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解释性报道的文本分析
以2011龙源TOP100文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故事"《郭美美戳破了什么》网络传播数据为例
作者:梁书婷
"作为一本比较权威的综合性期刊,应该提供一个更加深入的,深度的阅读,深度的阅读可能不是很好读"[①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dcca70100m7ct.html 2010.10.13]①,《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这样描述他的杂志。创始于1994年的《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称《三联》)与邹韬奋先生在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一脉相承,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三联》定位于一般知识分子阶层,以"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为口号,重视对生活的解释。它提供的是有三联独特风格的深度解读,以新闻事件为由头,通过全面深入的报道而传递一种观念和理想。因此,《三联》新闻报道的方式以解释性报道为主。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分析、说明新闻发生原因,揭示新闻的实质意义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新闻报道方式。[ 刘明华《新闻写作教程》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如《三联》杂志所倡导的,解释性报道的目的在于加深人们对社会的深层理解,通过为社会提供解读和认知以表达媒体的倾向性和理念。因此,《三联》的新闻报道是以推进对复杂社会的认知为"服务公众"的基本内涵。
《封面故事》栏目
《封面故事》是三联投入最强的栏目,销售过程中《封面故事》在零售上的决定性作用占了60%到70%[ 数据来自《传媒观察》2006年01期 《一本杂志和它所倡导的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 主编朱伟访谈》 赵允芳],因此《封面故事》栏目的选题十分谨慎,主编、副主编和主笔开会讨论和策划选题后,根据内容需要派出多名记者、专家围绕一个主题,多角度的展开解释和分析。在选题已被大众广泛了解的情况下,利用栏目的整体策划优势,将一个主题有深度有新意的呈现出来。
在网络阅读渠道里也是如此,龙源期刊网在2011年11月公布年度阅读排行中, 《三联生活周刊》杂志获得了国内外个人付费阅读TOP100期刊第1、第2名、国内党政企事业单位阅读TOP100期刊第3名、国内公共图书馆领域阅读TOP100期刊第4名的位置的好成绩。 笔者同时也拿到了龙源向《三联生活周刊》提供的其2011年度网络传播数据个性化分析报告,分析了自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8月31日期间的三联数据,这些数据包括了《三联》在龙源网的点击阅读量和排名,其中包括该刊国内外访问排行TOP50期、国内外阅读每期TOP3文章及所在栏目分布率、国内外阅读TOP100文章及其栏目分布与期分布等统计数据。报告排名依据龙源网客户页面点击量。《封面故事》的文章在国内阅读每期T0P3文章栏目的分布率中占到 16.91%,国外阅读每期TOP3文章栏目的分布率占44.36%;国内阅读TOP100文章在《封面故事》栏目分布率是0.2%,国外阅读TOP100文章在它的分布率是3.8%。皆位于所有栏目之首。这说明,《封面故事》是《三联》杂志的重要栏目,它的文章是其销量、排行的招牌。
解释性报道的文本分析——以"郭美美事件"报道为例
2011年7月11日第28期《三联生活周刊》对同年6月份发生的"郭美美事件"作为《封面故事》专题进行了报道。从龙源网提供的报告数据上来看,第28期的《三联》杂志在国内访问排行TOP50期中排名第16,此期《封面故事》的文章《郭美美戳破了什么》在国内阅读TOP100文章中排名第5。可见,该期文章的点击率比较高,不仅仅因为"郭美美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在事件发生1个月后,当事人和事件背后相关人物的基本资料都已经浮出水面,多方媒体对事件的报道已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三联》滞后推出的相关报道仍然得到了比较高的点击率。因此将《三联》对"郭美美事件"的报道作为具体的文本分析的对象。
1.热点选题与深度策划
《三联》以《郭美美戳破了什么——红十字会危机与艰难的信用重建》[ 文本分析"原文"来自于北京印刷学院龙源电子期刊阅览室《三联生活周刊》电子版第28期http://bigc.vip.qikan.com/Mag.aspx?issn=1005-3603&year=2011&issue=28 ]为封面标题,提问型的标题有效的吸引读者开卷寻找答案——《封面故事》的5篇文章。他们分别是:《郭美美戳破了什么》、《红商会运行:商业利益与慈善信用的双输》、《郭美美事件"演进史"》、《红会与红商会:管理控制的中国现实》、《现实版的郭美美》。以郭美美为一点垂直深入,从五个角度透析郭美美事件。
