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计实践与探索

——以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规划设计为例

陈东 宿也
  
建筑创作
2022年3期
1.浙江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浙江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医疗建设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大型医疗中心是医疗事业飞速发展的产物,呈现出规模庞大、功能复杂、动态发展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项目的设计历程,从建筑师角度阐述了设计如何平衡城市、医院、使用者的诉求,积极探索医研产学相结合的创新发展路径。

【关键词】医疗中心;系统化设计;实践探索

一、项目概况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绍兴院区位于绍兴市滨海新区,北临杭州湾,以新区430平方公里面积为圆心,辐射长三角大湾区区域,拟为杭州湾大湾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最优的医疗保障和最大的平台支持。

面对滨海新区科技前沿、源头创新和国家需求的机遇,新区医院建设定位为省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围绕“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肿瘤专科特色优势,致力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一流医院及研究型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

二、总体规划设计

项目位于滨海新区东北角,西临新区中央水城景观轴,东北两侧距常台高速和杭绍甬智慧高速约1-2公里。建设用地分为南北两地块,总用地面积约6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其中地上38万平方米,地下12万平方米。其总体规划设计呈现出如下特点。

2.1 一心、两轴、三区规划

在总体规划设计上提出“一心、两轴、三区”的布局,以中心绿轴和公共医技平台为中心,沿两条南北向空间主轴依次展开,两侧布置各功能区,建筑形体沿弧线发散布置,为各个医疗专科中心楼和教学科研楼等营造独立入口,以环抱状的姿态形成大气的城市界面。由南往北分别设医疗区、行政科研区和教学生活区。(图1)

2.2“卫星城”共享系统

医疗区的布局采用“卫星城” 共享系统,将大型医技平台、手术中心平台、医学转化平台等设在中心区域,向外辐射急救医疗、专科医疗中心、研究中心、行政教学、健康管理等卫星模块,通过两条医疗街串联在一起,各单元在公共平台的支持下独立运转,单元之间关照关联,体现出医疗流程便捷、科研临床交融、后勤保障稳定的特色。后疫情时代,“卫星城”共享模式有助于分区管控。(图2)

每个专科医疗中心围绕公共平台设置,在一层设独立的出入口,并设置相对应的门诊、医技、病房、科研等,自下而上打造一站式医疗服务体系,形成完整的医疗功能服务体系,专科中心相对独立同时与大型医技联系紧密,采用专科中心诊疗模式能有效的分解人流,给予患者最优质的就医体验。

2.3“协同式”转化医学系统

本案定位为研究型医疗中心。基于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科学研究与临床治疗将紧密、高效地结合起来,科研楼紧邻临床设置,转化医学植入病区,教学、科研、临床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图3)

分析科研及临床试验与临床结合紧密,设在医技区域顶层。使医疗区的五层形成以科研为主的大平层,便于互相交流。科研用房设有单独出入口,标本、试剂、材料等通过专用通道运输,不影响其它医疗区。在每个专科模块设有共享空间,医生临床的经验与科研人员共享,医生之间也在共享,不同专科的医生通过共享平台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把不同领域的治疗经验带给病人。

后疫情时代,大型综合医院国际设计趋势,是加强临床科研或者临床试验在医院主体内与医院临床的联系,能实时监测临床反应,促进该学科的科研成果转换。

2.4“立体式”多级交通系统

本项目采用多中心并置的布局模式,在每个分中心附近设置场地出入口,有效缓解主入口的交通压力,为病患提供最直接便捷的流线。(图4)

为实现人车分流,项目采用立体交通组织形式,主入口人、车流线分设,地面设人行广场直达院区。地下层设下沉广场组织交通,并设置机场式落客区,提供较长的排队等候空间,各种车辆入院后直接引入负一层,落客人流可迅速通过垂直交通到达各楼层,形成人流在上、车流在下的交通体系,有序的人车流线设计给予用户良好的就医体验。

