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的人生之旅

梁山博
  
海风
2020年4期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这样评论苏轼:最会事受的诗人——苏轼,苏轼这辈子其实也没闲着,虽然屡遭贬谪,但凭借走到哪吃到哪的乐观精神,苏轼倒过得蛮滋润,简直是行走的“舌尖上的中国”。是它让我去追寻苏轼走遍他的人生之旅。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人生地图:眉山-开封-凤翔(宝鸡)-杭州-密州(诸城)-徐州-湖州-黄州-南京-颖州(安徽阜阳)-扬州-定州-惠州-儋州(海南岛)-常州。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出生于北宋中期(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书香门第,其父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大散文家。父亲苏洵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取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苏轼道观私塾里度过童年,苏轼在天庆观的私塾里读了三年,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嘉祐元年(1056年),二十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苏轼出任签书凤翔府判官事,离开父亲和弟弟,弟弟苏辙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郑新门才与兄长道别。

熙宁元年的第二年出任监官诰院,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岁被迫请调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熙宁七年(1074),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后被调任到徐州(今江苏省铜山县)、湖州(今浙江省吴兴县),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生病的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い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活苏轼将怎样摆脱窘迫与困境?靠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悦,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文章如《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等,无论在思想还是在题材上,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极高的境界,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虽有不同政治简介,却谈得非常投机,王安石对他评价极高。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元丰七年,苏轼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12月调回京都开封,任起居舍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元佑元年(1086),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请调转任杭州知事,苏轼在知事任内修筑了西湖苏堤。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承旨,并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又被调任颖洲(今安徽省阜阳市)知事,离开朝廷,次年转任扬州(江苏省阳州市)知事。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元佑八年九月,出任定州(今河北省定县)知事。绍圣元年(公元1094)四月,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英州(广东省英德县)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又受命流放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可是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朝廷奸人仍不罢休,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一海南的儋州,在儋州,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陶诗(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崩逝,徽宗即位。五月,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死了九口人,苏轼因旅途辛苦早已染病在身,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六月,苏轼卧病常州(江苏省常州市)并上奏致仕,八月二十四日,苏轼逝世。

苏轼从三品的高级官员被贬到九品芝麻官,并调往海南,海南的生活状况及当时的条件,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身体虚弱的苏轼来说,未免太过艰苦,但是在海南生活了那么久,并不是苏轼死去的真正理由,他自成一套调理的方法,反而是五年之后,他被召回,他选择了常州作为他的终老之地,一路的船行使他身体的适应能力急剧降低,于是,在刚安定下来的不久,他便因病去世。苏东坡的儿子苏过将父亲灵柩运至河南郏城县安葬。(今平顶山市郏县城西十五公里的小峨眉山下)。由来:苏轼的弟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钩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钩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钩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苏词风格的作品,前一首词从幻想天堂的不胜寂寞凄冷,转向寄情于人间的天长地久,后一首借赤壁旧址的壮观景象、古人的英雄气概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这两首词皆写于作者失意之时,“人生如梦”的低沉之调不免时而可闻,但它毕竟难掩苏词激情奔放、达观洒脱、恢宏阔大的主弦律的高亢之音。

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迈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密州,苏轼才四十岁,虽然反对变法被赶出京城,也只是暂时不得志。这一年,变法遇到危机,王安石于内忧外患中罢相,退居金陵。当前局势,危机重重,却也大有希望。苏轼也在逆境中怀着热切的政治抱负。因为人们总是把政治搞成私欲。但苏轼写他的政治抱负,就有着琼楼玉宇般的皎洁,他说他想要乘风归去,不理人间俗务,又终于心有所寄,不胜天上的孤寒。这些话,换了个人来说就有些矫情,但苏轼来说,就理所当然,愿意相信他真的是天上谪仙,来这人间走一回。在人间的苏轼,经历艰辛。他的眼与心,随月光移动,明澈地注视着一切悲欢离合,他叹,“此事古难全”。他又微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有过着中秋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将悠然会心。这是完全中国式的、对于现世无常殷切而又温暖的答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