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全球期刊门户

从Ipad阅读看期刊畅销元素

以2011龙源IPAD阅读TOP 10 期刊《大众摄影》、《西藏人文地理》、《汽车杂志》为例

作者:张盟初

根据龙源期刊网提供的IPAD下载量数据,前10名期刊中,以图片为主的杂志占到三本。其中包括《大众摄影》、《西藏人文地理》、《汽车杂志》,它们都推出了IPAD版本,以方便用户下载阅读。IPAD的高价格和全新的触觉体验说明了其受众是年轻、高收入、高品质生活的一代。自然进入他们视野的也就是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如摄影、旅游以及汽车。另外,IPAD宽大的屏幕和艳丽的色彩更加使其成为了读者阅读图片杂志的新宠儿。本文将着重借这三本杂志的图片内容分析期刊内容的畅销元素。

一.《大众摄影》风景、人物图片分析

《大众摄影》杂志,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创刊于1958年,具有较长的历史。它是最专业的摄影杂志,这是下载量居榜首的原因之一。进行随机抽样,以2011年第5期、10期为样本。将图片按被摄对象分类,第5期总共243张图片,新闻图片24张占9.9%,人物图片89张占36.6%,动物图片7张占2.9%,风景图片85张占35.0%,静物图片18张占7.4%,微距图片20张占8.2%。第10期总共252张图片,新闻图片13张占5.2%,人物图片66张占26.2%,动物图片44张占17.5%,风景图片84张占33.3%,静物图片35张占13.9%,微距图片10张占4.0%(以正文大于3×3cm图片计,不包括广告,结果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人物与风景图片占据大多数版面。

取2011年第5期72页《寂地》作为风景图片分析个案。文章选取了摄影师齐鲁的四幅摄影作品。第一幅图片是摄于呼伦贝尔草原的牧民与马。人与马置于苍茫的天空与草原之中,给人以遒劲之感。画面主体位于图片正中心,四周对称的平衡给读者心理带来舒适感,情感得到持续,没有强烈的起伏。用寥寥几根草做前景,使空间的纵深进入读者的视线。在光线上,作者将天空和草地作了评价测光,逆光拍摄,人物和马匹以剪影的方式呈现出来,起到了很好的突出主体、表现外形及姿态的效果。第二幅图片是摄于达赉湖的雨后。从云间洒落的缕缕光线,把湖面照耀得波光粼粼。天空与水面的分隔指引人的视线伸向远方,引人无限遐思。图片做了暗角处理,色彩浓郁,加添了图片的艺术性。第三幅图片是摄于圆明园的第一场雪。大雪覆盖了地面和房顶,画面变得干净简洁,深冬的苍茫传达出颓败荒凉感。但画面中是偏黄色的暖色调,黄色的光晕把读者的感觉做了中和处理。第四幅图片是摄于北京的日晕像冬日的彩虹。作者及时地将这种大气光学现象捕捉到,如果单独向天空拍日晕,则会显得画面单调无趣,把树枝纳入图片中,很精妙的填补了空白,又交代了季节。

在齐鲁的四幅作品下配有他与记者的问答,内容是其个人情况与创作理念。四幅图在内容上虽然没有统一的连续性,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深的摄影技巧,但创作风格是一致的,读者即可察觉到齐鲁身上的气质。有文字的帮助,还可以更好的理解图片。首先,风景图片满足了读者的需要。在生活的压力下,风景图片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神经。看着图中风景,虽然读者还是处于一隅房间,但心灵驰骋于画面的远方,足不出户,就可以看遍大江南北,这正是风景图片受欢迎的原因。其次,由于IPAD的受众大多高收入群体,高级相机与旅游是必不可少的。而将两者完美结合非风景摄影莫属了。读者对这一类型图片的需求,在于吸收拍摄图片的摄影技术,学习提高自己的摄影技能。同时,风景图片还提供了很好的拍摄地点选择。再次,编辑的排版最先在视觉上赢得了读者。版面三分之二是图片,三分之一是文字。整篇文章版心较小,周围留白较多,更加小众化,吸引了年轻的读者,加强了可读性。

