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

刘德林
  
海风
2020年1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传奇人物,也是中国诗歌历史上不可超越的人物。提到中国文学,不能不提唐宋诗词,提到唐诗就必然要提李白。正如提到中国文化,不能不提孔子一样。孔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李白把中国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凡人,李白做到了人生豪迈;作为文人,李白做到了傲视群雄;作为政客,李白做到来去自我。李白的一生是值得的,纵情山水、踏遍大好河山;李白的一生是成功的,文坛登顶、千古百世流芳;李白的一生也是有争议的,致力于文,复求于仕途,幸也?悲也?

扑朔离迷的身世

李白字太白,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或者籍贯历来争论不一,这也并不奇怪,这些年各地都在搞文化旅游,拉名人做招牌,增加文化影响力。一般认为绵阳江油、陕西成纪、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各说各有理,彼此争论不休,为的就是一个利字。从有关文献记载中大致可以猜测出李白的祖先活动轨迹,也为李白身世之谜提供线索。李白家族可能因为政治原因曾被发配边疆——中亚的碎叶城,后来其祖先获得开恩或大赦,于是迂回到陇西,再回来回到了四川绵阳。李白祖籍古书上有记载,《草堂集序》云:“……公又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余为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昌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李阳冰《序》说:“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昌九世孙。”魏颢(唐前进士,曾亲访李白,二人“相见泯合”)《李翰林集序》说:“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范传正《墓碑说》:“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新唐》说:“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因为犯罪迁徙至西域,神龙初返还,客居陇西。”《碑序》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子孙女搜于箱箧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数十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世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仕禄。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自陈:“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从李白祖上不断变迁的居住地,至少可以猜测两点,一是李白家族乃是李唐宗室后人;二是李白家族曾经有过小康生活。这也为李白奠定了诗书根基和豪放情怀,同时也间接地说明了李白一生矢志不渝、耿耿于怀地追求权力和社会地位背后的深层原因。

李白究竟是不是李唐宗室后人,还不敢十分肯定。假如李白真是李唐宗室后人,或可以说明李白终生不得志的一个潜在原因。在李唐的统治者看来,李白身为宗室后人,才高八斗、出类拔萃,如果重用,那么将为李唐正统带来危险和挑战。自古皇室内斗惨烈可见一斑,杀父弑兄、屠族鸩母层出不穷。皇室宗亲表面上属于家族内部一员,实际上则各有自己小算盘,互相倾轧、互相打击丝毫不亚于敌我双方。李唐在开国之初就奠定了皇室宗亲内斗的基调,因此在李唐盛世的背后,我们看到的皇室内斗的阴暗面。至此,李白在有生之年没有被重用和拔擢高位,应属情理之中的事。

颠沛流离的身影

李白用脚步丈量天下,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白自小便有“仗剑走天涯”的雄心,于是我们在李白的诗歌中看到了他对大好河山的感慨,有“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江西,有“故人西辞黄鹤楼”,也有“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有“天门中断楚江开”,还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没有飞机、高铁的古代,李白的足迹主要是沿着长江一带活动,寄情山水。

李白为何倾向于到处浪游,李白又是如何获得路费盘缠资助,这是我们回忆李白必须要明白的两件事。我们前面讲了李白之所以沿着长江一带活动,主要是因为交通工具的方便。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中国古代,长江流域乃是经济重心,鱼米之乡,四通八达,商贾往来,一方面充满了人文气息,另一方面汇聚天下商贾,对于李白来说,领略社会风俗人情,增加诗人见识和丰富情操,不无益处。而且可以结交天下各路人士,正如中国古人所云,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顺便得到某位商人或达官贵人相助也未可知。商贾穿行,为李白乘船代步提供了便利。自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李白一生出仕的机会很少,也就是说他工作的时候少,正式收入很少,但是却到处穷游,他的资助来源一方面靠蹭,另一方面靠赠,很少靠挣。

李白到处穷游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一官半职、高官厚禄。“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出宇宙之寥廓,登云天之渺茫。”长江流域乃是经济重心,自然也是政治发到的区域。唐朝都城在长安,李白不直接到长安活动,却到了经济重心的长江一带活跃。这说明李白懂得曲线救国的道理,对于李白来说,他作为皇室后人,应该具备天生的政治基因,懂得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技巧。如果李白直接到长安,作为一个“京漂”,可能最后穷的连裤子都穿不起,而且基本上没有机会。所以他从“地方包围中央”的路线,先在地方混到风生水起、声名鹊起,然后求人推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事实证明,李白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只可惜性格决定命运,李白己经不适合这种按部就班的“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也不适应“阿谀奉承、低声下气”的生活,于是有“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当李白告别长安再次去流浪的时候,其实李白是不甘心的,一方面李白认为政治不是如此的肮脏,在李白的心目中政治应该是高贵无暇、洁白如玉,是那种快人快语、干净利索的办事风格。“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仰喷三山雪,横吞百川水”.但是政治岂能像诗人作诗一样的脱口而出、立马而成。李白越是对心中的政治抱负充满希望,就越是难以见容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和真正的政治生活,理想太丰满,现实多风险。“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京城待不下去了,再去远游,再去寻找心中的政治理想。李白是才大难为用,地方官员很难重用他,都认为他是“潜龙在渊”,有朝一日应该“飞龙在天”,当所有都欣赏他,都认为他必得重用的时候,李白显得更加寂寞。当李白写下“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面对腐败腐朽的李唐政治,李白选择出走。

