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日本传统木构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陈民生   
建筑创作
2011年3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日本历史发展概述
  
  日本古代远在7世纪初,苏我氏王朝的圣德太子就开创了向中国派遣官方遣唐使团的先例,并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大量遣唐使在中国求取宝贵经验和技艺,将当时先进的文化精神(包括建筑、礼仪、艺术、佛教等)带回日本。尤其是建筑技术,日本历史上早期的古建筑几乎都是同年代中国唐代木构建筑的移植或直接翻版。今天散见于日本各历史时代遗址并保存完好的木构古建筑,非常清晰地印证着这一历史渊源。
  约8世纪(中国唐代),在今大阪、京都、奈良之间的太和平原地区诞生了日本国,定都奈良,称“平城京”,并模仿当时中国唐朝都城长安的规制建城,其规模约为长安的四分之一。由此开始,日本古代经历了下列历史时代:
  
  1 奈良时代
  
  公元710年~794年,元明天皇定都奈良。此时代是吸收、模仿中国隋唐文化最多的时代。
  
  2 平安时代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京都(古称平安),仍按唐制建城。平安时代的日本本土贵族文化逐渐成熟,外来文化开始被本土文化改良。平安后期,日本废除了遣唐使,日本的宫殿,庙宇建筑逐渐脱离中国文化影响,形成具有和风特征的木构建筑风格。
  
  3 镰仓时代
  
  公元1192年,源氏家族在当时尚属边地的镰仓(今东京郊区)开创武士幕府新政权,天皇仍留京都。这是日本古代以新兴武士阶级为中心的新文化繁荣时代。
  
  4 室町时代
  
  公元1338年,足利尊氏击败镰仓政权,将首都回迁京都,并在京都附近的室町建立军事政权。
  
  5 桃山时代
  
  公元1573年,足利幕府统治最后几年的内战(即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丰臣秀吉在大阪登上政治宝座,并基本统一了当时的日本全国(今天日本的中南部地区)。
  
  6 江户时代
  
  公元1603年,德川家族建都江户(今东京),统治日本直到1868年。德川幕府在明治维新中倒台,从此,日本历史开始走进了近代。
  
  日本木构古建筑的现存状况和其他
  
  日本的古建筑(群)大抵分布在日本古代历史遗迹一带。古建筑的形制及风格呈现出明显的由中国唐风向日本民族“和”风演变的痕迹,按历史年代及历史价值不同而分别冠以“国宝”、“国家重要文化财”等不同级别铭牌存世,其中多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如严岛神宫、古姬路城,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并对大众开放。
  日本的木构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究其原因大概有三点:
  其一,如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真博士在《日本建筑史精义》一书中的分析日本国内历史上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革命性变革,也没有经受过外国的侵略。
  其二,二战后期梁思成先生等出于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善良建议,使日本最具历史价值的那些古建筑免遭盟军大规模反击时的毁灭性破坏。
  其三,历史悠久的古老木构建筑,在历代日本国民的观念中是祖先的宝贵馈赠,朝野民间对此均具有高度自觉的保护意识。
  就古建筑保护而言,日本现存木构古建筑大都是以整体的理念加以保护,即以著名建筑单体为核心,包括历史上各个年代所有与之有关的附属建筑以及建筑所在区域的总体环境等等,都属于整体内容而加以保护。这些历代古建筑的形式完整瑰丽,建筑整体环境清幽古朴,已成为公众接受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本攻关于日本历史建筑保护的考察路线,大致是走在日本历史发展的脉搏上……
  
