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湿陷性黄土地区风电场生态保持的研究

杜雪松
  
建筑创作
2022年3期
中国电建集团贵州工程有限公司

【摘  要】风力发电是指把风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风电场在运行管理过程中不产生各种生产废料,是国家发展大力支持提倡的新能源项目,但是在风电场的建设工作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对我国生态经济环境问题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基于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具有大孔和垂直节理,在天然湿度下,其压缩性较低,而强度比较高。但遇水浸湿时,土强度水平显著降低,在附加工作压力和土的自重产生压力下引起的湿陷变形是一种资源下沉量大、下沉发展速度快的失稳性变形。本文主要研究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风电场后如何维护生态。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风力发电;生态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污染和生态破坏,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其最大的优点是建设周期短,火力发电和水电建设需要以年计算,而风电项目的建设只需要以周和月计算,建设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风能无枯竭危险,无油耗,布局灵活,用地要求低。这使风力发电成为一个国家大力提倡的新能源项目,发展风力发电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研究意义。

然而就算是风电项目,也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更是如此,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我们也不可避免的会在这些地方建造风电场,而风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具有一定程度的环保功能,运行过程中不会产生废料,但风电场在运行与建设期间却会给大自然带去严重影响,如电磁辐射、光影效应、噪音污染、植被破坏、影响鸟类及其他动物安全等,也会导致风电项目不同程度的产生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所以对于如何在风力发电场的建设过程中对风电场进行选址,建设过程中和完成后,如何恢复和改善环境,通过合理、科学的管理来提高风电场建设的可行性,提高整个风电场的质量和运行水平,因此,解决区域环境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风电场对环境的影响

风电项目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在风力发电场建设过程中,需要设计一系列土方工程,如塔基建设、电缆沟敷设、道路修复等,占地面积大,以永久性和临时性土地为主,多为林地和荒地。因而在建设时会对植被等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仅会影响动物的迁移与栖息,还会由此可以引发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占地对项目周围土地开发利用格局造成企业一定影响,所以我们减少工程项目占地是减缓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技术措施。同时,在风电场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在施工区域内,由于日常生活需要,会产生各种生活垃圾和污水,降低周围环境的稳定性。

其次,风电场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持续进行旋转运动的风机叶片,会产生较明显的光影闪动,再加上阳光的入射角度与叶片的整体水平作用力,会严重问题干扰鸟类研究活动,并且输电线内部的电磁场也会惊扰除鸟类外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干扰该地区的生物种类多样性。而且风扇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表现出明显的低频特征。低频噪音降低缓慢,声波长,容易通过障碍物,长距离传播和穿墙直接进入人的耳朵,所以对居民噪声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湿陷性黄土地区风电场的生态恢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土质均匀、内部结构疏松、孔隙发育速度快等特点,会对风机的建设造成相当程度的困难,同时在建设工作完毕后的环境恢复工作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些问题应在风电场建设的全过程中得到重视。

1)由于风电场施工期需要进行临时占地,且风电项目的建设存在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问题,所以风电场选址必须考虑的一些因素,如风力资源和区域电网条件、机组产生的噪音和光线与敏感目标的距离,一般风电场的所在区域大部分为农村地区,居民相对分散,实际的风机场地难以完全远离居民,所以风力发电项目选址一般在荒山,更能有效利用荒漠地区,在施工过程中,除了面积大,选址阶段还应合理确定机组产生的噪声和光敏目标的保护距离。同时,此类项目运营周期长,对当地工农业布局有一定影响,所以在设计时还应考虑周围的环境布局。若某区域的施工建设属永久性,那该地区就无法用土壤进行回填来恢复植被,同时该区域内的植被在遭受严重破坏后也难以得到恢复到之前发展水平,但施工管理人员可对无法避让的林木尽量采取异地移植等措施,在别的区域恢复同等的植被,降低风电项目给环境带去的破坏。

2)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是生态环境较为敏感或脆弱的地区,场区道路用地不规范,会导致地区生态系统恢复效果不理想。如在我国甘肃等湿陷性黄土地区,风力资源虽然丰富,但生态环境较差,并且对施工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风电项目的建设必须考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风力发电场设计中,应考虑风电场机位点的地表植被是否繁密或发现保护植物等特殊情况。加强对现有生态系统的保护,采取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恢复,提高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水平。在施工过程中,应对边坡进行平整,恢复原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通过采用经济建设梯田的方式对土地加以充分利用,梯田作为社会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管理措施,在蓄水、保土、增产方面的作用具有十分显著。

3)为了将风电场的生态环境恢复到良好的状态,加强风电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恢复风电场生态环境时,管理者需要在掌握风电场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及时调查风电场的地形地貌、土壤状况、植被状况、气候水文状况,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完成风电场生态环境的恢复。在调查风电场生态经济环境的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方式来判断其建设和运行活动期间给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设置一个合适的修复原则与目标,再设置进行修复计划的实际要求。在制定具体的修复措施时,技术人员应加强与施工人员的沟通,找出修复工作的关键内容,如水土流失,了解风电场目前的整体运行状况,通过重点内容的改进,提高风电场的生态管理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风电场的生态保护进行分析,通过植树造林,加强对风电场的运营时的生态管理,对风电场进行合理规划,就能有效地保持当地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秦小明.试析风电场的生态建设措施[J].低碳世界,2014,(22):89-90.

[2]邱慧哲.风电场生态环境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4, (22).

[3]陈健冬.风电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恢复措施研究[J].节能与环保,2021,(2).

[4]王英彪.关于水土生态与保持几个问题的探讨[J].智能城市,2018,(21).

[5]张雪强.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路面病害处治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3).

[6]张荣荣,张精兵.甘肃省湿陷性黄土地区桥涵设计与思考[J].工程技术研究,2021,(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