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何蕊
  
建筑创作
2012年3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吴良镛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成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之一,另一位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出席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两位获奖科学家颁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讲话。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生于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其间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客座教授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1990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等。
  吴良镛在长期的建筑、城市规划教育工作中,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刊物的主编。此外,他还曾任职于多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如担任世界人类聚居学会主席、副主席、理事;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理事: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学会理事等。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18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
  附录(吴良镛主要成就及获奖情况)主持参与的重大工程项目:
  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
  主要著作:
  《中国古代城市史纲》(英文版)、《城市规划论文集》、《广义建筑学》、《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建筑学的未来:世纪之交的凝思》、《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
  主持参与的重大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研究项目: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江苏省南通市城市历史与发展研究、天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徐州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常武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无锡县县域规划、江苏省无锡市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苏州市及苏州地区空间发展规划、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等。
  主持参与的主要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项目: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馆、江苏省南京市金陵红楼梦博物馆、江苏省南通博物馆,山东省济南市城市设计、北京白塔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曲阜孔子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及美院附中校园规划、中国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前期方案,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新四合院工程,海南省三亚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广西省桂林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北京长安街规划设计、北京汇通祠修复工程、北京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为中选方案的五位建筑师之一)等。
  主持参与的重大科研课题:
  中长期规划(科技部研究课题),中国城市化与文化发展(子课题: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国工程院科研项目)、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建设部重点项目)、中国住宅2000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与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作),亚洲城市研究网(加拿大国际开发署项目: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居研究中心合作)等。获奖情况:
  2012年,获2011年度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4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及附属中学新校园规划设计获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奖;
  2003年,著作《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获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2002年,被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授予2002年度克劳斯亲王奖;
  2001年,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
  2000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1999年,被法国政府授予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
  1996年,被国际建筑师协会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2年,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在联合国总部获世界人居奖(英国住房和社会住宅基金会);
  1990年,著作《广义建筑学》被国家教委授予科学进步一等奖;
  1990年,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被国家教委授予科学进步一等奖。
  (本刊)
  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在北京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m2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2000年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并于2004年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他的其它主要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的宁波美术馆项目,同年完成的宁波五散房项目,并荣获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8年他完成了宁波博物馆、2004年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2007年他在杭州还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并因此获得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此外还有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和2009年完成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