医疗区东北角设置泊位数约1000辆的停车楼,位于三大区块中间,通过水平连廊与医疗主街相连,

三、设计关注点

3.1理性构思——空间及流线的合理优化

融合国际上肿瘤医院最新的设计经验,结合医院业务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功能分化细、人流量大的特点,在医院建筑设计上需更注重合空间及流线的合理优化。

1.功能布局结构清晰合理

高效简洁的流线,以双街的空间组织架构,形成中央共享医技、两翼分布卓越医疗中心的分区模式。双街将全院整合为一个多样化网络,确保所有学科中心科研教学囊括其中,形成完善的运作机制,体现医教研融合的设计理念。

2.科研与临床高效结合

创新来自于科研,为了让科研与临床更好的结合,每个专科均在临近专科位置设有模拟培训教室,便于实时培训。

分析科研及临床试验与临床结合紧密,基础科研及动物房与教学结合紧密,便于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

3.多学科协作模式(MDT)

多学科不是简单的学课堆砌与整合,而是科室的有机结合,以医疗项目为主,围绕项目合理配置相关科室及设备。多学科协作在 “急危重难”患者的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现代医疗的发展趋势。

多学科协作是该院正在努力实践的一种做法,因此本案通过多维度的考虑建筑问题,从医院的有机联系和如何突出医院诊疗特色进行思考。在各门诊单元设置MDT会诊室,会诊空间大小按学科需要确定,配置投影、语音等会议设备,与医院HIS、PACS系统互联,具备远程会诊条件。按专病临床路径设置相关科室,布置平面功能,以实现诊断、治疗和检查的一体化,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3.2 感性设计——就医环境的人性关怀

从肿瘤诊断到治疗的时间周期较长,全过程会让人感到极大的压力。为此,医院设计务必考虑到所有使用者的环境和情绪需求,其中包括正在经历治疗的患者、陪同患者的亲友,负责照管重症患者的护理人员等。因此肿瘤医院与综合医院的内部平面设计有很多不同。

肿瘤患者的交通流线需细心规划。大部分患者采用门诊治疗,随着这一趋势日益增长,最大程度地缩短前往各部门的行走距离变得至关重要。相比综合医院,门诊区需多考虑多学科诊疗,门诊换药区域需要预留较大的使用空间。如条件允许,每个门诊区考虑抽血、发药等服务,减少病人走动。

根据本类建筑的需求,肿瘤患者通常会有2-3个家属陪同,候诊区需考虑更大的空间,同时在候诊区设置咨询、付费、采样、取药等功能,减短检查流程,方便患者就医。该院业务面向长三角区域,会有很多来自省外的肿瘤病人,这类人群进不了医保,相比普通综合医院,需设置更多的人工问询服务窗口。

在病房标准层的设计上,除了常规的功能外,设置了较大的病人休息区,为病人和家属提供活动和交流空间。各层平面集中或分散设置商业区、电影院等娱乐配套设施,让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感受到正向的生活氛围。

3.3地域文化的创新表达

本项目水系环绕,设计以绍兴水乡作为出发点,提出“疗愈港湾,扬帆起航”的理念。

作为现代化、国际化一流医院,建筑的造型非常重要。设计通过简洁的体块组合,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其体块组合灵动,每栋塔楼以不同的角度面向景观,坐拥最佳朝向,既能避免对视又为每间病房打造全景式视野。建筑主楼通过横向线条水平及折窗形成韵律感,产生丰富的光影变化,展现波光粼粼的水乡特色。(图5)

四、结语

大型医院项目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城市环境、场地特点、医疗流程、运维成本等角度出发,从平面功能布局、交通流线组织、医院管理模式、人性关怀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旨在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使医院公共服务功能得以有效发挥,推进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锡璆.医院流程变化与发展[J].建筑创作2002(9):8-11

[2]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黄晓群,梁建岚,罗斌.现代医院设计新探索[J].中国已与建筑与装备,2012(4):64-67.

[4]巴志强,郭锡斌,郭启勇,刘刚.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的理性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8(1):44-4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