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提高学生内涵,让作文文如其人

——在写作能力培养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朱初
  
速读·上旬
2019年3期

摘 要:新课程标准里说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现代语文的教学中,却还存在只注重“工具性”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性”的培养,以致一部分人的思想品德出现了偏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本论文将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展开,通过阐述在语文的教学中,在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写作能力;人文素养;审美能力;思维能力

作为一个长期执教的老师来说,一直对学生的品德发展给予关注。但近几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新闻报道得知,现代社会,出现了一系列人格缺失的问题,特别是新一代年轻人人格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为什么现代生活经济发展迅速,反而人的素质却越来越低下了呢?是不是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的出现,我认为有必要加大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因为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而语文文本是思想的殿堂,她描绘尽世间的善恶美丑。语文的教学,特别是写作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美学的方法挖掘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并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下,将通过四个方面来展开。

一、现实中写作教学的问题

如何检验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我想,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其写作。作文的水平,是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据我所知,在当今的写作教学上,教师的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当前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以人为本”而是“以文为本”。写作教学的本末倒置,使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刻意追求文章的结构美、形式美、语言美,而忽略了情感美。在写作中盲目地附和情感,胡编乱造,使文章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创造的空间,失去了自我的个性。学生严重缺失人文素养,学生的人文性丝毫得不到体现。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让学生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感受那悠长的人文气息,品位那久远的历史文化,领会那富有内涵的精神品质,从而抒发自身的真情实感,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机会写自己最想写的题目,叙述自己最想叙述的事情,抒发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注重在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二、打好写作基础,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的教学,不是单纯让学生去应付考试,而是要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本领。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的技术。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从教会知识”过渡到“教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学习,听、说、读、写四者缺一不可,其中听、说、读是写的基础,只有先打好基础,才能进一步提高写作的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以下,将通过阐述对学生听、说、读能力的培养,从而打好学生写作的基础。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将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倾听生活的声音

听,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和挖掘学生智力因素的一种手段。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会给人忽略。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提高倾听的主动性及提升倾听的质量。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逐渐注意养成集中精力听,养成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听课文朗读,一有时间,还让学生讲故事、读美文。在倾听的过程中,同学们边听边思考、分析,通过多次训练,不断提高捕捉对方谈话的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能迅速通过对有关关键词的把握掌握谈话要点,准确组织语言进行陈述。

在课余的时候,我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让他们先去听人说话,听新闻广播,听读记叙性文章。在听的过程中自主地进行思考、分析。在倾听不同事件的时候,可以准确概括其主要内容;在倾听优美作品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不同作品美的内涵;在倾听他人对话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了解不同人物之间的思想情感,从而发觉不同人物的人性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学应融入社会,聆听生活的声音,丰富自我的写作素材,在生活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二)能说会道

说话,是学生对所语文知识的直接运用。社会发展对人说话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提出更高的标准。

在关于学生说话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懂得说什么,怎么说。从教学课堂开始,我就有意识在教学各环节中加强进行说话的训练。在进行说话的训练当中,首先可以从“自我介绍”开始,因为人最了解的就是自己,“自我介绍”相对难度不高,比较容易组织。从中,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可以提高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提高说话的自信心。然后,可以进行“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一篇好作品)”“介绍名家名篇”、讲故事等内容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语音清晰、响亮的把话说连贯、说完整。让他们克服胆怯的心理障碍,克服表情姿态上种种不自然的毛病。

而写作,不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吗?我们应该正确地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能说会道,敢于真实的反映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能“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表现自我的个性,能有不同的风格在写作中呈现,从而在写作中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读书以见其义

读,是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古人曾有:“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学习古训,可见古人在学习中对于读是多么重视。这充分地说明读是的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

那如何训练学生的阅读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训练学生对文章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章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

课余时候,可以提供经典名著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养成根据自己的喜好多读美文的习惯;多读新闻消息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努力做到:在阅读完文章后,应坚持进行回忆总结文章的主要情节,把握文章大意;能坚持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中心;能就阅读材料的关键部分提出自己的质疑;能用已阅读过的有联系的材料来加深认识文章相关内容。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能不断总结适合自身的提高阅读质量的方法。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对于写作有着重大的影响,阅读可以让自己积累词汇,扩大视野,提高思维。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除了读课本之外,还要在课余时间养成根据自己的喜好多读美文的习惯;多读新闻消息的习惯。在阅读中,学会关注、关爱,学会表达自我的认知,学会纠正自我的不足,在阅读中掌握更多生活的素材,提高写作能力,提升人文素养。

三、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当我们引导学生打好基础后,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呢?

