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周刊:龙源网领跑期刊网络传播
信息来源:中国图书商报网

  
  □采访人:马雪芬(传媒周刊记者)
  ■受访人:穆广菊(龙源期刊网副总裁兼总编辑)

  基于数据的传播服务

  □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已经成为龙源期刊网的年度大事,推出该数据报告的初衷是什么?

  ■网络阅读将是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也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模式。读者在网上读期刊有什么新特点?无论是读者群、区域、甚至内容都可能同传统的阅读行为有很大变化。将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公布于众,通过网络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期刊阅读走势,通过数据分析来研读不同期刊的态势以及国内外读者的阅读取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2005年龙源第一次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张伯海会长曾指出,“龙源期刊网重视期刊网络传播数据分析,通过分析的成果,向有关期刊社提供了把握读者阅读动向、了解期刊市场趋势的可资参照的信息资料,这对期刊社设计、改进自己的工作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利用网络的优势,本着准确、客观、务实的精神做好这项工作是我们的初衷。

  龙源期刊网定位之一是为刊社服务,我们的口号是:“聚刊社力量,建服务平台”,因此如何更好地服务好刊社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这种数据排行对于期刊社的经营的意义何在?

  ■龙源所做的期刊网络传播数据的分析排行不同于目前各界比较流行的那种奖项排行,它是对期刊网络发行客观数据的客观披露。

  无论是去年还是今年我们还针对每个刊社提供个性化数据分析报告。内容包括:该杂志每期最受欢迎的前三篇文章(分国内、国外),该杂志本年度最受欢迎的100篇文章(分国内、国外)。今年我们还对此增加了分析项,包括最受欢迎的文章涉及到的栏目频率、期频率,更加方便刊社解读这些数据。刊社的个性化报告还包括该期刊年度的增长走势、区域分布等数据。刊社对这些数据都很重视,他们非常关注每个季度自身杂志的排名和变化,我们了解到不少刊社都为此专门召开会议,研讨龙源提供的分析资料,相当肯定龙源提供的这项增值服务。

  今年我们还将向刊社提供龙源期刊网整体的网络传播数据报告,期待刊社掌门人能够见“森”见“林”,不仅了解自己的刊物在网上受欢迎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横向地了解一下同类期刊的网络传播状况以及龙源期刊网整体的网络传播现状。龙源的网络传播数据对期刊研究和互联网传播领域的研究也多有裨益。

  □龙源的业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期刊海外市场的拓展,而且掌握了大量国内期刊海外阅读的数据,这对中国期刊社有何实质性意义?

  ■龙源期刊网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把中国期刊介绍到海外去,希望海外华人和相关机构能够通过网络阅读到中国期刊。目前龙源已经以中国期刊电子期刊阅览室的产品形式开拓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我们通过研究2005和2006年期刊海外网络传播数据,发现国、内外读者的阅读取向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不同的类别上,还包括一些具体的文章内容方面,反映出深度阅读和浏览性阅读等不同的形态,这将直接作用于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期刊走出去”的战略。

  期刊社由此可以客观地了解到国、内外期刊阅读的差异化,对杂志的编辑业务有很大指导意义,还可以帮助他们决定什么样的期刊适合走向海外。比如,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相对来说,文学类和保健养生类期刊可以优先向海外市场拓展,计算机类、教育类目前还不太适合“走出去”。当然,像《中国国家地理》和《读者》《家庭》这样在国内广受欢迎的杂志也可以加大“走出去”的战略步伐。

  立足人文的行销服务

  □目前数据报告发布的准备工作进展如何?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数据报告会有何不同?

