理导学案应用的关键——导与学节奏的把握[J].商情,2013,1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