  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他从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8年毕业后,正是在那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他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展讲座,在美国就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讲学。他参加了威尼斯、香港、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等重要国际性展览。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2011年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部分评委对王澍的评价:
  帕伦博勋爵
  当我们来中国深入考察王澍的整体作品时,我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建筑大师的作品,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一致决定将2012年的奖项颁发给王澍,就如我们曾经将此殊荣颁发给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斯蒂芬?布雷耶
  当评委会将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发给年轻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我们不仅要称赞他的设计达到了奖项所要求的高水准
  同时也想传递一种乐观的认可与鼓励,我们期待今后能够看到他更多如此卓越的作品。
  扎哈?哈迪德
  王澍的作品非常的杰出。他的设计综合了雕塑性的力量以及当地文化的底蕴。他创新的使用了原始的材料和古老的符号,展现了极致的原创性和感染力。
  张永和
  王澍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他证明了中国的建筑不全是平庸的批量生产和张扬设计的复制。(本刊)
  20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展揭幕
  2012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展于2月16日在香港九龙公园揭幕。本年度展览主题定为“三相城市:时间,空间,人间”,把城市的发展状态比拟为人的生理年龄。展览策展团队由香港及台湾的资深建筑师组成,包括总策展人、金石建筑师事务所创办人金光裕先生(台湾),总策展人、升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办人李亮聪先生(香港)、场地及节目策展人刘文君女士和社区及传媒策展人祈宜臻女士(香港)。
  本届双年展有包括本刊在内的约50家参展单位。参展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来自本港、亚洲及欧洲10多个国家及地区。展览展出了众多享负盛名的作品,形成国际与本地的文化对话。双年展筹备过程至正式展览期间,将会举办多项社区活动,包括表演节目、电影欣赏、论坛、工作坊等,以多元文化的方式诠释策展主题。
  总策展人金光裕先生及李亮聪先生表示:“借展览世界各地不同生理年龄的城市不同的故事,我们希望带出经历时间的推移,市民的活力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及风格。我们希望描绘出一个梦想城市,不论是什么年纪,均有老年人的悲悯与智慧,中年人的成熟与实际,以及年轻人的纯真与活力。”策展人刘文君女士及祈宜臻女士表示:“双年展让不同年纪、不同背景的市民均可积极参与,我们期望双年展做到以公众为本并与社区紧密结合,让公众及社区可以互动。”
  与香港双年展并列之“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以“城市创造”为主题,率先于2011年12月7日在深圳举行,期间港深两地双年展将筹备多项合作及交流活动。深圳双年展组委会秘书处执行主任黄伟文先生出席香港双年展新闻发布会时表示:“深圳策展团队将继续与香港团队并肩工作,并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及展览。我们期望推动双年展成为年度盛事。”创意香港总监廖永亮说:“建筑是香港创意产业的重要一环;创意香港作为支援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专责办公室,很乐意协助香港建筑界构建平台,以加强与各地同业的交流,并鼓励公众参与有关保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连同下属的九龙公园和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艺术中心及香港演艺学院成为双年展策略伙伴;同时多个政府部门、建筑设计与文化艺术相关机构及大专院校成为双年展的支持机构。
  “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由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及香港设计师协会共同举办,2011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旨在集合国际建筑师及专业人士,向公众点出深圳当今最重要的议题,反映香港面对的个别议题。2007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于历史悠久的旧香港中区警署举行,反应非常热烈,因而标志历史性合作展开。首个双城双年展不但是两城首度合作,亦是香港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建筑、规划及设计的展览会。2009香港?深圳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题为“城市动员:自备双年展”,目的为探讨以社会资本作为主要动力的大都会。这项香港及深圳分别举办的展览获得国际专才支持,并吸引区内各城市的访客,推动设计、建筑与城市方面的交流与讨论。
  有关本次展览的详细内容请关注本刊的后续报道。(本刊/文 王祥东/图)
  中国建筑学会在京召开学会及直属分会所属杂志和网刊座谈会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发展和繁荣中国建筑文化宣传工作,增强学会与各直属分会工作交流与信息共享,整合中国建筑学会系统媒体资源,中国建筑学会于2012年2月13日组织召开“中国建筑学会及直属分会所属杂志和网刊座谈会”。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徐宗威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分析了当前学会宣传工作的形式和要求:讨论了整合学会及分会媒体资源的机制办法以及如何加强统筹和工作配合;研究了建立学会及分会主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的宣传制度。会上,还提出了“拟成立学会传媒中心草案”。“草案”指出成立学会传媒中心旨在及时准确地宣传报道党和国家建筑方针政策,跟踪报道中国建筑学会及各直属分会的行业动态,对外展示学会及学会各直属分会的活动成果和良好形象,促进学会及各直属分会的文化建设;同时还将统筹、整合学会及各直属分会的媒体资源,协调各媒体问的关系,加强各媒体间的互动交流与信息共享,增强凝聚力。
  徐宗威秘书长在会上强调:中国建筑学会要发出正确的声音,要做正确的引导。学会的官方网站是一个平台,它首先要为学会机关服务,其次要为分会服务,第三要为地方分会服务。学会要为分会做好服务,各分会也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今后学会的官方网站需进一步加强建设,学会的重要信息应在官网和各学会媒体上得到及时发布,这离不开各家媒体的支持。分会的各媒体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共同利益,各媒体应将彼此关系转化为共赢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够齐心协力,把传播工作做好,今后的传媒联盟可以继续扩大。