  ■我们两个月前就开始为这次数据发布筹备,加强了技术力量的投入,增加了数据分析项目,向技术部提出了更多的数据需求项,希望使这次发布内容更加丰厚。

  同时,我们也将举办期刊高峰论坛,应该说我们将首先着眼于论坛的举办,兼做数据发布。筹备中的论坛以“媒体变局中的期刊蓝海战略”为主题,我们已经邀请到多位期刊界领军人物,也包括喻国明、崔保国、李频等网络传播学界多位专家和期刊研究者在论坛上发表专题演讲。这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峰论坛、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互动交流。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大会能使更多的期刊社意识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期刊来说应该是一种助力,期刊社应该从对网络的困惑和低迷当中走出来,拿出积极应对之策。届时,在论坛现场,我们会展示web2.0技术的期刊多种表现形式,促使期刊社尽快行动起来,跟上互联网的“快车”。

  去年,我们在数据发布的同时,通过论坛形式探讨了期刊和网络结合的必要性。今年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再是“必要性”的探讨,而是怎样迅速行动起来的问题了。相信不会再有人提出网络会不会影响纸质发行这样已经没有意义的话题了。我们希望在今年的论坛上和刊社领导一起,集中探讨如何在网络上开辟期刊的网络产品形态,使期刊品牌得到多方面延伸。我们认为,传统期刊媒体应尽快实现纸版、网络、无线三步同时走。

  龙源网络传播排行发布,是基于客观的网络传播数据进行的客观排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传播数据的一个“切点”——1600名杂志,取前面100名,因此,进入“双百”序列的杂志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是一种客观排序。我们希望这种客观的网络传播数据分析能给期刊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数据的支持。

  另一方面,通过这次会议,也希望对网络传播学特别是内容产业出现后数字化内容的推广使用,网络传播学一直还没有形成一套很好的理论。龙源期刊网1600种期刊网络传播的数据分析研究能够给网络传播学带来新的研究方式、方法和素材。从龙源的发展来说,我们通过数据发布,为刊社服务,帮助中国期刊走向世界。同时,龙源也在逐步打造专业传媒的形象,作为1600多种期刊的集成平台,龙源网应该对期刊本身的运营非常了解,对期刊专业研究有话语权,当然,这种话语权是基于数据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您一直在强调龙源对期刊社的服务,目前,你们提供给客户的完整服务包括哪些?

  ■我们给刊社提供的服务包括:进行文本版、网络版、原文原貌版、语音版等7种版本的制作;在全球范围内提供网上网下、机构和个人、国内国外、网络版和纸版的营销;提供给刊社在线的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客户系统、营销系统、分析系统,以及刊社自我消息的发布、期刊博客、在线结算、论坛等。八年来,我们坚持每季度向刊社提供一份期刊服务报告,其中包括定期的市场宣传推广活动及市场信息反馈服务;从去年开始的网络传播数据分析报告是一项增值服务,通过科学数据促进期刊经营;主动为刊社建设过刊的内容资源库,目前已经或正在帮助《青年文摘》《章回小说》《炎黄春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清明》等杂志社完成历史内容的数字化处理,以加强刊社自身管理,特别是文摘类杂志,可以借此避免自身重复摘用的困扰,同时也丰厚了杂志的网络传播数据;和刊社联合开展一些活动,如征文比赛,爱心捐助等活动,协助杂志在网络平台之外的品牌延伸活动。
“人文期刊第一网”是龙源期刊网的自我定位,也是我们企业的经营方向。我们在与期刊社合作的过程中以及在企业的经营中非常重视体现人文关怀,一切本着共存共荣的出发点来为刊社服务。

  □龙源一直在坚持付费阅读,会不会因为付费而拒绝了更多的浏览量?

  ■我们一直认为优质内容是有价值的。目前,一些门户网站的内容是免费得来或是以低成本得来,这对于内容制造者是不公平的。龙源一直倡导与合作者合作共赢、共享。我们和刊社有协议约定,可以定期和不定期提供一些免费试读以进行市场培育和营销。比如目前我们采取了每篇文章有9次免费阅读的活动,通过这种形式培养用户的网络阅读习惯,进而实现付费阅读。

  的确,从现阶段来看,收费模式也制约了我们网站的人气。对此,我们一直在用心地研究最适合网民的内容呈现方式,公司组织了专门团队进行网络改版,包括增加社区服务,建立不同的阅读圈等等。在内容组织上,力求达到内容的即见即得,这次改版应该可以大幅度地提升网站人气凝聚力,希望不辜负读者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