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街道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考

徐春华
  
海风
2020年2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近年来,为发展好旅游文化产业,双江街道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峨山县文化旅游广电和体育局的指导帮助下,以特色化为目标,以全域旅游为方向,以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建成旅游强县为动力,全力打响“天下彝家·笃慕梦园”旅游宣传名片,充分挖掘彝韵文化资源优势,以节庆、传统古村落等为支撑点,按照“一心连两翼,四片展风情”空间布局,围绕打造“六彝”蓝图,加快推进彝韵文化休闲养生旅游及建设步伐,促进我街道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双江街道办事处是峨山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所在地。区内旅游资源多为自然山水景观,景区风景迤逦,景色迷人,独具特色。适宜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双江街道乡村旅游发展走在全县的前列,成功创建1个国家aa级高香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景区、1个乡村旅游三星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旅游景区、1个省级彝族刺绣村(摆依寨)。2019年,全街道接待游客2.32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4.10万元,同比增长11.19%。旅游业继续呈现良好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全力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按照“生态文明、经济多元、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发展思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民富街道强的发展目标。我街道成立了由主任任组长,财政、生态、交通、文化等多部门为成员的旅游文化产业建设及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绕发展规划分别制定了《双江街道“彝人谷”旅游线路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双江街道“彝人谷”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双江街道2019年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工作计划》,有力地推进了我街道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围绕“彝人谷”旅游品牌,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全力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和吸引力

1.积极推进“彝人谷”生态文化村建设。为实现旅游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我街道牢固树立生态资本化的发展理念,依托生态县建设,立足街道情况,积极打造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生态旅游线,以发展富泉公路沿线农家乐为突破口,抓好整村推进工程建设。在示范村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结合街道情村情,突出重点,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投资90万元的厂上村中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已按规划设计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定点回收方案要求如期竣工,并已投入运行使用。

2.继续完善高香生态茶园旅游度假村建设。高香生态茶园是我县第一个国家AA级万亩生态茶文化旅游风景区,由于茶园规模大、茶叶品质优良,在滇中地区属于一片独特的茶旅游资源,是整个“彝人谷”片区的龙头建设项目,直接关系到整个景区的知名度、游客数量、景区营业收入,且带动效应大。按照《峨山县“彝人谷”旅游总体规划(2010-2020)》要求,加强设施配套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凸显特色文化。

3.推进实施楠竹休闲度假园设施建设。凯凯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楠竹园是我省唯一连片的规模达到1000余亩的散生成林的自由优质楠竹示范基地,具有丰富的竹旅游资源。截止目前,我街道已在该片区种植竹子累计达到18588亩,并先后组织全街道干部职工在旅游公路沿线种植竹子,美化和绿化沿线风景,为打造“彝人谷”旅游品牌打好了硬件基础,更加彰显了“彝人谷”一一竹的海洋的壮观景象。目前己修建了一条长约3km、宽3m的水泥路和供游客餐饮休闲的特色竹宴、竹楼。目前又将拟建2个停车场,面积约为5357.6m2,预计总投资150.33万元,1个停车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投入800余万元对昆洛路K133一西舍迭路建制村通畅工程,目前工程正在建设中。逐步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增强服务功能,使之与高香万亩生态茶园遥相呼应,彰显特色,增强“彝人谷”旅游景区的吸引力,促进我街道旅游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引导村组、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千方百计促使农民增收

双江街道在彝人谷景区旅游公路沿线,鼓励沿线群众新发展农家乐20多家。同时,街道立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推进产业化、规模化、技能化,公路沿线村庄建成了7500亩优质粮油、14600亩优质蔬菜、750亩烤烟、610亩除虫菊、240亩温带水果,24361亩竹子,3418亩茶园等7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实现了优势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互动发展。村民们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找到了就业机会,2019年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00多人次,解决了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72元,其中乡村旅游获得的纯收入达到1847元,占19.5%。

强化乡村旅游行业培训,全面开展新型农民培训,2019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300多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0余人次,农民的生产技能、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特别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

三、乡村旅游存在困难和问题

①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峨山彝族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但民族文化与旅游“六要素”结和缺乏有效表现形式,互动缺乏项目支持;

②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未能形成特色优势和有力的拳头产品和旅游精品路线。旅游资源单体分布比较散,品位不高,需进一步整合、优化、提炼、打造形成优势资源;

⑧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滞后,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不足,项目规划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难于开展。一些具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仍处于原始状态。部分己开发的景区,受交通、资金等限制,旅游难于取得长足发展;

④旅游接待服务设施老化,功能雷同、单一、吸引力低,经济效益差:

⑤旅游宣传、炒作力度不够,推介有待加强。旅游市场开拓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⑥旅游开发、管理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本土人才的合理使用和外来人才的有效引进机制不够。

四、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一)乡村资源挖掘与景观打造工程

一是建设和美化乡村景观。开展乡村旅游资源普查。明确各乡村在农家美食、耕种方式、种养结构、传统工艺、特色民居、民俗文化、乡土产品等方面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与开发条件。围绕山水林田湖、民俗村落、民居庭院等景观类型,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以稻田创意、魅力村庄、茶园绿波、百花争艳等为主题,对乡村进行绿化、美化和优化,打造一批富有峨山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原生态彝文化景观,培育“天下彝家·笃慕梦园”品牌。二是加强对传统村落和特色民居的保护。积极探索保护性开发的有效方式,杜绝用传统城市化的方式开发乡村,使传统村落及特色民居真正成为发展乡村民宿接待、传承乡村文化的支撑骨架,让村民在保护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二)农家庭院旅游提升示范工程

着力打造“一院一特色”、“一院一精品”、“一院一故事”、“一院一传说”的“四个一”农家庭院旅游经济体。推动农家庭院相对集中的村镇开展卫生、排污、采购、促销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大幅度降低独户建管成本,提高综合效益。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设施完备、服务较好的民俗客栈,通过示范作用引领农家庭院发展方向。

(三)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与业态创新工程

重点开发峨山美景摄影游、原生态彝文化游等类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积极引入精品客栈、乡村酒吧、乡村主题公园等新业态。精心培育彝绣、竹编创意产业等民族手工艺品品牌。重点打造彝族敬酒歌、花鼓舞、等一批特色浓郁的彝族文化娱乐产品并形成常态化表演,逐步实现彝族歌舞表演项目市场化、品牌化。

(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升工程

整合农业、旅游、交通、水利、扶贫、城建等项目和资金,着力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一是加快连通乡村与城市(镇)的公路网建设,完善散客下乡旅游的骑乘旅游绿道系统,消除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制约。二是进一步改善乡村广播电视、通讯、供水供电、医疗卫生服务等条件,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乡村排污系统,健全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改善乡村公共游憩和大众休闲设施,配套抓好旅游信息服务网络、停车站场建设。三是旅游厕所建设向乡村适度倾斜,使全街道乡村旅游厕所面貌呈现明显改观。

(五)乡村旅游市场拓展与品牌推广工程

通过专场促销、旅交会推介、旅行社外联促销、乡村旅游网络营销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吸引更多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策划举办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地方美食等新型节事活动,打造彝族农事节品牌。

(六)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立足于现有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培训与提高,创新培训模式和方法,采取举办专门培训班、委托旅游院校、大专院校旅游专业培养等多形式多渠道,尽快培养一支通晓国际旅游事务和经营管理的行政管理、职业经理、市场营销、导游等专业人才队伍。创新旅游业用人机制,出台激励和吸引人才的具体制度与措施,吸引旅游院校、大专院校旅游专业毕业学生回乡和来双江创业,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服务于我街道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作者供职于云南省峨山县双江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