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BIAD设计”联想

金 磊
  
建筑创作
2007年4期


  “BIAD设计”是2007年3月21日BIAD2007工作会上,朱小地院长首次使用的新战略品牌名词,本刊作为服务中国建筑师的行业学刊似乎不该仅聚焦在某个设计机构品牌宣传上,然而BIAD所倡导的社会责任、宏大的发展目标及国内外推进方法,令人感到建筑能触摸到幸福,自然地我和张宇社长产生了智慧般的共鸣,要用“BIAD设计”作为本文的主题词。如果说全国“两会”徐徐落下的帷幕代表着共和国民主、求实、和谐、奋进的主旋.那么,“BIAD设计”2007年的春天之约,正写下追求卓越的设计机构的思想进步的轨迹。
  3月1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亲临本刊调研,这位学者型领导充分肯定了BIAD及其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6年成功策划了国家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并希望2007年由BIAD传媒新策划的“风雅运河全国摄影大展”等文化遗产系列活动做的更深入和扎实,更具活力。我认为,没有文化的产业无异于空中楼阁,但我们所追求的文化生产恰恰具备了一种担当意识。城市与建筑的文化主权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及文化自信力,它是当今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厚支撑与载体,所以现在的建筑文化视点要多些忧患意识,少些“盛世心态”。我联想到2007年元月张钦楠赠我的他和钟华楠先生的新著《全球化·可持续发展·跨文化建筑》,拜读后产生的鲜明印象有两点:其一,在钟、张二位建筑大家笔下,中国建筑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心;其二,书中列举了11位著名中国建筑师探索“跨文化”的途径实例,“戴念慈被誉为属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坚持以本土文化为主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台湾被称为“元老建筑师”的王大闳,最享盛誉的作品是台北“国父纪念馆”,他的创作观是“现代中国建筑形式”。我认为,张、钟二位前辈的新著带给建筑界的教益不仅仅是评说,更让中国建筑师的国际视角有了份自主和自信。如果说,该书让我还看到了什么,那便是用世界般的胸怀、用大历史的眼光所做出的现代视野的建筑总图,它告诫的道理不仅有建筑创新、人类文明的记忆,更要有为建筑师及其管理者的品牌再造行动。这是一本拒绝浅显、追求深度的书。
  3月27日,2008年奥运会正好跨入倒计时500天的门槛,本刊作为“2008奥运工程项目”图片拍摄单位以服务、图片质量获得好评。4月23日将赢来世界读书日,我相信将会令人想到星空的光芒。我想,对每一个建筑学人,无论有无系统的读书计划,但读好书如饮好茶,不仅要细品其中的音韵,还要让思想有一点余香,这才能让智慧窥到生命的风景。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