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增强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认同感的策略探究

——以白云区平沙小学语文课堂为例

陈艳琼
  
速读·上旬
2017年10期

摘 要:针对我校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不浓的现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探究学生对语文课堂认同感的策略,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关键词:认同感;小学语文课堂

我校是广州市白云区城乡结合部一所普通小学,学校的生源以地段生及外来民工子女为主,学生人数以外来民工子女居多。地段生父母以丰厚的股份分红、出租房子等方式作为家庭生活资本,家庭生活富裕,不用付出劳动便有丰厚的家庭收入,崇尚读书无用论。外来工子弟家长多数在城中村的小工厂、小作坊打工,文化水平不高,无时间管教子女,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基础不牢,对语文科的学习更是没有兴趣。

从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调查问卷中发现有58%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语文老师面对家庭生活富裕、家长素质不高、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深感困惑。因此,语文科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不认同的现象,提出研究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认同感的策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从而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

一、转变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都是老师高高在上,课堂上,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老师说一,学生不敢说二。课改下的老师应该主动放下架子,主动接近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以学生的认知程度把握授课的内容,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课堂上允许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他们质疑问难,学生对老师的课堂不感到畏惧,从而信任老师,喜欢老师,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换言之对语文课堂产生了认同感,那么对学生就行语文知识的教授就水到渠成了。

二、转变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學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常是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丧失了自主思维的功能。教师应该清醒认识到自身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教师以导为主,还学生以主动权,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辨识、品味、体会。

在学习生活中,师生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认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认同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比如在教学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时,笔者与学生畅谈了自己的母亲,母亲一生勤劳节俭,为了供我们几姐妹读书,母亲起早摸黑,耕田劳作,养家畜、做手工活,当我们成家立业,生活美满时,母亲积劳成疾,因病离开了人世,而作为子女的我却无法挽留她生命那种无奈与痛苦,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理解天下的父母心,努力学习,来回报父母的恩情;在我情感的渲染下,学生也纷纷谈起了自己的母亲,感悟了母爱的深沉、伟大与无私。

就在这样无痕合作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产生了共鸣,学生自然而然地对语文课堂深深地产生了认同,学生在这种踏雪无痕的认同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转变语文课堂的评价方式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一)由粗暴性评价转向激励性的评价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评价:你怎么这么笨,那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没听课吗?这样都不会回答;答案都在书本里,你为什么找不到呢?你怎么?……,诸如此类的评价,让学生惧怕回答问题,惧怕课堂,总觉得课堂就是审问犯人的地方,长此以往,学生唯有低头不语,抱着多说多错,不说不错的态度来上语文课。

假若老师的评价用语改变一下,效果就大不一样:“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就象春雨一样滋润着学生的思维意识,它极富感染力和吸引力,能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敏捷,从而达到对语文课堂的良好的认同效果。

(二)变单一性为多样性

在语文课堂中,“你真行”“好”“不错”等激励性语言随处可听,“表扬他”“你真棒”再加上有节奏的拍手声比比皆是。总是以鼓励拍手高呼口号或用口头禅进行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就越强。久而久之,学生的反应冷淡,感觉无趣是很自然的事。

其实,老师可以改变一下:

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老师轻轻的走过去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的肩膀,给学生一些善意的提示。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或提出问题后,老师由衷地鼓掌、有力的大拇指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发现某个学生有考试焦虑症时,走到孩子的身边,摸着他的肩膀说:“别紧张,老师相信您一定能考好的”,除了肢体语言的评价外,在语文课堂上对积极发言、表现进步的学生可以给予实际性(如橡皮擦、尺子等)的奖励,实际性的奖励大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争取表现,学习的劲头也提高了。

(三)由个体学习转向小组合作。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一名教师对几十个学生,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语文课堂上,记录了小组合作竞争的表現,在促使其更好地学会合作及与人共处,知道合作是完成学习的良好方式,只有合作好了才可能榜上有名。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总是以成年人挑剔的眼光和思维去评判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总认为学生达不到自己预期效果,总以自己设定的答案去禁锢学生的思维。这些看似严要求、高标准的教育,从此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新课改下,教师应该充分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如教学口语交际《劝说》的课堂上,需要两人合作,进行爱鸟护鸟的劝说。开始时,谁都不肯先上去。其中有一个学生,此时不断地看我,我就邀请他先上台进行劝说。他说:“老师,我和另一位同学先来,但是如果我们俩劝说的不充分不成功,你不会责怪我吧!”我说:“怎么会呢?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敢精神,我们是重在参与,况且我相信你一定行。同学们,你们说对不对?”全班同学齐声说:“对”。同时响起了热情的鼓励的掌声。那位同学在掌声中邀请了搭档上了台,劝说得很投入,虽然有些地方劝说地理由不太充分,但是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时,我继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瞧,这位同学不是成功了吗?”由于那位同学开了一个好头,接下来便出现了同学们争先恐后,都想尽情表现自己的场面。

五、结束语

实践证明: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认同感一旦增强,有助于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既能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能提升语文教师的能力。但是,任何的方式都会有倦怠性,所以需要师生合作,共同努力,这样才能正真促使认同感的持续性,更好地促进语文成绩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曾任新.情满课堂——教师课堂评价用语的促进作用[M].

[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语》http://blog.sina.com.cn/510hanhan.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