灵魂出窍的身体

李白的诗豪放清新、出奇入化,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李白的诗具有传统道家仙风道骨、超然世外的清新,也有儒家积极入世、匡世济民的热情,还有佛家明净空灵、万事皆空的顿悟。李白的诗既有追求政治理想的实在,也有寄情山水的清净,还有直抒胸臆的充实。李白的诗歌有神来之笔,也有勤勉用心的积淀。李白是百世难求的一个奇才,李白纵酒持剑赋诗,样样精通。“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李白的才气与诗情不是上帝的垂青,而是小时候努力勤奋的结果,志向远大,功在当下,是对李白刻苦努力的概括。

少年李白,志在千里,意气风发。李白家境小康,能供得起他的读书,尽管各种资料上没有对李白少年求学经历进行过分的描述,但是有一个关于李白勤学好学的典故,足以说明李白少年时的用功与家境,那就是“铁杵磨成针”。少年时,李白就志存高远,立志报效国家,可能与其家族政治基因遗传有关。“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当然李白对人生、对未来、对政治还是一张白纸,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想法可以理解,他不愿意走正常的科举仕途,而是要通过“结交王侯”,进而“一匡天下”,实现他“立抵卿相”的理想,对自己的才华过于自信,对政治过于想当然。当然李白也不是贪恋功名,而是要报效国家之后,“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于是,李白怀抱着这个伟大志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希望能实现青云之志。

青年李白,命途多舛、跌宕起伏。李白离开四川,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推荐,同时,大胆抒发内心的真意,名篇佳句叠出,诗名大盛。自信心爆棚,发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干金散尽还复来”的感慨。当他在贵人相助之下,终于登堂入室,但是李白把政治想的太纯洁了,由于现实政治与李白想的格格不入,李白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同流合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虽登洛阳殿,不屈巢许身”的独立与高傲,遂有让高力士脱靴之举和“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风姿。最后李白不得不离开其苦苦追求的政治理想,又发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再次“肠断枝上猿,泪添山下樽。白云见我去,亦为我飞翔。”性格决定命运,李白太豪放的性格根本难以与政治合拍,其实,就算李白委曲求全委身于政治,那么李白的才华也难以施展,李白的才华以诗词见长,作为官员不是靠诗词歌舞、雄心壮志就能做好官、办好事的。假如李白委身于政治,那么今天看到的李白应该是前后相反的两个人,李白的诗歌生命就终结了。李白没有被政治所沾染是他的幸运,也是中国诗歌的幸运。

晚年李白,看淡一切,山水相伴。以山水为伴,以酒为友。当他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李白对政治的热情基本上已经被消耗殆尽。这时候他对政治的看法已经不是那种朗朗乾坤、日月光华了,而是带有一种隐忧和感伤了,“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月。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东方渐高奈乐何”,最为悲伤落寞的写下了:“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郁郁寡欢的身前

由于李白政治理想壮志难酬,李白的诗里隐约透露出一股凄凉、感伤的情绪。纵观李白的一生,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首先李白不能调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这是李白耿耿于怀的苦楚。他想献身于国家,“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获得政治权力,然后“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但是当他得到权力,得到职位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景象,让李白大失所望。其次李白不能摆正政治与生活的落差。在李白看来,政治就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李白自己过的其实是天上人间,自由自在,好友相陪,好酒相伴,吟诗作赋,浪迹山水。政治地位的获得,最后的生活也是一日三餐,锦衣玉食,当然少不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和蝇营狗苟。李白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一日三餐不愁,出入亲朋好友相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再次,李白没有摆正诗人与平常人的位置。李白作为诗人,其才情和才华是出众的,受到文人雅客的追捧和夸赞,但是诗人也是要生活的,诗人也是要吃饭穿衣的。诗人的诗歌不能转化为物质、转变成为现金,也是要饿死的。李白一生写了众多千古绝唱,但是李白的家人却默默无名,忍饥挨饿。试想,如果李白能把自己的诗情才意化作一点点物质食粮,会对他的家庭有一定的照顾。也许有人说,正是李白的这种超然脱俗成就了李白的地位和成绩,但是李白这样做,代价太大了。

李白太自由的个性是他失意与失败的原因。读书人的个性就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因此读书人就不要去追逐政治游戏,否则陷入了首鼠两端的尴尬境地,不能自拔或者不愿沉沦的进退两难。知识分子的一个宿命就是心忧天下、以身许国,但是知识分子又容易犯天真浪漫、空想虚幻的梦境,导致了知识分子不能进入政治高位,也不适合进入政治高位,否则就是自己的不幸甚至是人民的不幸,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不胜枚举。试想一下,李白醉酒梦生、天马行空又怎么能登堂入室,执掌权柄呢,治国理政不是作诗作画那样诗情画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李白太冠绝的才华也是他失落与失望的原因。自古才大难为用,真正能“用人唯才”的却是很少,人性是自私的,谁愿意找一个才高八斗的人在自己手下或者与自己为伍,一是自找难看,二是培养竞争对手,三是树立奋斗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太有才华的人若懂得隐藏或者谦虚才可以被使用,否则就很难被重用,正如武大郎开店,净挑小个子。

李白醉死梦生的一生,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的人生离不开诗和酒,诗酒人生的快意,谁能做到呢,谁又愿意做一个李白呢。后人都在读着李白的诗,感叹着他的伟大,却没有人愿意走他的路。李白清贫忧道的一生,一生清贫自然可想而知啊,李白有自己的家室,却没有自己的事业,整天游山玩水、谈诗论赋,靠被人接济度日。李白登峰造极的一生,李白的诗歌一气呵成,不像“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么艰难,也不像“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叫一句空”的那么痛苦,也没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那么死板,李白的诗浑然天成,直抒胸臆。正如杜甫的评价那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具有一种天然的大写意,巧夺天工的和谐。自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李白的诗有一种出神入化的奇妙之处,让人感觉神来之笔。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让人记住的不仅仅是山川河岳,还记住了大唐盛世,他是大唐的名片,也是中国的名片。

(作者供职于中共淮南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