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正文页 首页

“桃之夭夭” 与“逃之夭夭” 的历时研究

今古文创 唐婷婷

【摘要】“桃之夭夭”在《诗经》中首次出现,形容桃花繁盛美丽,但同音词“逃之夭夭”形容的是人逃跑得无影无踪,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并不是简单的“同音相谐”,而是人们采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且结合“夭夭”义项的渐进发展所得出的结果。

【关键词】“桃之夭夭”;“逃之夭夭”;民族文化;字形演变;历时

【中图分类号】H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03-010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3.034

一、引言

《诗经·周南·桃夭》中有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剩余6041字)

试读已结束,购买后继续阅读 阅读全文5.00

文章会员,69元300篇文章超值畅读!立即开通

  • 购买文章
  • 关闭
确定购买:
“桃之夭夭” 与“逃之夭夭” 的历时研究
文章价格5.00
  • 取消
  • 余额不足
  • 关闭
您的当前余额不足,是否去充值?
当前余额为:0.00
  • 取消
购买文章:

“桃之夭夭” 与“逃之夭夭” 的历时研究

文章价格:5.00 元
您的余额:21.00元,余额支付》
阅读文章:

“桃之夭夭” 与“逃之夭夭” 的历时研究

您目前是文章会员,阅读数共:0

剩余阅读数:0

阅读有效期:0001-1-1 0:00:00

确定是否阅读此文章?

确定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