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四水归堂五岳朝天合肥南站主站房建筑设计

王亮 吴晨 王骅 刘仲
  
建筑创作
2012年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肥南站项目概况、设计理念的阐述,平面布局、建筑造型及室内空间形态的介绍,提出对大型现代铁路客站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合肥南站主站房的造型以徽州文化元素为主题,设计充分结合建筑功能、简洁端庄、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城市名片 地域文化 徽派建筑 便捷换乘
  中图分类号:TU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537(2012)03-0140-04
  概况
  合肥南站是华东地区新建的大型客运站,地处合肥市包河区,站址位于合宁高速公路北侧,包河大道以西、宿松路以东,站房位于徽州大道与机场专用线间,地势西高东低,南广场位于高速公路以南繁华大道以北。合肥南站车场设计规模为22站台面26线,基本站台南北各1座,中间站台10座,建筑面积约10万m2
  合肥南站概念设计竞赛始于2009年3月,共有10家国际、国内设计联合体参与竞标。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设计联合体,以中铁二院工程集团副总工程师金旭炜和我院吴晨博士为主创核心组成设计团队,历经三轮,2009年底最终确定“中铁二院+北京院”联合体方案中标。
  设计理念
  合肥南站位于城市区域规划主轴线上,车站设计与站区规划与城市发展、景观相互协调,站房设计合理利用地形。站场北侧大致与城市标高一致为线平式站房,南侧与城市地面有8m高差,南侧为线上式站房。
  合肥南站作为城市的代表,文化的名片,其站区规划、建筑风格、广场空间应充分体现“安徽”文化的丰富内涵,让来往的旅客深刻感受到徽地的历史与人文风貌。合肥南站以“四水归堂,五岳朝天”的安徽文化寓意的建筑创意为基础,通过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建筑体量、造型、色彩,体现安徽和合肥悠久历史和文化特
  总平面布局
  总平面布置系统考虑铁路站场与站房、站前广场、公交站、长途车站、地铁等之间的交通和功能关系,兼顾城市设计需要,合理解决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衔接。以不同层面解决不同交通的方式,立体交通组织方式达到交通顺畅、人车分流的目的。围绕站前南北广场以及高架站台下部空间立体布置公交总站、长途车站、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地下停车场。形成体现零换乘理念的综合交通枢纽。
  车站北侧为城市主要方向,轨道交通车站均设置于车站北侧。北广场中部地面为步行广场,地下空间局部为两层,其中地下一层为公交到达场,地下二层为商业等综合物业开发。北广场两侧为城市开发地块。南广场现状为横穿的合宁高速填方路基段,路面约比南广场现状地面高6.65m,阻断了南广场与站房间的人车交通,也影响了南站房的作为城市景观的完整性。经由各方协调,本段合宁高速公路将改造为下穿形式,不仅使站房南立面具有完整的城市形象,也使南站房与城市有更紧密的衔接。
  高架站场下部空间主要作为城市南北公共换乘通道和出站旅客换乘城市交通区域。其中中部公共换乘通道将南北广场联系起来,通道内设置通向地铁站厅的竖向交通,便于地铁换乘。
  站房北广场以交通换乘、配套商业、大型社会停车库等交通功能为主。南广场以大型社会停车库、配套商业、交通换乘等功能为主。西侧高架站场下设出租场站、社会停车场、大中型汽车停车场。东侧高架站场下公交场站(图1)。
  平面功能布局
  站房建筑地上二层、地下三层,局部设置夹层。地上二层为高架层和站台层,南北站房各设进站广厅,中部为候车区。地下一层为出站层,布置出站区和综合换乘通道。高架站场下方空间东西两侧为城市公共交通换乘区。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分别为地铁站厅层和站台层。车站建筑设计采用高架候车与地下出站的布局方式,旅客流线采取“上进下出”和“平进下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图6)。
  由于南北站房的地面高差约8m,北高南低,因此北侧站台层为地面层,南侧出站层为地面层。北站房进站广厅以六部自动扶梯与高架候车层相联系,同时以四部自动扶梯与出站层相连接,为地铁旅客提供便捷的进站线路,构成进站的枢纽,北站房西侧为售票厅,东侧为行包用房和贵宾候车室。南站房设垂直交通厅和设备办公用房。
  出站层两侧为出站区,中部设置贯穿南北的公共换乘通道,分别连接下层地铁站厅,东西两侧出租车和社会停车场,南北两侧的公交站和长途汽车站。南站房中部在出站层标高处设置出站厅,外接南侧城市广场。
  站台层22个站台面,北侧的基本站台宽20m,南侧的基本站台宽15m,其余站台均为11.5m净宽,站台间距为9.5m。除两侧基本站台外,其余每个站台均设两处进站楼扶梯,两处地下出站通道和一部连接候车大厅层、站台层和出站大厅层的无障碍电梯。站台层南北两侧部分分别为无柱雨蓬的覆盖区域。
  高架层东西两侧为进站主入口,高架道路将旅客直接送到站房中部的南北广厅。高架层中部为候车区和与站台相连接的垂直交通单元体。中部候车大厅两侧分别设置卫生间,售票厅和商业等旅客服务用房。高架层北侧与北进站广厅以6部自动扶梯相联系,南侧为基本站台交通厅上空,设置两组楼扶梯与基本站台连接(图5)。
  建筑造型
  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合肥铁路环形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南站造型设计与徽派建筑“粉墙矗矗,鸳瓦粼粼,棹楔峥嵘,鸱吻耸拔”的造型特点紧密呼应,新站房取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风格特征,整体简洁大气,典雅清新;同时引入四水归堂的设计理念,徽派建筑的文化性与功能性尽显其中(图2)。
  轻盈舒展的屋面与徽派建筑中四水归堂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连续的采光天窗,让自然光直接酒入室内,使室内空间宽敞明亮、生态节能。屋檐下徽派建筑传统石雕纹样自然过渡至站房主入口,使新站房完整统一(图3)。
  站房南北立面采用徽派建筑奇数开间制式,主入口明确清晰,具有很强的空间引导性。取徽派建筑中封火山墙的意向,用现代建筑材料演绎的板型柱作为南北立面开间的划分,同时延续至东西立面,形成具有浓郁徽州味道又现代感十足的序列空间(图8)。
  建筑材料采用当地特有的黄山石——花岗岩作为建筑基本材料,结合金属、玻璃等材料构成徽派建筑特有的建筑风格,站房整体恢宏大气、彰显文化底蕴。实现了功能性,文化性和经济性的完美统一(图4、图7)。
  室内空间形态
  站房室内空间与站房外部造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室内建筑设计的手法和风格延续室外的特征,用现代的材料和建构逻辑演绎地域传统风格。
  候车大厅中部为独立候车区,东西两侧为进站广厅。大厅屋顶中部设置采光带。采光带结合屋面结构强调了纵向的空间的尺度。室内吊顶的重点部位及柱头顶端采用了与室外檐口相同刻纹金属板,大厅内交通单元体延续了与室外设计手法相似的徽派细部。室内色调为浅灰色系,兼具文化性和时代感(图9、图10)。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