  日本部分木构古建筑(群)考察
  
  1 严岛神社(广岛市宫岛)
  严岛神社是日本神教道圣地,筑于日本广岛湾西南部濑户内海海滨的严岛(又名宫岛)上。主要祭奉日本古代传说中的三位海洋女神。严岛神社立于海中的大鸟居(日式牌楼),是日本国最著名的“日本三景”之一。
  日本历史上最早记载严岛神社的是成书于公元881年的《日本书纪》。1168年大臣平清源重修神社,严岛神社一度成为平氏家族参拜的地点。香火鼎盛,具有当时流行的平安文化特点。之后的源氏家族延续前例给予神社优厚礼遇,严岛神社得以继续保持昌隆。
  严岛神社历史上曾遭火灾,屡有修复。现存的规模及建筑形式,是在1241年的重建中大致奠定,一直保持着镰仓时代的建筑规模与特征。严岛神社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1996年,神社的建筑群与神社后方弥山上的原始林区一并列为世界遗产(其中神社属世界文化遗产,弥山为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严岛神社的评价是:……协调有致的建筑显示了卓越的艺术品质和高超技术。浮现于大海和高山之间的神殿,融合了自然美和人类所创造的美。在色彩和形象的反衬下,完美地表达了日本民族自然之美的理念。
  (1)大鸟居
  大鸟居是严岛神社精神象征之门,独立于距神社建筑群约300m之遥的水域中,潮涨时没在海水中,潮退时可以接近,其中轴线正对神社主殿。据说,大乌居的巨大木构架采用的木材均是树龄四五百年以上的天然樟木,并按日本传统理念,每隔百年用同样材料替换一次。
  我们见到的大鸟居木构,高大苍劲,粗大木柱带着它原始的神韵遍涂红漆扎在坚硬的海滩沙层中,凌空托起灵动的神社牌坊。其由于退潮而浮出水面的一段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水生物。
  大乌居木构常年浸泡于海水中而不腐的原因,其一固然是名贵木材本身的耐腐性,其二可能就是这些水生物的作用。我国福建泉州的宋代遗筑洛阳桥,载入世界建桥史册的“种蛎固基”法就是利用水生牡蛎寄生在石质桥基内部及表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某种物质有效加固了桥基。某些水生物繁殖所分泌的物质是否也会对木构表面起到防腐作用,尚有待研究考证。
  (2)严岛神殿
  据关野真博士《日本建筑史精义》介绍,现神社本殿建筑是1556年日本战国时期毛利元就占据严岛后,沿袭旧时的规模和形制重修。其余与本殿分开而另成一区的客神社建筑依然是镰仓时代(1241年)营造的原物,留存至今。
  神殿建筑群皆为木构。建筑单体以本殿为中心左右错落分布,其间以透空回廊曲折相连。所有建筑均背依青山面对海面架空而立。红色的梁柱构件间以纯白色粉墙勾勒出神社建筑群清朗鲜活的轮廓,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得益彰,体现着古代日本民族对自然的崇拜与审美的情趣。
  神社大部分建筑其梁柱等木构件均以鲜红的涂料饰面。饰面显然是新做的,所用涂料据观察似乎更具有水性特征。
  漆,是历史上日本民族擅长使用的材料之一,由此而发展出来的各类现代涂料技术也具有世界领先地位。我们尚不能确切知道严岛神社的古建筑木构件保护用的是何种外饰材料,但从一些正在修缮而未完工的局部看到,这种特殊成分的优质涂料是以比较直接的方式涂刷到出白的木构件上。
  神社建筑群中也有几座没有涂以红色而形制与神社本殿大致相仿的建筑和与之相接的回廊,其外表看去显得更古朴苍老,传是1241年镰仓时代营造的原物(包括天神殿、戏台等)。这些建筑木构表面无饰,保留着木质经历史沧桑浸润的本色,在红构白墙的神社建筑群中十分醒目,具有非常明显的可识别性,是建筑遗产保护的可识别性原则在严岛神社建筑群里较好的体现。
  (3)大圣院
  大圣院位于严岛神社后面的弥山山麓。公元806年由僧人空海传八日本的佛教宗派之一真言宗在此开山,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宫岛历史最悠久的寺庙,其中敕愿堂安放的不动明王佛像是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
  寺庙依山而建,其形制、构造虽尚具中国唐构特征,但外形已有较明显的改良。如山门(仁王门)的木柱础,摩尼殿的屋盖,佛殿都为干栏式形制(即底部架空,周有围栏,底层遍铺木板。这种构造形式适合于日本民族席地坐卧的生活习性,而在最初从中国引进的唐构佛殿建筑较少有)等等。
