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时间:
2008年11月6日-8日
会议地点:京仪大酒店(五星级、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核心区)
会议主题:
开拓期刊数字化市场 ,打造期刊新型、立体产业链
会议亮点:
30年改革开放中国期刊成果观摩
中国期刊数字化市场高峰论坛
期刊网络传播排行发布盛典
主办单位:
龙源期刊网
联合主办: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传媒周刊
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
故事期刊协会
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中国期刊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
媒体特别支持单位:
新浪网杂志频道
中国新闻出版报
商界传媒集团
科技与出版杂志
图:中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部主任、联合国数字图书馆项目中方代表王志庚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
很感谢主办方能够邀请一个用户、出版业的代表在会场上做报告。
我的题目叫做“全球化背景下的期刊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因为我本人是一个职业的图书馆员,图书馆的天职是为书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书。
有一个数据给大家报告一下,在上个月20天前,在法兰克福的书展上,它的主题是数字出版,有将近一千多位出版人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其结果是这样的,有40%被调查者认为,十年之后数字出版将会超过传统出版,超过1/5认为消费者是推动出版数字化进程的主要力量,将近1/3人认为美国或者中国,这里只有1%的差距,20%人认为美国,19%的认为是中国,当然还有70%的人认为他自己已经做好了数字转型的准备。目前出书人关注的是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对象格式以及定价的问题。作为图书馆人,我们关注的是上游,关注的是内容,我们要搜集、采集这些内容,形成我们的资源库,经过加工进行管理,为我们的用户、读者提供经过优选的信息内容。因此提供出这样的数据报告给大家。
我本人非常关注国内外期刊的出版和发展,我在图书馆做期刊的管理已经有五年了,在此之前我是报刊部的主任,相对来讲我跟出版界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所以在出版业界的会议上的大家交流的问题不是很多。
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全球的期刊出版在过去十年中是什么样的形式。首先数据开放共享,大家知道数字出版能够让文章、目录上网发布,特别是经过标准化的加工处理,能够很好的让用户在接触到纸质之前看到期刊的目录。随着大量的期刊出版,当然也包括图书,他的目录信息在网上公开的流通,导致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就是需求和供给的聚合。大家都知道Google,所有的会议有一个非正式的主题叫做Google,他在2004年的推出了一个Google学术搜索,大量的信息源是期刊的文章。国内万方的数据库跟Google合作,当然他们给Google的是他们的目录,由Google去做索引。在国外非常关注斯威尔,艾斯威尔这家公司在去年年底宣布跟Google合作,在此之前他的老总到中国来我问他,他根本不会这样做,因为Google是他们的竞争对手,而现在他这么做了,包括百度这样的搜索引擎也开始做了。这说明元数据的开放共享,实际上是一种需求和供给在一个平台上。
另外是大量的过刊上线,欧美学术期刊开始走数字化期刊的起步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在订购电子化期刊以后,在2000年以后大量的期刊出版社也开始把他们的过刊进行数字化上网,作为一个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国家图书馆也订立了这样大量的过刊,因为过刊有大量的信息在里边。过刊的上线,刚才张立主任也已经讲到了,应该说大量过刊上线期刊出版的比较明显的趋势。
其实过去有很多的理论,比如说文献被利用的情况,在网络下随着长尾的理论,这些过刊有很多很新的理论可以形成很好的资源。再一个是信息力度的两极化,信息力度实际上是信息集合的单位,一本刊可以叫一个力度,一本刊当中的图片可以叫做一个力度,但是超越期刊,十种刊可以做一种数据库,一百种刊可以叫做数据总库。特别是在消费领域、消费力度在规格化。国内游很多期刊做B2C,也叫做付费浏览,这样信息的流通在降低,消费向公关上发展。现在很多的刊社内容提供商,像图书馆这样的商家销售的时候不卖一种,也不卖一期,卖的是数据库,或者是一个子库,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另外在欧洲学界又有一个观点,由于信息力度的两极化的发展,是不是期刊作为一种形态会面临终结,其实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因为数字出版不是唯一的,将来数字出版还会跟传统出版并行,但是期刊的形态确实是这样,我们也是保持高度的关注。
另外一个趋势是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过去期刊,特别是国内期刊界商业化的趋势我们看来没有欧美那么商业化,特别是一个出版社有几十种、甚至上千种期刊在销售。国内有期刊金融等各类的,也有像平台的、技术的功能,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有的是B2B、B2C,还有在座的做B2B,不知道在座的期刊老总有没有这样的考虑,确实期刊的模式在发展,有着变化。更重要的特别是学术期刊,有一个新的模式叫做开放存取,或者叫作者付费、学者付费。作者发表文章,或者支持他的机构给期刊钱,而最终的读者是不需要买单的。这样的模式作者付费的模式,其实让图书馆,让我们这样中游的价值也面临很大的冲击。
