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及其应用探析

陈文华
  
卷宗
2011年11期


  摘 要: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普遍手段,反映出社会和民族特点。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将会给交际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委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认识,委婉语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委婉语;文化差异
  
  一、引言
  委婉语(euphemism)作为一种辞格起源于古希腊。从辞源上讲,euphemism分为两个因素, “eu-”表示“好”或者是“典雅”,“-phemism”表示“言语”,合起来是“好的辞句”的意思。陈道望先生早在1933年就指出:委婉即“说话时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而王希杰则在陈氏基础上进一步加以补充完善,使定义更为严谨科学:“不能或不愿直接了当地说,而闪烁其辞,拐弯抹角,迂回曲折,用与本意相关或相类的话来代替。”由此可见,委婉是用含蓄曲折的词语来代替那些不能直说的话,而其中起替代作用的具有含蓄曲折特点的词语,就被称作“委婉语”。委婉语一般可分成两大类:传统委婉语和文体委婉语。所谓传统委婉语是与禁忌语密切相关的,如生、老、病、死、性等禁忌事物,如果直接表达,那就是禁忌语,反之就是委婉语。所谓文体委婉语,实际上是恭维性的话语、溢美之词,与禁忌语并无关系。在交际过程中,为了表示礼貌,为了避免尴尬,或是为了赢取合作,有时会采用夸张修饰的手法,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物以美言相称。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委婉语作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普遍手段,反映着社会、民族的特点。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委婉语将会给交际带来极大的障碍。随着委婉语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和认识,委婉语已成为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二、英汉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The substitution of an agreeable or inoffensive word or expression for one that is harsh, indelicate, or otherwise unpleasant or taboo:allusionto an offensive thing by an inoffensive expression, a polite, tactful or less explicit term used to avoid the direct naming of an unpleasant, painful or frightening reality.”这是韦氏词典给Euphemism下的定义,这定义说明委婉语具有避讳功能、礼貌功能和掩饰功能等三大交际功能。
  避讳功能
   委婉语的产生源于语言禁忌,因此避讳禁忌就成了委婉语最初的交际功能。古往今来,中西文化都把死亡看作不吉利的事情,忌讳“死”字,常用委婉语来代替“死”。汉语中有150多种关于“死”的委婉表达,如归西、撒手、与世长辞等。英语中也有很多“死”的委婉语,如“be no longer with us”, “go to heaven”, “go the way of all flesh”等。再如疾病,人们很忌讳生病,因此在谈到这个字眼时,总是避开这个字眼。中国人把“霍乱”叫做“子午沙”,称“疯子”为“精神病患者”等。英语中把cancer(癌症)称作long illness,把leprosy(麻风)称作hensen’s disease(汉斯病,汉斯是一名内科医生),把constipation(便秘)叫做irregularity(无规律性)等等。
  1. 礼貌功能
  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这个原则包括一下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a.使他人亏损最小;b.使他人受惠最大。2)宽宏准则:a.使自身受惠最小; b.使自身受损最小。3)赞扬准则:a.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b.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4)谦虚准则:a.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b.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5)赞同准则: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b.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6)同情准则:a.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厌恶;b.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常使用美好动听的、温和婉转的话语来掩饰一些粗俗不堪、令人不快的话语,以避免伤害受话方的感情。委婉语是一种间接语言,它能够使语言表达更加优雅,听上去更加礼貌。汉语中我们把“拉大便”称作“解手”、“去卫生间”、“去方便方便”等。英语中则用“feel the call of nature”、“spend a penny”、“do one’s urgent business”等来表示。委婉语有时也可用来表示自谦,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降低自己的身份,表示谦逊敬人。比如汉语中有时称自己为“鄙人”、“在下”等,称妻子为“贱内”、“拙荆”等。英语中称自己为“your humble servant”。
  2. 掩饰功能
  正确使用委婉语在很多场合下都可以避免使人感到难堪、尴尬,或减轻对人的感情伤害,这就体现了委婉语的掩饰功能。汉语把“四肢残疾”称作“腿脚不利索”、“手脚不灵”等,把“聋子”称作“耳背”、“耳朵不灵”等,把“瞎子”称作“眼睛不好使”。英语用“physically handicapped”、“the disabled”表示“the crippled”,用“visually retarded”表示“the blind”,用“mentally handicapped”表示“retarded”等。再比如,在职场上我们常用“让贤”表示“下台”,用“左迁”表示“降职”等等。由此可见,在类似场合使用委婉语,不仅能维护交谈者的自尊心,增强双方的自信心,同时还能达到协调人际关系,平衡心态,缓解矛盾的积极效果。
  三、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内涵
  1.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标准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价值体系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行为规范。”(Rokeach 1986,161)中西方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往往赋予其语言以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等,有“老当益壮”、“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许多对“老”表示敬重、赞誉的词语。在中国的公共汽车上,常常可以看到“老、弱、病、残、孕专座”的字样,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而西方文化体现的则是“轻老”的价值观。“老”是大家忌讳的词语,意味着思想僵化、迟钝、固执、怪癖等。因此,西方人忌讳old(老)一词,于是就有大量的委婉语来婉转地表达old这层含义。如advanced in age(高寿)、aged(上了岁数的)、feeling one’s age(感觉到上了年纪)、“seasoned man”(历练的人)、“senior citizens”(年长的公民)等等。
  2.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信仰
  说起宗教文化,法国宗教社会学派代表人物杜尔凯姆认为,全部宗教现象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范畴,即信念和礼仪。两种不同的文化往往体现出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观念,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势必影响到语言的应用。东方文化中的人们信奉的是道教和佛教。道教这一宗教思想反映的是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道家看来,死是自然之变化,人的死与生没有极端差别,人死只不过是灵魂还归道山而已。反映在死亡上的委婉语有“归道山、仙逝、仙游、蝉蜕、升仙“等。佛教讲究生死轮回,认为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的死亡观认为,人死则功德圆满,诸恶寂灭,归于超脱生死的境界。他们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有“圆寂、归真、舍生、迁化、归净土”等。而西方人一般信奉基督教,相信人死后灵魂可以升入天堂,得到拯救。反映在死亡上的委婉语有“go to meet/join one’s Maker, go to a better world, cross the River Styx, be with God, be in/go to heaven”等等。
  