  徐宗威秘书长最后总结了此次会议的共识:一是不论以何种形成的传媒联盟组织,对于建筑行业内的信息交流都是一件好事;二是中国建筑学会及分会直属媒体机构之间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沟通;三是中国建筑学会承担着行业内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任务,在当前形势下,学会应高举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大旗,切实贯彻中央六中全会的精神,大力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本刊)
  暴乱减缓装置
  世界范围内的抗议游行和暴乱时刻在发生着,类似这个装置的概念开始逐渐成为“流行”的设计主题。这是一个由三角形的单元组成的便携式的人群分散系统,单元之间的组合可以形成一系列蜂窝状的路径,这样使得原本聚集在一起的骚乱人群必须单个迂回通过,当穿越过彼岸的时候,执法人员已经可以从容掌控局面了。设计者的意图是希望示威者可以在穿过通道的时候自动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十分美好而理想的愿望。
  设计者:Hsu Sean
  人人都是蜘蛛侠
  在艺术家Leandro Erlich的镜像建筑幕墙面前,人人都可以是飞檐走壁的蜘蛛侠。这是一个互动艺术装置:一个庞大的建筑立面模型被摆放在地板上,同时在模型前面耸立起巨大的镜子用以反映模型上的活动。于是当参与者在地板的建筑模型上做出各种动作时,就能看见镜子中的自己仿佛拥有超能力一般轻松地悬挂在阳台的栏杆上。这个装置可以整体移动,置于展览馆内或室外的公共场地。
  瀑布餐厅
  位于菲律宾吕宋岛南部San Pablo市的埃斯库德罗别墅(Vilia Escudero)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度假村,其中有菲律宾传统象征的水牛、稻田、茅草屋、椰子树以及极富历史意义的种植园,保留着古老而优美的田园风光。不过最具特色的应该是位于庄园人工瀑布下搭建的餐厅,餐桌餐椅就地摆放于瀑布水流上,游客们一边踩着清澈、波光粼粼的流水,一边听着哗哗的瀑布水声,再品尝着美味的当地佳肴,一定会留下非常深刻的旅游经历,非常适合带小朋友来体验。
  美丽的窗帘
  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品牌Kinnasand是一家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公司,近两年推出了重新设定的精美现代窗帘。他们注重面料、编织工艺和精整加工,以此来体现布料最本真的味道。这一现代系列以其清新、简洁、通透的感觉,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带给使用者长久的回味。
  世界文化奖得主——建筑师里卡多?李格瑞塔去世
  墨西哥的代表建筑师、“2011年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获奖者里卡多?李格瑞塔(Ricardo Legorreta),于2011年12月30日在墨西哥市去世,享年80岁。里卡多,李格瑞塔的设计以在现代建筑中巧妙融合具有墨西哥土著温和色彩感的建筑样式而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
  里卡多,李格瑞塔1931年出生于墨西哥市,在国立自治大学学习建筑。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时使用的“卡米诺,莱阿尔饭店”是其成名之作。在该设计中,粉红格子与黄色墙壁的入口及喷水池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协调。对墙体大胆使用色彩区分的表现及融合了大窗。中庭等墨西哥传统文化和样式的造型获得世人肯定。
  里卡多,李格瑞塔的设计不仅局限在墨西哥,在中美洲和欧洲他所设计的建筑达到100多座。从2000年开始,他与同为建筑师的三儿子组成了名为“维克特尔”的合作伙伴事务所。
  里卡多,李格瑞塔是获得世界文化奖的第一个墨西哥人。他在2011年10月到日本参加颁奖典礼时,深深地为东日本大地震感到痛心,并将部分奖金捐予日本儿童基金会,以帮助受灾地区的儿童。
  1999年获得同一奖项的桢文彦建筑师对里卡多,李格瑞塔的离世感到悲痛,他说:“里卡多,李格瑞塔在追求建筑空间构成合理的同时,还努力在其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色彩增强认同感。他为人温和,如同他的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温暖色调”。(周有芒 编译)
  东洋文库重建计划
  东洋文库是东洋学的专业图书馆与研究所。其收藏的文献与资料涉及全亚洲地区的历史与文化,是亚洲最大的东洋学中心,具有约80年的历史。重建计划由主馆、设有博物馆、咖啡厅的附属楼及中庭组成。另外还设有在老设施中没有的展示厅,以公开贵重资料。
  该项目设计方为三菱地所设计,计划2011年竣工。(周有芒 编译)
  长冈市市政厅广场
  这是建在长冈车站前的由市政厅和能容纳500人的音乐厅及为提高雪国冬季室外活动的大屋面广场所组成的复合设施。设计以雪国民居中的“中土间(土地面房间)”的空间构成为主题布置3栋建筑,中心形成的空间覆盖以大屋面。通过将不同目的人们的活动集中于此,使街区充满活力。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5530m2,地下1层、地上4层。设计方为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计划2012年竣工。(周有芒 编译)
  伦敦奥运水上运动中心
  英国的奥林匹克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由建筑师Zaha Hadid设计的2012年伦敦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长160m,横宽90m,可容纳17500人,进行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项目的比赛。
  该水上运动中心的设计渗透了绿色环保的理念,例如将运动中心用过的大量废水再利用为卫生间冲水。(周有芒 编译)
  无棱角的建筑
  在塞浦路斯利马索尔(LimassoI)市中心的附近,Armeffis&Associates事务所运用当代的建筑语言创造了一座优雅的、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无棱角建筑——Paris商务中心,成为利马索尔(Limassol)市的一个新的亮点。其设计理念基于建筑无棱角的创意,即城市的运动和节奏对建筑体量的影响。
  建筑外立面采用数字化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大楼略向南倾斜,在夏季起到了遮阳的作用。节能技术充分应用于这座生态建筑中,如隔热、Low-E玻璃及采用带有生态标签的产品等。大楼有7层为办公空间,总面积1550m2,底层设有2个商店(350m2),此外还设有地下两层停车场。建筑外墙用铝板和玻璃包覆,办公空间的天花板采用了吸音板。(许松华 编译)
  法国芒通市Le Menton酒店
  由Jean-Michel Wilmotte和Progereal集团联合设计的位于法国芒通市加纳文的Le Menton酒店。坐落于该市最著名的旅游景区,是一个极具雄心的项目,其建筑风格简洁又颇具时代感,诠释了建筑与周围自然景观的对话。
  这座5星级的酒店,预计2014年动工,届时将提供96个问客房和8个套间客房,并设有一级的公共设施,包括140座席的会议中心、浴疗区、餐馆等,面向所有人开放。
  项目所在地景观壮丽丰富,南沿伸至地中海,北邻阿尔卑斯山脉,根据地形变化设计的阶梯式露台,更可使来宾和游客尽享美丽壮观的景色。
  一层的会议区和水疗区可以通向一个柠檬园,营造了一个优雅的环境。而公共区域、入口通道、餐馆、会议中心和健身设施等都设在二层。经典客房设在酒店的最高层五层,花园处设有花园客房。由玻璃、混凝土、白色等材料构成的建筑,彰显出简约大气的风格,与芒通市的景观相协调。此外,建筑周围被绿色植物环绕,59颗新种植的柑橘树和其它绿色植被也创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本版编辑 许松华)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