  大圣院古建筑其局部木构件(如科棋,檩条等)及木柱础下的隔潮垫石等有被替换或近期修缮的痕迹,形式材质一致而新旧识别明显。由此推想,日本对木构古建筑的保护方式之一可能就是利用木构的结构特点,通过局部构件不断的新旧替换,从而达到对建筑整体的保护,使这些历经千年的古建筑完整保存至今。
  最醒目有趣的是大圣院所有古建筑的科棋,其每个抖与栱的端部均被涂以半透明白色涂料,形成一种很独特的色彩风格。不知是因为真言宗建筑的形象特征,还是为了木构件端部的防腐(因科棋构件的端部木材均以断面横纹出露,相对于竖纹其密实度较差而易吸收潮气)?抑或是两者的结合?
  (4)千叠阁
  千叠阁建在严岛神社侧面的山坡上,全木结构。1587年,丰臣秀吉为祭典征战九州岛时阵亡的将士而建。因建筑平面可同时容纳857张榻榻米,故称千叠阁。后因丰臣秀吉猝死而工程中止,以未完成状态保存至今,其形式保持着日本桃山时期的建筑风格。千叠阁与相邻的五重塔同为日本国家重要文化财。
  千叠阁形体规整,风格粗犷。屋盖为歇山样式,干栏式形制,底部完全架空分层叠进,外圈的架空净高度达1.8m以上,可以过人。
  今天的千叠阁苍老而古朴,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原始风貌,除围栏部分木质立柱与石头柱础结合处有明显的后世修缮痕迹、部分有损坏的木构件按一般方式修补之外,对千叠阁古建筑的保护未见特殊措施。初步分析如下:
  ①建筑周围修有完整环通、标高低于底层地面的排水沟系统,保证建筑基地范围干燥。
  ②架空底部在建筑大厅投影线范围设置严密完整的细格金属网,以防止动物对建筑底部木构的破坏并保证良好的通风。
  ③据资料介绍,千叠阁历史上从未断过人气,现在更作为古迹对公众开放(仅象征性收费)。对古建筑合理的再利用,使之保持活力,可能是千叠阁历经岁月沧桑依然保存完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姬路城(兵库县姬路市)
  古姬路城位于兵库县姬路市的姬山上。因城楼天守阁白墙灰瓦,形似白鹭,故又称白鹭城。
  姬路城的历史最早始于1333年(镰仓后期),1580年作为战略据点而筑起天守阁。现存的姬路城形态及城中5层7楼式高大瑰丽的天守阁是桃山后期德川家康的女婿池田辉政从1601年开始修建(天守阁)而成形于1618年。姬路城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建筑,因具有城堡防御特色及恢弘别致的建筑布局,作为木构古建筑典范于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城郭(包括城堡和住宅)建筑是日本桃山时期迅速发展起来而最具鲜明日本特色的建筑(群)。特别是作为城郭核心(也是军事上最后一道防线)的天守阁,其建筑外观壮丽,屋顶造型独特,形成这一时期日本古建筑的特有风格。
  日本古代城郭核心区最高的楼阁都叫天守阁。现存世的天守阁唯独姬路城天守阁历史规模最完整,且依然保持着营建当时的木构原状。
  (1)天守阁
  天守阁正逢大修。从公开的告示了解到:这是继1964年大修以来46年后对天守阁的再次大修。工期计划五年,从2009年开始筹划,2010年动工一直延续到2014年竣工。大修期间,外来者一律不准登阁观赏。
  在日本,如天守阁这样的国宝级建筑遗产,是否法定每隔50年左右就要大规模修缮一次?日本人对这样规模大修的具体操作方式,以及大修要求达到的最终目标等等,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据工地一位保安人员的简单介绍和现场见到的施工排场、为此配置的施工设备和明确公示的施工计划等,已大致可以推想这种对文物建筑保护性大修的深度,以及日本在保护古建筑遗产方面的认真态度和付出的努力。
  (2)西之丸
  西之丸是古姬路城内城的一部分,与天守阁遥遥相对,是一座平面呈曲折带状的城堡式木构建筑(底层石垒,上层木构)。桃山后期的本多忠政将军被封为姬路城主后,改建西之丸为儿子迎娶德川秀中的长女千姬,居住在此。
  西之丸内部的木构现状保存相当完整,其保护的特点基本有三:
  其一,各历史时期遗留的木构大都均以木质的历史原貌保留,除部分木地板表面非常光洁,可能打蜡保护之外,未见木材表面有后加保护措施。
  其二,通过现存木材质地、色泽或被岁月浸润程度的明显不同,可以较明确地判别历次加建或改建的痕迹,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具可识别性。
  其三,为适应现代再利用需要而增设的包括消防,烟感、安保等现代设施,均以明线方式布置,不刻意暗藏。但设备或管线的色彩、走向、外观及布设的位置等则选择尽可能与建筑室内环境协调而又有明显的可逆性和可识别性。
  
