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时间:
2008年11月6日-8日
会议地点:京仪大酒店(五星级、位于北京海淀中关村核心区)
会议主题:
开拓期刊数字化市场 ,打造期刊新型、立体产业链
会议亮点:
30年改革开放中国期刊成果观摩
中国期刊数字化市场高峰论坛
期刊网络传播排行发布盛典
主办单位:
龙源期刊网
联合主办: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中国图书商报中国传媒周刊
全球中文电子期刊协会
故事期刊协会
学术支持单位: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中国期刊研究所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网络出版研究所 媒体特别支持单位:
新浪网杂志频道
中国新闻出版报
商界传媒集团
科技与出版杂志

会议嘉宾

  • ·全国期刊社负责人代表
  • ·全球电子期刊协会代表成员
  • ·中国故事期刊协会理事单位
  • ·数字期刊市场用户代表
  • ·报刊发行、广告、投资界代表
  • ·传媒及网络传播研究专家学者

邀请函

会议宗旨 | 会议主题 | 会议议程 | 专家视点 | 联系我们 | 会议地点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室主任 张立:中国期刊业数字化历程

图片
图: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室主任 张立

    我自己从事期刊数字化的工作大约有十几年的历史了。1995年我在管一本期刊的时候,就开始叫编辑部的同事扔掉纸和笔,直接在排版软件中编辑。但非常遗憾,我离开编辑部后,他们又恢复了纸和笔的编辑过程。

     今天借这个论坛,我想梳理一下这十来年我国期刊业数字化的历程。

    在我的印象里,我们最初的期刊数字化始于90年代中后期,当时是学术期刊光盘版,是清华同方做的。光盘版之后,到90年代后期,互联网诞生之后开始向网络版延伸,出现了期刊的网络平台。很多媒体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有些数据库期刊收入量有八千多种,而且有很多是从传统的期刊创刊号开始,一直到现在,每期更新的数据都有。这样海量的信息是互联网显著的特点,但是现在还有一个新的迹象,可能不是所有的刊社都注意到的,就是现在有些期刊数据库已经开始在向知识库转型了。今天听了很多嘉宾的发言中也提到了网站、数据库,我非常认同。但现在更前沿的已不是数据库了,而是知识库。数据库还是一个以文献为存储单位的文献库,通过数据库我们可以简单地检索到书或刊或文章,但是现在比如CNKI已经开始在知识点上进行标引和挖掘,并建立关联,已开始突破传统的文献检索形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我估计在下一个十年,我们有些大型的数据库都会向深度的知识挖掘转型。现在提供的虽然是海量信息,但是信息是良莠不齐的,也有很多的不良信息,知识库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在期刊内容资源发展的趋势上特别值得关注。

     从商业模式上看,无论是国内国外,其实学术期刊的数据库都找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但是我们的人文社科,不管是图书、期刊,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非常艰难。今天参加科研所与龙源一起合作的TOP100排行发布,将来我们研究所还有我们的研究力量都会介入到数字挖掘的深度层面来研究我们数字化的现状。从龙源的成果看,上次在香山的发布会上,我曾经跟媒体记者说过,如果我们找到了一个大众文化类的期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盈利模式,不管是合作共赢的模式还是其他的模式,我觉得这是非常具有指标意义的。今年上半年,青岛出版社请我去讲课的时候,他们向我提了一个问题,说像我们出版社要做数字化的话,我们能不能盈利?当时我不知道他们出版社具体出版的是什么类型的书,我说你是什么样的产品?他说主要是生活类的,比如说菜谱、养殖等等生活类的书刊。那我想这类图书面临网络冲击一定非常大。不光是图书,包括大众化期刊,都会面临很大冲击。学术期刊有专业性,盈利模式容易形成,因为原创的学术文章不可能从网上得到。但是文学类、大众类的、消费类的书刊,在网上很容易得到。现在,年轻人手上都喜欢戴手链,我从网上查了一下,有木质的,有金属的,还有石头的等等,网上有很多清晰的资料。如果网上有这么多完备的资料,我干嘛非要买书不可?我的意思是说,大众的、娱乐性的期刊面对数字化和互联网的大潮,实际上是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今天看到龙源的成绩,特别是他已经找到了很好的盈利模式,我认为这是非常具有指标意义的。我们下一个课题就是想做传统出版业盈利模式的课题。目前看到的信息,数字出版进展速度非常快,我们有详细的数据来支撑,但是当我们与传统出版在收入规模进行量的比较的时候,发现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收入规模,不足以对传统出版业形成颠覆性的冲击。

