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误区

毛万超
  
速读·上旬
2017年10期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使生物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生物课的方式、态度和兴趣等方面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是,由于目前还没有健全的综合考查考核评价体系,或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理解不全,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片面重视课本知识技能或过分追求形式或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就会产生一些曲解和误区。

一、课堂上教师是不是讲的越少越好

新课标有一个重要的理念:让学生自主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许多学校和教师在落实这一教学理念的时候,却走上了极端,认为讲的越少越好,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无可否认,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探究、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十分不利,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一位教师在讲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一节时,一上课就提出基因是什么?RNA与DNA的区别是什么?基因如何转录、如何翻译等一大堆问题?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评价、示范。看起来该节课好像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上课的,课堂上有学生小组合作,有分组讨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眼有板。但本节内容抽象,很多问题学生自己并不能弄懂,需要老师的讲解、引导,因此课堂效果怎样,就可想而知了。在开放教学中,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其实,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以前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但接受式学习也有其优点,在对基本原理、概念的学习,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在短时间内掌握其核心内容显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学生知识储备较少、信息量不足、缺少思考和探究基础的时候,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取知识,对他们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所以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是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和走进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步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应成为唯一的方式。由于教学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设计成探究性的。因而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潮的教学形式,全盘否定原有的教学模式,忽视教学的最终归宿:学生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要点拨,当讲授还需要讲授。

二、新课程教学中学案编写的误区

学案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师的教学思维,做到了“教”与“导”的协调发展。诱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而目前大多数学案的编写都主要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在学生在预习和老师讲授的过程中机械简单的重复教材中的内容,缺乏思维的训练,使高中生物学的教学沦入“死记硬背”的局面,不能达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不能体现生物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将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化设计,是学案导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学习的控制器和推动器。它不仅起着控制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作用,更起着推动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的作用。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案的编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目标不能过高。有的老师在编写时,往往不考虑“学情”,学习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长期这样下去,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所以编写学案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按照生长素的发现历程,设计一系列实验设计的相关问题,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这样比单纯的记住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效的多。同时,学案是否提前发给学生预习也值得思考,高中生物学的知识并不难,学生预习后大都知道了答案,这样我们课堂上的问题预设就显得有些故弄玄虚了,不能起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三、教材中的探究實验或活动是不是讲讲就行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新教材中实验增多,而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在普通高中)往往由于多种客观的或主观的原因,如缺少实验室、缺少配套试剂;探究性教学操作难,时间不好控制,评价也难以落实;实验或探究活动过多,难以取舍等,使得实验教学落空或流于形式。如“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由于实验器材的匮乏,加上实验探究的时间过长(实验装置需培养8~10h),学生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最后也只好不了了之,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述来替代学生的探究。但鉴于教学实际的要求,我们应该想方设法争取资金、自己动手制作实验用具,尽最大可能的开齐开好实验课。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体验实验中的成功或失败,加深对实验原理目的的理解,有助于提高设计和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实在无法动手操作的实验,也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体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总结提高”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已走进我们的课堂,尽管理论与实际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只要我们勤于钻研,敢于实践,就能不断的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