  3 唐招提寺(奈良)
  唐招提寺位于今奈良市郊区五条町。1200年前,这里是日本首都的中心地区。公元759年,受圣武天皇之邀,历经磨难的中国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来到了天平时代的日本首都平城京,即今奈良。圣武天皇为表感激之情,赐地鉴真并严格按照唐朝的寺院布局和建筑工艺创建唐招提寺。招提,原意是在佛身边修行之所,寺名寓意此寺为唐朝来的高僧在此修行而建。763年5月,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的总本山,日本“国宝级”文物,并于1998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今天的唐招提寺虽历尽1200余年岁月沧桑变迁,但寺庙建筑群基本保持着历史的整体面貌。各历史年代建造或加建的建筑单体连同当年的总体环境都分别按日本对古建筑(文物)特有的保护理念相当完整地保留着各自的历史风貌。
  唐招提寺的金堂,建筑尤为精美,是鉴真当年建造的遗物,也是今天完整保存下来的当年奈良遗构中最大最美的建筑物,日本古建筑的无价之宝。其形制、风格几乎完全是唐代寺庙的仿造,真实保持着中国唐代当时木构建筑的风格。
  据资料介绍,金堂曾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落架大修(日本称为解体修复,明治以前从未大规模的落架整修),百年后的2000年~2009年历经整整十年,对金堂建筑再次落架大修。
  日本对于文物级古建筑保护理念之一,即在保持古建筑外观不变的前提下,修复维护时允许对之内部结构等进行必要的加固或改建。唐招提寺金堂在明治时期的落架大修中就曾对其屋架的人字叉手式结构(梁思成先生认为是最具唐构特征的屋顶结构形式)进行过明显的加固改变。
  有资料介绍,唐招提寺金堂2000年再次落架大修时,对屋顶木结构系统在不改变原有架构的前提下,新嵌入一套独立的受力系统引导水平推力,减小原结构水平负荷,从而保证古建筑益寿延年。
  当时负责唐招提寺现场施工管理的奈良县教育委员会文化遗产保护所的植田哲司先生曾说:“对古代留下来的建材一定要倍加珍惜,如果修理时舍弃了他们,就会散失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因为一根木头,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舍弃它们的话,就不需要我们这样修复了。我们要尽量将这些木料及其韵味一起传给后人……”可见,日本对古建筑修复保护的理念,依然是努力忠实于保护历史原真性的基本原则。只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在此原则下有所创造,灵活运用而不拘泥于陈规。
  今天的唐招提寺,十分瑰丽壮美,展现着1200余年前中国唐代木构建筑辉煌的气势神韵。
  金堂木构件的保护大致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所有屋面以下柱顶以上的木构架部分(包括枓栱棋、平闇、檩条等露明木构件)都一丝不苟张挂着完整细密的防鸟保护网,网丝材质精良密度适当,布设规范齐整,既达到保护要求又不妨碍对精美木结构的欣赏观瞻。
  其二,凡日常使用中与人较多接触的部位(比如门槛),都专门设置保护措施。
  其三,金堂建筑不对普通公众开放,只能在大殿门外观赏室内。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在金堂周围不间断巡视,以及时阻止观赏公众可能出现的某些有损金堂建筑的不良行为。这在唐招提寺其他殿宇场所是没有的。
  唐招提寺院内其他不同年代建造或重建的殿宇均是按其当时的原状修复而加以保护,保持着各自建造年代的原始建筑风格。
  唐招提寺南大门1963年(开山祖师鉴真和尚1200周年忌日)在残存的柱础基石位置按原貌修复。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1200百余年前鉴真和尚临终前曾经的期望和感叹,今天依然寓意深远,回味无穷!
  