再一个趋势是社区化的聚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期刊可以叫做平台,一种期刊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建,你可以选择平台。我想我们国内还没有这样的模式,随着技术的成熟,一本图书的社长会说,你买我的可以,可以用中文再现,可以用阿帕比,当然随着产业的发展在国内有一个过程。在国外比较明显的是上线并购,国外的期刊社是资本运作,很多大的投行是后台的老板。也有小出版社从大象那儿挖一些内容,比如说粉碎出版集团,这是一个管理学期刊很专著的出版社。这些学科化,因为出版社在选择自己的领域,学科化的内容的聚集,用户社区化的存在,读者和人实际上能够体现很大的社区效应,实际上Web2.0也是这样的,有很大的趋势。
再来看看图书馆期刊采购的趋势,这是我所供职的行业在过去几年中电子期刊采购的趋势。首先看纸版向电子过渡,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倾向于电子刊,并且我告诉你,清华大学有一半的人士来购买电子期刊,国家图书馆15%的经费预算是买电子期刊,当然具体细节就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另外采购模式由购买向租赁的过渡,其实不仅仅是图书馆,今天在高校,这种模式很明显。另外镜像向主站过渡,实际上用主站的模式,像今天有很多传播的排行榜差不多,这就是来自大量的用户、全国用户的访问,才能形成这样的榜单,而不仅仅是考虑镜像的模式。还有一种是到馆向远程过渡,我们的读者没必要到图书馆,图书馆有一个潮流是让读者回家去,你在家里都可以看到图书馆书的类别,我们也希望位读者提供这样的推送的服务。另外是单采向团购过渡,电子期刊采购的联盟在国内。买库向买肯过渡,我做过五年的统计,CA PAN发现2080原则非常明显,我们有24%的访问量来自80%的读者。意思是说,大概只有20%的期刊吸引80%的读者。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买重复,我只卖利润高的期刊。从2006年开始都进行了选择性的订购品种,对于低使用率的品种采用付费浏览,或者采用其他的途径。另外是买用向用买过渡,过去图书馆作为一个理论假设,总是希望我们买来的内容就会有人读,前提是假设。所以图书馆用自己的价值判断,图书馆采购的图书放在这儿,其实远远我们不是很了解读者的需求,这是方方面面。另外一个服务的理论是实时的,当我们读者有这样的需求之后,能够在十秒之内提供服务,而前提是这个东西我们并没有。从这样一个过程的过渡,用买完之后放那儿提供使用,到有了需求之后再去买。
下面再谈谈我们买家的看法,我们跟外商出版社交涉大概有十年的经历,给我明确的感觉,外商的产品是非常明确的。电子期刊和数字化期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产品。电子期刊是有原因的,甚至说电子期刊早于纸质期刊,可以看到电子期刊的内容。并且采购的力度也是比较灵活的,可以买刊,可以买文章。下次可以购买,他们一般买的时候需要买内容,再加上一些平台的费用,有很多的消费模式。
所谓数字化期刊是二次出版,内容供应商并没有内容的版权,他是从内容的权力者授权,所以他叫权力持有者,而不是拥有者。完全数字化的期刊是有重复的,最大的重复超过60%。很多是有纸质的,纸质期刊可以在市场上买到,在网上也可以看到。这不是因为加工限制,而是授权协议的限制。这样的数字化期刊图书馆只能租赁不能购买,当然他的平台也是出版商提供的。
我们希望大家能够参考国际商的惯例和模式能够做一些区分,也方便图书馆的采购,其实不同的采购模式跟图书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另外一个是标准化,一个是平台标准化,一个是内容标准化,现在是内容是内容,平台是平台,我平台希望能够实现的是单点登陆,比如说统计的标准化,因为我们有多个平台,图书馆会有十个、八个,二十个,不同的厂商、不同的数据库,我们希望可以形成一个标准的报表,一本刊同时可以在三个数据库出现。这本刊在三个数据库中的使用的统计报表,应当能够通过统一标准化的格式进行统一,为我们的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还有一个是统计报表的数字收购,我们希望国内的厂商能够支持,实际上我们都有这样的需求。我们看到一篇文章或者参考连接,参考连接是一个指针,如果在网上是一个UL一点就可以出来。如果一本期刊写着哪年、哪月哪期,他对应的文章在同一个数据库会有的话,我们希望这种参考文献能够通过这样的模式一点把原数据提交出来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一个是许可协议,数字内容的买售和传统内容的买售不一样,传统的买售是一个物件的买售,有相关的法律和成本的约束。现在所说的买售是有双方合同来进行的,这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内容可以提供,涉及到合理的使用、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科研应用、技术限制、让最终用户方便地充分享受电子期刊的优势。应该让用户方便的使用,像人文这样的内容,如果不是读者的话,我们也不希望任何一位在使用上有这样若干个限制,当然合同的范围也有所注意。
用户研究,用户决定期刊数字化的未来,网络用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二元属性,现在的Web2.0讲的是如何把读者变成作者,如何把消费者变成生产者。如果这样的话就是成功的,当然里边有用户的参与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用户对我们内容进行检索、如何浏览、阅读、下载、引用等等这些数据评估形成分析报告,包括我们今天看到的TOP100这样的榜单出来,当然除了榜单可以做更多的知识的应用,比如说张总讲到了清华同方的知网,等等还有很多的应用,这些都是为将来做好前提的准备。
我们希望用户关注用户的使用,对用户的使用进行分析,也能够为我们服务提供者共同开发一些数据,能够联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些个性化的服务和创新性的服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