    接下来期刊的数字化,除了互联网期刊的数据库取得的成绩之外,从06年开始我们有一些新型期刊数字化已经出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字杂志”,或者有时候也叫“多媒体互动期刊”。基本上是我们把期刊的内容用观赏的形式放在网上,是非常炫的形式。06年我们的风险投资是非常追捧这一类新的期刊和具有观赏性的互联网展示。但是到了07年也遇上了一些问题,发现也没有找到盈利模式,我常常说,盈利模式也不完全仅仅讲给我们传统出版人来听的,其实包括新媒体、新进入的公司,也面临盈利模式的探索。07年,数字杂志从3000多份的高峰,一下子跌到了800多份。现在的有数字杂志,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做的比较好的,应该是名人杂志,比如说徐静蕾的《开啦》做的非常好,在杂志的第八个月的时候开了一个发布会,当时徐静蕾透露说,她已经完成了投资额60%的回报,到第九个月时,已开始实现了盈利。应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还有鲁豫的《豫约》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个案。

     数字杂志之后,期刊的数字化进入到一个移动终端的时代。掌媒公司在去年签约了200多份杂志,现在肯定更多了。前一段时间我去广东调研的时候发现,包括《家庭》等杂志,他们都提到掌媒,不光是掌媒,还有V8等等都在进军手机媒体期刊。我的手机上就有好几种手机报,有方正的,也有移动的,其实费用不高,一个月五块钱,我们都承受的了。这也告诉我们数字化开始往移动方向发展,这一点在今年香山的数字出版年会上我也特地提了一下,也就是说从我们现在的数据来看,在所有分类的数字媒体的增长方面,比如说数字化报纸、期刊、手机、游戏、广告等等,增长最快、规模最大的是手机。手机解决了收费的模式。互联网是免费的,但是手机最大的特点是解决了我们的收费模式。手机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转型。无论是速度还是规模都迅速增长,但是我们国家的移动公司是垄断的、非常强大,而且去年五月移动公司推出梦网书城,他并没有跟我们出版单位签约,而是直接跟网络写手签约,已经绕过了出版业。今年又推出了奥运手机报。移动公司涉足内容生产,给我们一个很大的信号,这么强大的势力,又有渠道优势、技术平台的优势,如果直接涉足内容,对我们新兴的数字出版行业,肯定会带来极大影响的,这也应该是我们下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

     最后,我再谈谈电子纸。我领导的出版科学研究所国家级多媒体数字出版实验室,前一段时间做了一个数字报纸的测评,已经发布了,现在正在做电子纸的测评,已经从去年开始做了,但一直没有拿出这个测试报告,因为相对来说涉及到技术等等各方面的问题,我们想给出一个比较好的参考数据,估计今年年底可以发布这个数据,另外我们也会做一些分类和综合的排行,能让我们看到哪些电子纸对出版界是有用的。

     目前,上海解放日报已经有了电子纸版的报纸。电子纸不断地开始使用,从05年开始,在第一届数字出版博览会上,飞利浦开始展示其电子纸,而现在已今非昔比了。今年的数字出版年会上,我得到的消息,彩色的电子纸明年推出。什么是电子纸?可以说是“电子的纸”,它一定具有纸张的功能,可以通过反射光直接阅读,而不需要背景光。新媒体之所以不能对我们传统媒体形成颠覆性的冲击,是因为它的阅读方式使我们不太习惯。但新媒体发展到电子纸时代,有了质的飞跃,即这种媒体在阅读上与纸张没有很大的差别--它可以通过反射光直接阅读,而不需要背景光,对眼睛没有任何伤害;此外,它还有电子出版物的功能,可以记录海量信息、进行翻页和搜索,还可以当手写板、笔记本,还可以实时上网、通讯。如果电子纸成为小学生的电子课本,对我们以课本为主要生存方式的纸质出版单位来说,冲击将是灭顶的。

    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光盘到网络,从有形到无形,从网络简单的排版版面式到原汁原味的阅读感受,再到移动终端,然后到电子纸,期刊数字化的进程是非常快的。

    在我们发布的第一本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我提到数字媒体是以加速度的方式在发展,由于速度非常快,我们预料不到它的下一个拐点在哪儿。为什么我们盈不了利?建一个网站,投一批人、投一笔钱,把我们的出版物、杂志还有图书原版原式地放到网上,这种方式我称之为“媒体搬家”。这种单个的媒体搬家式的数字出版能不能盈利呢?海量的信息、海量的用户,便捷的检索,这是数字出版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当然还有用户创造内容。在期刊方面,数字化和海量共赢、合作、开放的方式是非常大的特点。我想借这个机会,预祝刊社与龙源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携起手,共同探索期刊数字化的盈利模式,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合作共赢把中国期刊业做大做强,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甲48号盈都大厦B座12层
电话:010-58731820 邮件:service@qikan.com.cn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60024
Copyright◎1998-2008 Dragonsource Group 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