取2011年第10期96页《人物群像》作为人物图片分析个案。第一幅图片是单鹏云摄的最后的赶海者。图中四名男子赤着脚,带着一脸欣喜去赶海。他们朴实的打扮和表情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风貌。照片是用超广角镜头拍摄出来,除了四周有些畸变,广角镜头运用使画面的纵深感大大加强,且景深较大,让读者在广阔天地的背景下凝视被摄主体。摄影器材与人物腰部成水平,视觉上拉伸了主体高度。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劳动者的形象就这样高大强劲起来。第二幅图片是白嘎利摄的蒙古人。这张图片类似家庭常规的全家合影,而又有所不同。相同的是一家人相聚一起面带欢笑,其乐融融。不同的是这是摄于旅行途中的人物群像,是作者旅行的格外收获,而且,将男主人安排在一侧,老奶奶坐在前面,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合影模式。男主人高大健壮的身材成为画面左侧的重心,老奶奶所坐的椅子在一排人的前方,是画面右侧的重心,左右呼应使画面达到了平衡。群体人物配合着广阔的牧场和散放的牛群,民族气息十分浓厚。第三幅图片是王旭摄的僧人与鸽子。虽然是人物群像,但读者十分容易就找出了画面中的三个主要人物。鸽子在画面偏左下角吃着其中一位僧人洒下的吃食,与三位僧人形成非典型的对角线构图。传达出僧人悲悯的心怀。

这篇《人物群像》来自《品图论影》专栏。这个专栏的介绍是这样写的:“每期选择一个影友们关注的主题,并对读者来稿中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共同探讨影像的优缺点。”栏目定位于与读者互动,主要刊登读者们寄来的摄影作品,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读者兴趣,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施展摄影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增加了栏目乃至刊物的浏览阅读量,因为此举吸引读者投稿,而且久久留恋于这个栏目,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栏目主持人在每幅作品下面都会详细分析作品的优缺点,并以“作品解析”、“微瑕之处”和“分析建议”列出。主持人细心的点评不仅表达了对作品的青睐和对原作者的帮助,同时,又给广大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以提点、指导、借鉴。另外,文章的排版利用了空白效应,三幅作品排列,又加上分门别类的点评,使版面稍显凌乱,而空白的运用减轻了读者内心的不适感,舒缓了整个版面。订口、右边页面中间的两处空白即是如此。适当的空白引导人们阅读,可完成有效表达。

《大众摄影》每期容量大,内容多,有专业的知识介绍、术语阐释,也有浅易的作品欣赏、手把手教学,使其位居IPAD下载TOP10杂志榜首。主编陈仲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表示,会逐渐加大对本刊电子版的投入,显示出老牌杂志对时代潮流的紧随,榜首位置也许易守难攻了。

二.《西藏人文地理》人物图片分析

《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由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是一本全面介绍西藏历史文化、风土民情的杂志。进行随机抽样,以2011年第3期、5期为样本。将图片按被摄对象分类,第3期总共143张图片,风景图片46张占32.2%,植物图片3张占2.1%,人物图片70张占49.0%,动物图片7张占4.9%,其他图片17张占11.9%。第5期总共119张图片,新闻图片4张占3.4%,风景图片19张占16.0%,植物图片11张占9.2%,人物图片31张占26.1%,动物图片41张占34.5%,其他图片13张占11.0%(以正文大于2×2cm图片计,其余同)。两期杂志动物图片比例相差较大,原因在于第5期杂志做了一期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多样性调查”,故数据不具有代表性,则选取第二大类型图片——人物图片做详细分析。

取2011年第5期146页《80年代西藏僧侣》作为人物图片分析个案。第一到八幅图片依次是摄于1985年的背水的小和尚、满面沧桑的僧人面部特写、摄于1989年的跳神即将结束的仪式、摄于1988年的两位僧人将藏红花水浇在面向佛像的铜镜上、摄于1987年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僧人、摄于1985年西藏拉萨哲蚌寺的老僧人、摄于1988年展佛仪式上的法号手、摄于1988年将佛像唐卡迎回寺庙的僧人仪仗队。这八幅图片均为摄于80年代的黑白图片,光影结合出来丰富的层次感,更具有象征意义。画面简洁单纯,扩大了读者的想象力空间。所有图片串联起来,让读者似乎时光倒流,跟随作者游历着80年代的西藏寺庙,讲述着寺庙的故事。在那个年代里,僧人们面对镜头安然自若,不受打扰。图片与旁边的文字叙述融合一起,隆重的仪式、肃穆的表情,即使不是宗教信仰者同样可以被图片中蕴含的虔诚所打动。

