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数字化浪潮——我们如何应对
数字化浪潮——我们如何应对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社长、《青年文摘》杂志社社长张景岩
张景岩

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说三个方面:今天我们讨论的是期刊数字化问题,所以我想从我这个角度就我对数字化理解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接着我对于期刊数字化和纸介期刊数字化做一个简单粗略地分析,最后就我们刊社数字化应对的简要的介绍。数字化不仅仅是期刊数字化了,数字化浪潮我们怎么看,今天大家讨论已经不成问题了,好像是一个前提,但是我还想做一个简单的描绘,我自己感觉数字化确实成为一种浪潮,覆盖了我们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改变了我们许多传统的习惯,甚至威胁着我们许多的传统产业。

我简单地列举一下包括哪些方面,比方新闻浏览,我们获取信息,获取报刊、杂志这些渠道,现在我们在网络上都可以做到,还有资料检索,我们经常应用的百度、google,这些检索工具已经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我们要找任何一个事情到网上去都可以查到很多条数据,很多条信息,比方说我们的娱乐,很多年轻人包括成年人也是在游戏、电影电视下载、音乐欣赏这些方面,网络提供的便利可能大于我们传统的这些娱乐场所给我们提供的东西。还有办公,我们现在发文件、写报告、改东西,还有E—mail,这些东西非常方便,所以我们在办公过程当中,数字化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还有即时通信,所有在办公室的人很多人挂在MSN,QQ这些即时通讯软件上面,非常方便,我们和世界各地都可以随时进行通话,没有费用方式。

比方上远程教育,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现在正在覆盖越来越多的人群,比如说现在的招聘,我们人才市场已经落潮了,大家招聘人员的时候都是通过互联网,高端的人才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联系和招聘的,再比方说购物,现在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商场、书店,有些产品,像图书、数字产品,大部分人可能在网上购买了很多,比例很大,再比如说金融服务,我们很多银行,大部分都有网上银行,在网上可以方便地炒股,所以现在金融服务这个方面利用网络已经到了很高的程度,再比方说房地产销售,现在很多除了现场销售之外,大家当然要去现场看,但是在网上可以了解到很多前提情况,还比方说旅游,前几天我看报纸说,旅游网络销售比例已经占到传统旅游30%,很多人直接从网上订购旅游产品,订购酒店、订购飞机票,把旅行社的门市服务隔过去了,成为一种短路的行为,再比方说像医疗、交友、婚介,还有一条很重要的博客,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有博客,我现在不知道网络博客有多少,去年这个时候,报纸报道是2800万,前年这个时候报道500万,今年是多少我没有去查,但是数量非常惊人,大家可以自我抒发,自我出版,跨越了很多传统的出版领域,可以在很多人 群当中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这是我们大家讲到数字化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就是我们出版业。

我想做一个简单的描述,数字化对我们的生活已经有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影响到产业的时候,我刚才讲到像医疗、旅游、金融,另外还有一些产业受到威胁,最明显像我们的数字摄影、胶片业,我想数字出现不到十年,在我的印象里时间不长,但是这个行业,像柯达、富士在市场上很少看到了,还有邮政业、报业现在很少看到了,像电报已经很少了,这是一个简单的描绘,所以我想数字化确实是一个近在眼前的,深入到生活各个方面的,变成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状态。

今天说到期刊数字化,期刊数字化实际上是可以包含期刊的生产制作过程的数字化,还有期刊销售过程的数字化,和期刊消费过程的数字化,我们讲数字媒体和纸介媒体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说消费过程的数字化,那个数字化对于我们现在做期刊的传统期刊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因为消费者不再购买我的纸介期刊的话,只去消费数字期刊的话,那我们的危机就到了。

目前我觉得电子媒介和纸媒介竞争究竟谁胜谁负,还是呈现了一个复杂的状况,从长期来看,电子媒介要成为主导的媒体我认为是没有悬念的,一定是这样的,但是从短期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复杂的情况,还有一些争议,电子媒介能够大行其道,是因为它所固有的特点,传播快、覆盖面广、存储量大,还有检索、便于广告发布,但是不能完全取代纸介媒体,我想可能跟以前我分析过几个原因,一个是年龄的不同,有些人熟悉网络,有些人不熟悉网络,年龄不同,带来这种区别是先天的,很难改变,还有比方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城市和乡村、偏远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区别,还有文化教育程度的不同等等,这些会造成一些纸介媒体和网络媒体各自占领不同的空间。

现在我想做一点修正,电子媒体和纸介媒体他们两个并不是像我原来说的那样,因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可能落后地区需要纸介媒体多一些,发达地区电子媒体多一些,事实上证明在北京这样的发达地区,纸介媒体的消费量和电子媒体的消费量同样位居榜首,不完全是此消彼涨的情况。