  4 东大寺(奈良市)
  东大寺728年由信奉圣武天皇完全按中国唐制建成。鉴真东渡日本伊始,曾在东大寺设坛讲经。因佛寺建在当时首都奈良平城京以东,故称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其中大佛殿铜铸大佛(俗称奈良大佛)雄伟高大历史悠久,为世界现存最大的古佛像。1998年东大寺及所属古建筑群作为日本古奈良历史遗迹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大寺原始建筑1180年毁于兵乱,现在见到的东大寺南大门及大佛殿等主要古建筑均为镰仓时代或更晚一些的江户时代重建,基本保留着镰仓时代的建筑特征,但已不是初建时的辉煌规模。
  镰仓时代,日本开始进入封建制。新政的武士阶级在建筑风格上舍弃平安后期华美装饰的传统审美观而追求新的形式。此时,日本建筑再次受到中国南宋建筑崭新形式的影响,当时从中国引进的建筑新形式称为“天竺样”(可能是因为南宋在当时称为天竺的杭州建都之故)。“天竺祥”木构主要特点为:其一,枓栱形式由块方科与弓形升组台改变成只是在木柱上插入棋木,其上承枓,层层出挑,即所谓“插栱法”。复杂的三维叠交形式变成了较为简洁的二维形式。其二,唐构常用的平闇天花形式改变成了所谓“彻上露明造”,即屋顶之下构架部分全部暴露,通过精巧的做工而达到视觉美观。“天竺样”真正的特色,就是用较少的材料去营造较大型的建筑。
  东大寺南大门、大佛殿等古建筑的形式就是当时这种“天竺样”的忠实留存。
  (1)南大门
  东大寺南大门,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俊乘房重源在1206年间重建至今,全高21m,是日本现存最大的木构山门,镰仓时代的重要遗构。其木构形式显示了当时从中国南宋引进的“天竺样”特征。
  据门前公示介绍,南大门2010年经过“严修”(日语可能是重要保护性修缮之意)。保护性修缮对古建筑历史原貌的干涉度极小,除对一些明显破损之处作小规模修缮之外,甚至对梁柱表面原有的历史彩色因岁月侵蚀残留的斑驳痕迹也基本不做特别处理,更不恢复那些历史色彩的装饰样式,让所有这一切都以自然真实的状态留存而显出其沧桑古朴的历史韵味,这是古建筑保护原真性原则的忠实体现。
  (2)大佛殿
  东大寺大佛殿自奈良时代初建,历史上屡建屡毁。现存大佛殿是江户时代(约1705年间)按镰仓时样式重建。745年曾倾当时日本全国国力,历经四年铸成的殿内大铜佛历经沧桑,今天依然位居世界之最。现存大佛的腹部及莲花座的一部分据说是仅存的最初(奈良时代)原物。
  大佛殿面宽57.01m,深50.48m,高48.74m,是世界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构建筑。其形体巍峨瑰丽,样式独特,正立面下檐中央的“唐破风”屋顶装饰形式,凸显出日本近世古建筑鲜明的民族风格。
  南大门与大佛殿现各以其最后建成时期的历史原貌完整地保存着,古建筑不同历史时期的可识别性十分明显。
  (3)古钟楼
  钟楼位于大佛殿右侧,是镰仓时代1206年间僧人俊乘房重源在重建南大门和大佛殿时遗物。其中悬挂的铜质梵钟铸造于752年奈良时代留存至今。两者均为日本国宝级文物。
  钟楼单檐歇山顶,木构形式别致,在地面平台上设置了一圈粗大的井字地梁。钟楼大梁承受的沉重大钟荷载通过问柱和四角柱承托而传力至地梁,可以有效防止间柱或角柱对地面可能的不均匀施力而引起沉降。木构地梁角柱之外一段均做成曲线饰边,其样式与中国北宋木构典籍《营造法式》描绘的“地袱”相似,显见其与中国北宋木构建筑之间的传承关系。
  钟楼木构形式豪放,结构独特,现以它原始的建筑风貌完整地保留着。
  (4)二月堂
  二月堂在大佛殿东侧山坡上,是东大寺古建筑群的一部分。从木构形式看,当为镰仓时代建筑(天竺样)。二月堂因建筑位置居高临下,登楼可以眺望奈良全景,现除佛堂之外的外廊建筑均被用作公众观赏休闲之所。
  二月堂古建筑整体保护良好,仅看到某些木构件有被白蚁蛀蚀的痕迹。也许蛀蚀程度不甚严重,木构件未加任何修饰依然使用。对于木构建筑白蚁的侵蚀破坏,看来也是日本木构古建筑保护面临的一个问题,尚无法了解到日本对此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5 法隆寺(奈良市)
  法隆寺的建造年代可上溯到比奈良建都更早的飞鸟时代,那时佛教刚从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崇佛的苏我氏明德天皇诏命建佛寺以祈佑太平。推古天皇十五年(公元607年),圣德太子建造法隆寺,完成了明德天皇的遗愿。
  法隆寺建造的年代正值中国南北朝末期,法隆寺中现存的金堂、五重塔等古建筑的建筑形式忠实地印证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佛寺风格,而这个时期的木构古建筑在中国及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经完全失传。
  法隆寺历史上是否被毁重建,日本建筑历史界曾有争议。二战后法隆寺落架大修时发掘出一些历史资料,使这些争议趋向于比较一致的看法,即现存的法隆寺金堂和五重塔最后的建造年代至少是在奈良时代或者更早些,距今已将近1200年!
  法隆寺总平面最具特色的布局即是金堂和五重塔分别位于寺院南北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一般古代寺院金堂和塔均位于中轴线上呈前后关系)。据关野真博士《日本建筑史精义》介绍,这种布局在当时的中国和朝鲜都为鲜见,是圣德太子在建造法隆寺时的创造,反映了这个时期模仿中国建筑技术的同时比较自由主观的总体布局观念。法隆寺199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建造年代最早的木构古建筑,日本国宝级文化财。
  法隆寺古建筑群现占地18.7万m2,包括金堂、五重塔等各历史时代的古建筑均以其各自建造或增建年代的历史风貌特征保存至今。后世的修缮痕迹都保持着明显的可识别性。
  
