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反思

周娟
  
速读·上旬
2017年10期

摘 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现状是颇让人堪忧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多了些功利,语文变得不在那么纯粹。在课改中要求的参与、合作与探究变了些味,把课堂变成了表演课,让我们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需要我们去反思,去改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现状;功利性;低效性;被迫性;反思

新课改已经推进了几年,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应用审美能力,奠定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但是多年的教学仍让我备感语文学科的尴尬,语文科的老师是一再呼唤着“语文的春天在哪里?”。那么,这一现状如何去改变,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的功利性

随着教育的深度改革,新课改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高考依然还在,升学压力还在,面对新课改让老师们感到一阵阵彷徨。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变成所谓“有用”的学,“无用”的过,似乎功利的味道更浓了些。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不忘这是考点,反复强调。在教授知识时,变了单纯的为分而教。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教学应该要教会高中学生学会学习,教学是为了不再教学。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是我国古代小说《红楼梦》的节选,本来应该带领着学生去慢慢品味,在那样一个时代为何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为何他的形象是这样的。但是上到此课,很多老师把目光集中在了人物性格分析上,于是把黛玉,贾宝玉,王熙凤支离破碎了,目的仅是进行人物形象的分析,在高考中的文本阅读部分拿分。课后,问学生看过《红楼梦》吗?学生答,就只看了课本中的这部分。听后,不禁汗颜,到底教会了学生什么。作为高中老师的我们,已忽略了高中教学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2.热闹课堂背后的低效性

新课改要求学生的参与、合作和探究,老师们开始琢磨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有些老师甚至片面的追求“动起来”。各种各样的形式引入了课堂:表演、辩论、演讲、朗诵、比赛……课堂真的热闹起来了。上《雷雨》,让学生表演,没有人物的研究,只为演而演。上《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讲》,让学生演讲,于是一个个登上讲台,演讲完后呢?上诗歌,分个人、小组朗诵,然后让各组进行点评。上文言文,分成小组,比哪个组找的词类特殊现象多,于是文言文的各类教辅登场……这就是热闹无比的课堂,把一切交给了学生。可这样的合作交流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性的效果。其根源在于它没有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课堂上学生没有经历足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就急着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没有学习收获,却也要面向别人交流,这样的合作交流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生命力,没有互动作用。这无非是由以前的“灌鸭”变成了现在的“放鸭”。教师变成了课堂之外的人,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往,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收获甚少。

3.语文学习的被迫性

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少,有的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只是应付。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有的学生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课本无需在学。因此在学生的观念里,语文变成了是不用学习的科目。而语文的提分也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语文怎么学都没有数理化分高,理所当然,语文就靠边站了。语文学习当中还有一个大难题——作文,现在学生或许看得多,但写得少。每到作文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按着老师给的模版往上套,自己也觉得写得无滋无味,再碰上作文就更不愿写了。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也就是写个四平八稳的文章罢了。没有了课堂怎么还会有课后呢?课堂也就变成了为学而学的课堂了,课后也就成为了数理化的阵地了。

二、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改变呢?

1.多些读、思、写

语文课堂少些功利性,带着学生真正地去品味。鼓励学生多读、多思、多写,再来点情怀。读,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声中,能够徜徉在字里行间,能够自我享受,自我愉悦,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幸福和快乐,去享受艺术的美感。比如在《雨巷》的学习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读,默读、诵读,总之,用自己的心去体会诗中的情感。而不再是为了表演而去读。思,能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审美能力。语文教育不应只为了教会学生答题,而忽略掉别的能力的培养。让他们独立的去思索,从自己的经验,从自己的内心,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教师不应该用各种答题的步骤來束缚学生。让学生慢慢的形成本真的审美观、世界观,学会用文学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社会、人生的看法。写,鼓励学生多写真话,多写“情话”。现在学生写的文章已成八股式,记叙文就编故事,议论文就是堆砌例子外加议论,缺少动人的地方。只有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味可写。

2.让课堂真的动起来

教师要真正的去学习新课改,而不再是为改而改。如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个有趣的导入,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中所包涵的文化底蕴,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长期接受文化魅力的熏陶,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再如,合作探究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进行分角色扮演,增加语文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氛围。例如《祝福》,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并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思考,并结合社会背景,人物的命运、文章的主旨等就不难理解了。让学生从“读”到“悟”,由已知逐渐向未知领域发展,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发现问题,从而指引学生去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潜在联系,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写随笔与读后感的习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维与感受,感受到文章的审美情趣。使其自主学习的水平越强,就能够将课堂中的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到课外生活当中去,并且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尝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金正杨,吴国平主编.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