还有经济发达的程度也不和电子媒体、纸介媒体的发行呈正相关,凡是落后的地区电子媒体当然消费得少,但是纸介媒体消费也很少,以我们《青年文摘》为例,在西南西北地区的发行量和在北京、江浙、广东的发行量相比相差非常悬殊,所以这是一个复杂的状况,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一个增长那个就下去了,实际上这几年当中,电子媒体在飞跃的发展,纸介媒体也存在着一部分涨一部分落的情况,并不是说纸介媒体一落千丈就下去了。在今后一段时间里面,我想这种情况还会继续。

所以我对前景的分析是,融合和善变,我们纸介媒体和电子媒体将来可能会在很多方面融合,很难区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替代和战胜的过程,是两个互相融合,形成一种善变,纸介的期刊逐渐和电子的期刊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期刊或者是电子的,或者是纸介的加上电子的,我说不清楚,反正将来会是一个融合的东西。

最后我说一说我们对于数字化的一种应对,我们感觉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还是第一要了解数字化浪潮对我们的影响,第二个要进入,要顺应这种影响利用网络,一个是了解,一个是进入,一个是利用,我们首先是要了解它,包括编辑人员,包括刊社,在很多方面,在刊社的制作过程中,在销售过程当中,我们实际上已经使用了很多网络的功能,电子化的手段,其次就是要进入,现在我们和龙源期刊网合作已经有五年多的时间,在龙源期刊网上的《青年文摘》的发展也还是很快的,在期刊网的合作和大力合作之下,我们的点击排行现在已经跃升到第一位,同时我们在纸介期刊也在飞速地发展,我们今年和去年都是以两位数的比例在上升。

所以我们的态度就是要进入,我们和龙源期刊网合作的实践证明不会因为网络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纸介的发展,现在可能有一些刊物对这些还有一定的疑虑,我进入网络之后会不会对我纸版的期刊造成很大的冲击,我个人的体会,这个担心还不太必要,因为这个里边的关系很复杂,网络消费和纸版期刊的消费他们之间不是完全重合的,有一部分重合,还有一部分不重合,所以不一定会带来影响。

我们现在在杂志的制作编辑过程利用了很多网络的手段,开通我们自己的博客,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互动,有很多方式,包括我们选择稿件等等这些方面。

最后我们还要建立自己的网站,我们现在已经在试运行,《青年文摘》的网站在试运行,同时我们还要制作自己的电子杂志,电子杂志我们已经做出两期,现在还没有正式搬到网上来,下边测试的过程当中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电子杂志盈利模式是怎么样的?我们心里还没有太想清楚,我想这不能想清楚,想清楚就晚了,我们要先做起来,拿出来大家批评,我们一块探讨,因为互联网这东西培养的读者就是免费阅读的习惯,收钱可能会很困难,但是不收钱我们这个东西又会花费很大又没有回报,我们在做的过程当中再去探讨,因为消费者在有些方面很吝啬,不肯出钱,互联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不愿意出钱,有时候又很大方,发一条短信一毛钱,一天一条,一个月三块钱,就是一本《青年文摘》的价钱,一个有手机的人一天不可能发一条,这个收费是很高的。总之,我们还没有把用户的消费习惯培养起来。

这几年和龙源网在合作当中给了我们很多帮助,穆总前几天也说,你如果对龙源网有什么建议也可以给我们提出来。我想今天提两个建议:一个就是希望龙源网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今天我看报告里面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分析,但是我想如果有可能的话再提供一些个性化,不仅仅对一百个杂志,一百篇文章这样的分析,还有一些个性化的,比方说某一个刊物,这个期刊我希望从这里得到一些什么,我们为他们做一些订制的服务,因为对于刊物来说很需要这些资料,龙源网恰好具备这个优势,甚至你可以收费,很多读者的IP地址,比方说读者分职业、分时段的统计,分地域的统计,分性别的统计,教育程度的统计,还有文章篇目的统计,这些如
果龙源在制作之前就把它输进去的话,可能统计会比较方便地实现,我们可以订制。从图书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个开卷公司,给我们提供数据,每年我们要花几万块钱去订,龙源你要给我提供数据的话,我们也可以订,不是说完全免费的。

第二个从读者的角度,我作为一个读者阅读龙源期刊网上期刊的时候,我希望一个是能把读者的阅读偏好做一个统计,网络有一些记忆功能,现在有一些图书网,比如我点一本以后会给我推荐五本同样类型的图书,我可以很方便地选择,因为网络数据太多,我很难在网上寻找,如果能提供一些偏好的统计和记忆,推荐一些内容相近的文章,读者就会很方便。另外我想我们作为一个机构也是一个龙源销售的一个对象,销售对象希望能够有一些不同组合的期刊,我想任何一个出版社,都需要很多期刊。我们也有资料室,我们要要花很多钱买纸介的资料,但是如果你有一些不同组合的期刊卖给我们,我们也愿意。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扩大销售的市场潜力非常大,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