  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些共性问题
  
  1 整体环境的保护理念
  日本的木构古建筑基本是以整体大环境理念加以保护的。被国家认定的国宝或重要文物建筑是保护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一个相当范围均属于保护区域。这个相当的范围一般完全对公众免费开放,甚至可以是一个公园(仅对观赏核心古建筑收费),形成一个与核心古建筑风貌一致的良好完整环境,从而更加凸显出核心古建筑珍贵的历史人文价值。
  (1)严岛神社
  严岛神社从一个象征性的牌楼开始,沿内海岸一直到神殿主建筑约300m~400m之远,一路都是树荫和排列路边经修复而保持原状的古老石灯笼引导着进入景区,意境幽美,古意森然。
  (2)古姬路城
  古姬路城从护城河樱门桥一直到内城门之间是一个绿化葱茏的公园,进入内城门天守阁(核心保护区)才开始收费。护城河外很大的一片区域,包括沿护城河的城市主干道两侧的建筑都控制高度。从而对姬路古城形成一个完整的风貌保护区。
  (3)东大寺
  东大寺包括寺院历史遗址在内的所有受保护的古建筑群都仿佛完全置身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大公园中,共同构成相当规模的完整保护区域(其中仅大佛殿一处收费)。
  (4)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附近范围未见到任何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物,保持着古朴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古寺的存在和保护。在寺院外一定范围有低矮的围栏竖着标示“旧境”的铭牌,明确界定历史遗址与风貌区的关系,给今天前来观赏的人们留下对历史的想象。
  (5)法隆寺
  法隆寺以金堂和五重塔等珍贵古建筑为核心,通过东南西三座大门框定其整个古建筑保护区域,三座大门又贯通寺院周边区域,形成较大范围的风貌保护区。
  (6)圆觉寺
  圆觉寺外有铁路通过,但铁路线与寺院山门约200m范围保持着葱郁的林木,古寺处在与现代文明有趣的共存境界里。
  
