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时政的实践与探索

欧阳佩诗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80期

【摘要】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学生在生活过程中的各项活动为本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提倡要进行回归生活的道德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将当前的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教学,让教学课堂面向社会生活,提供应用政治理论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本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时事热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时政热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过程中参与的各项活动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形成以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中倡导要引导小学生从“个体人”转变为合格的“社会人”,实施回归生活的道德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当前时事热点的涉及面很广,具有情景性和真实性。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对社会事件的理解不足,这与不同的教学目标互相契合。适时在课堂上引入适当的当前时事政治热点,可以有效助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

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运用时政热点的原则

在挖掘现有政治时政热点素材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展开。在选择现有的时事热点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不能为了利用这些资源来扩大课堂容量或使课堂看起来更“生动有趣”,而盲目插入一些与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无关的材料,这样会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做出相应的努力。

1.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还未完善的阶段,他们的知识体系处于尚在构建的基础上,一些社会事件对他们来说可能较为深奥,他们仍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与生活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只有选用一些源自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热点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进而进行解读、理解并认同。因此,教师在筛选时事资源时,不仅要针对文章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时事,还要从大量素材中筛选和挖掘学生周边具有正能量的生活事件。只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资源,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成为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因子”。

2.辩证看待时政材料

当前所呈现的时事热点材料的内容应尽可能多样化。教师应了解和领会所筛选的时政材料,并对其可追溯性有更客观的全盘把握,以便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信息。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材的特点,适当增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时政内容,并结合提问,使学生陷入困境,让学生在思维上发生碰撞,在碰撞中进一步思考和辨别,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3.与时俱进调整内容

绚丽多姿的社会就像一个万花筒,瞬息万变。当前时事热点资源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源泉活水”。作为教师,不仅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练就好我们的“火眼金睛”,收集整理相关时事和热点材料。同时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紧跟时代的脉搏,及时更新替换教材中过时的资讯,补充先进前沿的内容,而且要及时适应时代,与时俱进地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以图文或小视频的形式给学生带来多感官的影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时事,让课堂教学精彩、多彩、逼真,让学生走出课本的条条框框,走进生活,创造性、合理地处理课本,使学生能够分析和理解思维,从而提高道德素质。

二、运用时政热点点亮《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

1.曲径通幽花木深——于创设情景处引入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合理选择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时政热点来引入新课内容,不仅可以创造与所学知识相对应的特定场景或氛围,还可以激燃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擦出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六年级下册《学会尊重》这一课时的研究中,有这样一条时事新闻:天气逐渐炎热,而某所大厦的外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大楼。外卖人员不得不在太阳底下等待客人下来取餐。外卖人员受不了高温,最后晕倒在地。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谈论这条新闻。他们普遍都能回答出“要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的观点,然后顺利地进入主题。也有一些学生指出,为什么不设立一个专门的外卖专用通道呢?教师应仔细审查和选取时事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和剖析,鼓励每个学生发言,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并对他们的答案做出相应的回答;不找一句说辞,顺利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厚而精地完成“法治、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

2.柳暗花明又一村——于启迪思辨时引入

很多时候,在课堂上学生们都会遇到一些两难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在道法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结合时政热点来呈现相关的教学内容,处理好两难的问题,这对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能起到较大的点拨作用,让他们能在两难的思辨中思考进行选择,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达到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目的。例如,在谈及心中理想职业的时候,学生说出了许多职业:教师、医生、科学家等。这时,教师利用时政热点出示因干上杀猪一行而闻名的北京大学毕业生陆步轩的新闻视频。学生都会产生一个很大疑问:“大学生卖猪肉,那不是书都白读了?”他们会觉得卖猪肉这个职业,并不那么高尚。陆步轩也认为“我给母校丢了脸、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但当观看完全部材料后,学生们都认为卖猪肉并不丢脸,能做好一个行业也是需要知识的。教师灵活地运用时事材料,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白:劳动需要知识,职业无分贵贱,行行都能出状元。这既活化了教材,活化了知识,也活化了课堂。

3.未成曲调先有情——于情感顿悟中引入

知识的建构需要情感作支撑,教师使用时事热点来拓展课堂内容,不仅可以不断丰富书本内容、拓宽教学空间难以捕获或呈现的知识,达到升华主题,还可以冲击学生的主观世界,促使学生获得体验感悟,实现对抽象教材的具体化理解,以及可以多角度深化文本知识,打开教学思路。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时,不仅讲述我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补充了新的时政材料:“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个国家的青年评选出了我国的新四大发明”,让学生猜想分别是什么。教师在屏幕上展示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高铁带给我的舒适是无与伦比的”“共享经济获得空前成功”“外卖、快递都很快”等系列成果,无不让学生意识到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新发明”的智慧结晶,将我们这张“中国名片”展示得熠熠生辉,使我国竞争力不断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现在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下,我们的课堂不再受教材内容及课堂时空的限制,能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验和感知机会。

把时政教育引入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推开一扇时政之窗的感觉,而且激发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动力,学生也从“两耳不闻窗外事”转变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时事热点资源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助推器”,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常青常新,保持课程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严暑玲.他山之“时” 可以攻玉——品德课引入时事的有效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6(8).

[2]张维革.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利用时政资源[J].中国教师,2018(4).

[3]娄鼎榕.时事资源融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教师,2016(2).

[4]柯金伟.道德与法治课时事热点融入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6).

责任编辑  李  源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