在习作指导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做到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尤其与自己生活密切结合,增强写作内容的真实性,更好的把自身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表达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在此过程,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呢?在以下的内容中,主要阐述教师如何想方设法指导学生放开视野,拓宽思路,让学生能从琐碎的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深刻内涵的主题。

(一)感悟教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教师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文本所选用的文章大都是艺术精品,储藏有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那怎能让学生感知到美呢?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师在按照教学规律组织教学的同时,也应注意将美学教育规律渗透其中,指导学生去感受美、判断美、创造美,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美好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呢?

从形式、内容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散文的清越、隽秀、玲珑的“神韵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说明文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等等。这些都是美的天地,能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文本中,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直、友爱高贵的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些能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营造一个个“美的闪现”。

总之,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创设美的意境,激起学生对陌生文章学习的乐知愿望,使对一篇课文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开始。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只有语文教师具备了较强的审美感知力,才能抓住形象性、情景性等引导和培养学生感知形体、结构、意境的美,并感知和捕捉生活的美。

(二)感悟生活,营造和谐的语言环境

审美感知力需要生活底蕴。语文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历,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左右逢源,从多方面深刻地感知美:认识文字形象美,感悟语言音乐美,品味词语意蕴美,领会句式变化美,把握整体风格美,让学生在对美的感知中获得高品位的陶冶。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文精神是不需刻意找寻,它时时刻刻地在我们生活中体现。让学生习惯于对生活的感悟,并不断地通过文字来表达对生活的感受。学生会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从而自然而然地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三)回归自我,突破自我,敢于创新

文以载道,那么老师又应该如何教授学生写作,如何让文章真正能说明道理,弘扬精神呢?作文教学呼唤自然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回归。习作应能展现个人品质,真正做到“文以载道”“文如其人”。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常规,让孩子们真正能回归自我。我们可以崇拜名人、伟人,我们向他们致敬,向他们学习,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不能刻意的模仿,这就变成了邯郸学步,这样的我们是没人会喜欢的。教师的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白这点,让他们真正明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重要性。不应在教学中给学生先套下一个紧箍咒,让学生变成具有一样思想、行为的人。

写作,不在于你的语言多么动听,不在于你结构多么优美,不在于你的情感多么崇高,而在于你能否喊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在写作中,我们要展现自我个性,从而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势,破而后立,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提高自我的创造能力,提高自我的写作水平,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

(四)完善自我,激发智慧之光

写作在回归自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指导学生不断地完善自我。写作除了要有感而发外,也要不断地对其习作进行修改。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由于写作过程中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文章有诸多细节必须改善。可以说,对自己文章的修改过程,更是全方位提高学生思维深刻性与严密性的过程。因此,它在促进学生思维的跨越式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之光。所以每次学生完成作文初稿后,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评自改。除了自我修改外,我们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从而学习别人的长处。人无完人,文章的修改除了自我的修改,还需要和别人交流,吸取别人好的建议,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文章。

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样的方式,也不会使自己闭门造车,能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在学习他人长处的时候,拓展视野,提升自我内涵。

四、肯定学生习作,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当我们引导学生能独立地进行写作后,我们还需要干什么呢?我想,在引导学生写作的同时,还需我们对其习作进行评价,进行肯定。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除了生理上的需要,还有精神上的需要。肯定学生的习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新课程标准也有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选取学生的优秀作品,让作者在课堂上当众朗读,而当自己所写的文字变成有感有情的倾吐的时候,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写作中,除了自我的品读之外,与他人的交流更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完成写作,这也是更能体现语文人文性的教学活动。

让我们发挥多种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真正认识自由,认识尊重,认识关爱。用真心理解生活,感受生活,享受美好的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作文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才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人文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吧,让教育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吧,让学生作文文如其人吧!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