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论语》中的“行”

庄敏
  
速读·上旬
2019年3期

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蕴含了大量孔子关于“行”的思想。总体来看,《论语》中关于“行”的记录主要可分为三大方面:一是孔子对于“行”的重视;二是行与言的关系;三是孔子把他所持有的“行”的思想融入其人生实践中,积极入世。

关键词:《论语》;孔子;“行”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上具有很高地位的儒家经典。翻阅《论语》,我们不难发现“行”在其中屡被提及,这启示我们要对《论语》中的“行”进行研究。行,在《论语》中的词性或为动词,或为名词,但基本词义都是行动、践行。通过梳理、归纳《论语》中的“行”,我们将会对孔子关于“行”的思想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一、孔子对“行”的重视

《论语·述而》有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分别是历代的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以及与人交际的信实。“行”位列四者之一,是孔子授予学生的基础内容,可见孔子对于实践、践行的重视。

而且这种重视并非一般程度,在孔子的眼中“行”是比“文”更为重要的。《学而》篇第六章中孔子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谦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对于年轻人而言,躬身实践是比学习文献更为重要的,因为只有一个愿意在生活中践行相应道德法则的人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献的旨意,而尚未实践的人读了文献后可能无法领会其要旨,只是徒然浪费时间。《子路》篇中孔子说的另一番话就呼应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在这里就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否则书读得再多都是徒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启发意义的:好的教育要能使知识得到理解、转化与运用,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无法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智慧。

而在对“行”极其重视的同时,孔子也指出了“行”之不易。孔子认为自己有的书本学问与别人差不多,可是要在生活实践中做一个君子却还没有成功,这足以说明行之为君子并非易事。然而也正是这样,“行”才愈显可贵,孔子才会大力推崇。

二、行与言

《论语》中将行与言二者放在一起论述的记录有多处,总体上可概括为“行在先,言在后”和“行为重,言为轻”。

在《论语·为政》篇中,子路问孔子什么人才能称之为君子,孔子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也就是说君子总是先把自己要说的话实行了才会说出来。而在《里仁》篇中孔子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语不要轻易说出口,因为行动很有可能达不到。对于一个人来说,“言”需在“行”之后,“行”是“言”的佐证,只有先行动了说出来的话才有意义,否则最后只会给人以满嘴空话的不良印象,这是几千年前的古人都早已通晓的道理。

甚至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使做了某一件事都没有必要说出来,因为重要的是你做了什么,而不是你说了什么。言语并非毫无价值,但是比之于行动仍然是轻飘飘的,真正有分量的东西应该是人们付之于实践之物。因此孔子提倡少说多做,他说君子就应该“谢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不必事事都对外宣扬,行动就是最好的言语。哪怕要说,也要据事实而发声,做了多少就说多少,不要夸大其词。

这些其实都是孔子很朴素的为人处世准则,尤其他当时身处大变革的时代,百家争鸣,但也许有的思想只是一纸空文,这些思想的拥趸者也未曾将其付诸实践。孔子也必然早已见过许多言过于行的人,他明白只凭空谈是无法改变社会的,因此他才始终坚持要“以行为先”“以行为重”

三、儒家之“行”与隐士之“避”

作为一位看重“行”的思想家,孔子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仁义礼智信”外,他更将“行”的格局扩大到“治国平天下”之中。

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精神是与《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形成鲜明对比的。对于长沮、桀溺一类避世的隐土,孔子虽然理解他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也认可他们所说的话,但依然无法让自己走入此种处境,他始终在做抗争,因此他才会“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可是孔子一直没有放弃,他所认为的“行”就是要投身于社会变革之中,他也一直是这样践行的。

因而儒家学派表现出的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特质是与孔子看重的“行”不可分割的,尽管儒家之道在当时未受采纳,但孔子认为君子对于社会是负有责任的,那么只要尽己之力行之即可,哪怕无法力挽狂澜,都胜于避世后将社会秩序拱手相让于人。

在这个意义上说,“行”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都是极其具有进取精神的,这体现了儒者逆流而上的勇气,也是孔子学说中极为突出的闪光点。

四、结语

综观《论语》中有关“行”的记录,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对于“行”的高度重视,并在“言”与“行”二者中着力强调“行”的重要性;同时,他既能对他人之行提出不同建议,又把自我之行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他有关“行”的思想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都对现实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是真正具有价值的思想理论。

注释

本文所引《论语》语句皆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

[2]徐刚.孔子之道与《论语》其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孔祥安.孔子忠伦理的多层意蕴——以《论语》为考察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17,(5):67-74.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