  2 建筑木构件的保存状态
  所有见到的木构古建筑其木质构件(包括梁柱、枓栱等)基本都是以原木裸露状态保存,外表面大都没有任何漆饰。
  古建筑木构件表面局部的开裂(只要不影响受力)或者不做漆饰等等,对于木构件本身的保护而言是有益的。因为木材表面的裂缝其实是打开了木材内部的毛细孔道,而表面不做漆饰则使得木材内部处于良好的透气状态,潮气或有害菌类不易在木材内部麋集,从而可延长木材的使用寿命。然而,这些古建筑木构件历史上原来的面貌又是怎样的呢?日本原始时代的建筑固然都曾以所谓“素木造”著称,几乎没有在木构件外再做彩饰的习惯,但中国建筑技术的引进,显然也包括了中国古建筑外饰的丰富色彩。关野真博士《日本建筑史精义》说“中国建筑输入之后,内外遍施彩色,较之原来自然朴素的外观,更显然壮丽了很多……”由此可知,日本现存的这些木构古建筑历史上也可能曾经有丰富的彩饰,那么,这些彩饰在今天的保护修缮中为什么没有复原?日本古建筑保护对于历史原真性问题如何体现?这些现存呈原木状态的木构件表面有没有施以特殊的保护性技术处理?等等,都是很值得进一步了解和研讨的问题。
  在木构古建筑梁柱构架与上层楼板的间歇,均仔细设置细密的金属保护网以防止虫鸟对木构的破坏,这是对木构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
  
  3 古建筑保护的防火和排水
  (1)防火
  日本木构古建筑的防火,所见之处基本与国内同类保护性古建筑相似而未见有更先进的现代特殊防火措施。单体建筑大多以分布周围显眼处的手提灭火器及涂以鲜艳红色的专用水桶消防。在古建筑周边广场的合适位置设置有室外消火栓,消火栓的保护范围基本按现代消防规范要求。消防设备的布置及外表装饰等显然也考虑了与古建筑环境的协调。
  对于姬路城天守阁这样较高大的多层木构古建筑,则设有现代高炮水枪防火设备,以保护古建筑安全。
  (2)防水排水
  潮湿侵蚀是对木构古建筑的危害之一,日本古建筑保护在防水防潮方面除屋面经修缮都保持有良好通畅的排水系统外,地面的排水处理相当周到。每座古建筑单体绕周边一圈都筑有宽敞的排水明沟与室外排水系统连接,保证古建筑周围不积水,使基础保持良好的干燥状态,从而保护上部建筑木构本体避免潮湿侵蚀。排水沟做工精致既保证通畅并与建筑外观风格保持一致、融为一体。
  建筑单体周边屋面出檐投影范围的地面大都做成碎石或卵石铺装,以防止屋檐落水对地面固定位置的长期冲击而破坏基础周围地面,也避免落水在地面溅起水花,有碍观瞻。
  
  4 无障碍设施及人性化理念的体现
  古建筑建造之初显然对所谓人性化问题考虑欠周,现代建筑设计的无障碍理念如何在古建筑保护再利用中得以体现,常常是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日本的古建筑保护再利用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5 建筑遗产知识的普及化教育
  日本在保护建筑历史遗产的同时,注重不失时机地普及相关的建筑文化和古建筑知识。这种宣教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故事情节,而是对建筑遗产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关历史沿革,文化背景等简洁概要的介绍,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有些展示历史建筑构件,强调修缮的原真性,使公众于游览和瞻仰古建筑时,培养起对建筑遗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唤起自觉保护意识。这是古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位于东京郊区镰仓的高德院大佛(像),建于镰仓时代约13世纪,日本国宝级文物。镰仓大佛(像)是当时日本大量采用中国宋代艺术风格铸造佛像的典型代表。佛像可以进入内腔参观,对公众开放。
  姬路城西之九历史沿革概述的铭牌,镶嵌在当年千姬姑娘居所的门楣上。铭牌木质做工精巧,与木构古建筑环境相当协调。和居所榻榻米上安置的一组蜡像一起仿佛就在娓娓讲述着当年姬路城主为迎娶德川家长女千姬而重修西之丸的那段动人历史故事……
  日本对古建筑历史风貌整体环境严格保护、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在显眼的位置以警示条文明示严禁事项,规范公众行为。这种警示条文具体、明确,对于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意识,保持历史建筑环境的安静整洁显然十分必要。而这些告示牌本身的材质、形式均与历史建筑相配。
  (致谢:感谢唐玉恩总师,张皆正总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注释
  1 以上历史年代,主要参考自:亚洲史(美)罗兹墨菲著,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10月第一版
  2 日本建筑史精义,(日)关野真博士著,路秉杰译,1980,???
  3 同注2
  4 参考:共结来缘,唐招提寺出版
  5 同注4
  6 摘自:十年修殿——千年唐招提寺,貔貅,福建汉服网|汉服天下[名腾古迹],2009年11月8日
  7 同注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