图1五篇文章的角度分析
标题 | 角度 |
《郭美美戳破了什么》 | 中国信用制度 |
《红商会运行:商业利益与慈善信用的双输》 | 中国慈善商业化模式的初步运作 |
《郭美美事件"演进史"》 | 社会学观察下"郭"的产生过程 |
《红会与红商会:管理控制的中国现实》 | 中国红十字会的管理体制 |
《现实版的郭美美》 | 演艺圈中的"郭美美"现象 |
除多角度全面报道外,《三联》由新闻事件人物关系切入选题。5篇报道共采访了11个相关人物,唯独没有采访当事人郭美美。体现了解释性报道侧重解释新闻事件"who"和"how"的问题。
图2"郭美美事件"选题采访的主要人物有:
人物姓名 | 人物职位与"郭美美"事件的关系 |
王汝鹏 | 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 |
王树民 | 中国商业系统红十字会(商红会)副会长、创办人;中红博爱运营项目策划公司王鼎公司经理。 |
孙浩然 | 天略集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化事业部总监。天略公司与商红会合作共同策划博爱小站项目。 |
徐永光 | 全国性非政府组织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的秘书长。 |
翁涛 | 中红博爱CEO |
罗朝晖(化名)、蒋伟杰、黄美琪、 | 郭美美生活中的朋友 |
兆虹霖 |
通过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掌握第一手背景资料,人物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阐明了"郭美美事件"所涉及的中国公益事业几个方面。文章中大量引述当被采访者的原话,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新闻真实性,并借他人之口表达编辑部的意见。
五篇文章虽分述五个不同角度,但栏目仍保持了主题的统一与关联并不孤立,如中国红十字会在玉树地震中的表现在《郭美美戳破了什么》这篇文中被提到,而在《红会与红商会:管理控制的中国现实》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更具体的阐述和解释。
2.新闻细节的个人化解释
解释性报道的"深度"除了体现在编辑选题策划上,更出彩在报道文本的细节中,抓住被忽视的细节材料从而提供新颖的解读方式。《三联》文章的特色之最在于对细节的追求,从文本的细节出发对新闻进行个性化解释。
报道中的细节可引导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方向,如《现实版的郭美美》一文中以知情人的一句话"我那次去广州进服装,顺便到深圳找过一次郭美玲。我去她家打牌,她还输了我钱,到现在都没有还。她那个时候很小气。"开始,以时间顺序追溯郭美美(原名郭美玲)的成长经历。仅一件小事的描述即表现出郭美美在湖南老家的生活状况,揭示出她并未出身自有钱人家。这个细节也会使读者不禁想到"后来发生了什么使她有挥金如土的资本"?
报道中的细节材料也可细化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认识,使报道更有说服力。如《现实版郭美美》文中对郭美美不同年代的具体收入和支出的细节描写,上学时生活费开销5000到1万元;郭美美参加的剧组10天下来总收入不到2000元;去澳门赌场每月收入1万到2万元;平面广告收入一天1000元左右;包括平时购买的奢侈品等。清晰显示出郭美美收支的不平衡和奢侈的消费,即便如此,文中说"郭美美只是他们中很普通的一个",由郭美美引申至整个演艺圈的浮躁风气。
对《三联》报道方式的思考
解释性新闻报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新闻理念,即新闻的舆论引导功能在于加强公众对社会复杂现象的理解和认知。而《三联》的意义在于以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践行西方的新闻理念,正如主编朱伟所言,《三联》在走一条将新闻、文化和生活相结合的道路,在社会转型时期去重新探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本杂志和它所倡导的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 主编朱伟访谈》 赵允芳《传媒观察》2006年01期]
但是,《三联》也处在一个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转型时期,许多网站提供电子期刊在线阅读和下载方式,如龙源期刊网。新闻杂志传统的选题策划方式和新闻报道方式是否符合刊物电子版的要求?龙源期刊网的数据分析报告中,《三联》第28期TOP3文章是《郭美美戳破了什么》、《郭美美事件"演进史"》、《现实版的郭美美》,这三篇文章从标题上来看更符合轻松浅显的网络阅读的特点,另外两篇相对晦涩难懂的文章则没有上榜。我想这个问题需要《三联》杂志继续探索下去,也需要新闻报道理论和理念的不断发展下去得以更好的指导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