首先,这篇文章是整期杂志中唯一一篇通篇运用黑白图片,让视觉接触到完全不同的黑白世界,迅速翻看的指尖也放慢了速度,这使得文章在彩色页面中脱颖而出。摄影是光的艺术,黑白图片是最好呈现光影结合的介质之一。生活中色彩多样,可黑白图片将这个世界归为黑、白、灰三种颜色,视觉上是个不小的冲击,线条、色块、光的强弱在其中得到较好的诠释。黑白处理恰当吻合了被摄的主题,把宗教人物、活动刻画得朴实、神圣、平静,显出历史的沧桑厚重感,呼应了“80年代”这个主题。其次,80年代的时间暗示是文章的重点,吸引当代读者阅读。年轻的读者也许去过西藏,还拍回过许多照片,但是80年代的西藏寺庙对于他们是一个未曾见到的世界,那里没有大批从外地前来的游客、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者、僧人们闪躲厌烦的目光,只是作者在寺庙中与僧人缓缓地聊天,在聊天的过程中抓拍那些吸引人的表情。当代读者从80年代的图片中回味历史,感受纯净的西藏。再次,这八幅图片多为抓拍,定格到西藏僧人的日常活动,包括参加仪式和生活常态。僧人们微妙的表情,毫无造作之感。

这就是《西藏人文地理》所展现的人文情怀,用深入的视角,生动、客观、全面地解读西藏文化,给繁杂的心灵来带返璞归真的气息。

三.《汽车杂志》全景、近景、特写图片分析

《汽车杂志》是中国大陆创刊最早(1980年)、发行量最大、版面最多、广告量最大的高端时尚汽车专业媒体,是中国汽车资讯传播领域的领导者[ 太平洋汽车网http://www.pcauto.com.cn/qcyp/0611/414042.html]。关于汽车的杂志种类繁多,但只有《汽车杂志》进入IPAD的TOP10。进行随机抽样,以2011年第5期作为研究样本。将图片按景别分类,第5期共计545张图片,其中远景图片40张占7.3%,全景图片202张占37.1%,中景图片48张占8.8%,近景图片141张占25.9%,特写图片114张占21.0%(以正文大于2×2cm图片计,其余同)。全景图片占了杂志图片的最大部分为37.1%。

取第84页《日韩大战》作为图片分析个案。文章选取五对日韩车辆,进行车辆性能的对抗,比较出两者在各方面的优劣。文章进行了五个回合对抗共使用了59张图片来具体说明。其中全景图片展示了汽车全貌,近景图片拉近了细小部分,提高清晰度,特写图片则针对某一具体装置,起到集中突出的效果。文章最大亮点是基本每一个对抗回合都有两种车相同部位的对比,整齐的排版也让读者的分辨更加清楚。如88页的组图,10张图片从两车车内的仪表盘、方向盘、档位等进行一一对比,使人一目了然。102页的图片将两车车头相对,配合了文章第一幅图的气质,展示激烈的性能对抗和不分胜负的架势。90页的跨页图片,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大背景前拍摄两辆代表高端价位的日韩车,彰显了王者气质和高贵生活,刺激了读者购买欲望。文章最后一面是全文的“结案陈词”,运用五张日韩车的图片作为背景,对图片做了黑白处理。用这样的色彩将读者的视线凝固在背景之上的“陈词”,同时又不失深沉有力,暗示了行文即将结尾。

这份杂志内容丰富,每期多达300余页,收录了500余幅图片,图片占了很大的比重。首先,对于IPAD用户来说,汽车一定是必不可少之物,而买车亦或是换车都需要参考资料,无论是自己研究还是到购车现场听取讲解。《汽车杂志》占据类名称资源的优势而一马当先。《日韩大战》给犹豫于日韩车型的读者以清晰的分析,最后将决定权交与读者手中。其次,文中图片起到了很好的说明作用。单纯的文字说明不能给读者带来全方位的感受。而且细致的特写图片,体贴地列出了读者考虑到的、没考虑到的因素。再次,编辑多用了整版的图片,汽车配合着风景,是视觉上的享受。最后,文章通俗易懂,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分析,让那些非专业的读者学习到新知识,也能够产生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汽车杂志》每期都涵盖了新车试驾、改装车辆、车界动向以及专业人士的评论等等,每一个栏目都紧随读者的需求、迎合读者不断变化的口味,不愧为汽车杂志中的领头军。

图片从配角的地位,逐渐与文字各占半壁江山,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有望超过文字唱主角。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之一,而图片阅读也许比文字阅读更适合数字媒体。IPAD的出现也让数字化阅读变得更加出彩。据了解, 龙源为合作期刊社开发了与APP对接的共用客户端,刊社无特殊个性化需求均可实现在IPAD上的营销推广。 借助此类光电载体,如何让期刊内容更受欢迎,更畅销,除了本文上述观点外,还值得研究者们继续探讨。

版权所有@1997-2012龙源数字传媒集团 龙源期刊网 www.qikan.org 京公海网安备110108002209 京Icp备102167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