  3.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伦理观念
  中国社会是一个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是一个有着两千年悠久历史的封建帝制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重视“长幼尊卑贵贱”,奉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如称呼帝王有“皇上、万岁、圣上”等,平辈间敬称有“令堂、令母、尊夫人”等,自谦之词有“愚兄、在下、鄙人”等。而西方人很早就摆脱了氏族社会的血缘纽带,社会组织结构不像中国那样等级森严,称谓从总体上说趋于平等。一般情况下,用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加姓氏即可。
  4.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了中西方不同的伦理观念
  伦理文化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伦理意识现象和受伦理意识支配的伦理活动现象的总和。在对待爱情、婚姻已经性的问题上,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人生应当致力于美德的修养,而不应追逐感性快乐。在谈到性自由、性行为不检点时,汉语委婉语的词义多为贬义,如“红杏出墙”、“不正当关系”、“水性杨花”等。然而在西方伦理价值中,人文主义者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提倡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美和感官的快乐等,反对禁欲主义(杨周翰等,1982),因此英语中有关这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化。如用“social disease”(社会病)代替“venereal disease”(性病),用“love child”(爱情之子)代替“illegitimate child”(私生子),用“spouse equivalent”(等值配偶)代替“homosexual partner”(同性恋伙伴),近几年又婉称为“comrade”(同志)等等。这些都似乎蕴含了西方社会对这类现象的理解和宽容,而这在中国文化里至今都被视为违反伦理道德。
  四、委婉语的渗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提高其听、说、读、写、译和社会文化能力,使其能够与另一种文化进行和谐交往,最终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委婉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通过对文化差异的研究来揭示不同民族在文化传统、社会风俗、心理状态、思维特征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语言和语言使用上的反映,有助于在更深层次上揭示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
  其次,课堂沟通是教师阐明观点、实践教学目标、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桥梁, 它离不开语言交际活动。在英语课堂沟通中, 教师能否掌握沟通的语言运用策略, 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英语教学课堂沟通中, 由于是在特定的环境、时间、气氛中, 有特定的受体( 学生) , 他们在心理上比较敏感, 认知上还不成熟, 因此教师的有些话语在从语言角度来看虽然正确, 但学生有时却难以接受,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这样使课堂教学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此时如采用委婉语这一语言的特殊代码, 礼貌、含蓄地对不得体的、粗鲁的语言内容进行编码, 采用刺激性小的表达形式传递言语信息, 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愿望, 提出要求和建议, 则有可能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 达到教师与学生各自预期的目的。
  五、结语
  语言交际是人类用来维系社会关系和润滑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而不同语言间的交流,从形式上看,是异语交往和交换;从内容上看,实际上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其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而在传递信息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采用委婉的说法以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际会产生一定的交际障碍。委婉语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们的交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委婉语又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由于人们信仰、风俗、生活方式等的差异,不同民族间在共性基础上又有独特性,这就使得对我们有必要对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这将有助于人们对委婉语的掌握和运用,从而促进成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Judith S. Neaman & Carole G.Silver. Kind words: A Thesaurus of Euphmisms [M]. Word Publishing. CorP. 1983
  [2]Enright D. J (Ed) Fair of speech – The uses of Euphmism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3]Allan, K & Burridge, K Euphemism & Dysphemis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
  [5]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6]李思国,姜焱.英汉“死亡”待用语跨文化对比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11)
  作者简介:
  陈文华,女,1976年生,福建漳浦人,现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外语系讲师,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跨文化言语交际。本文为福建省教育厅B类课题《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委婉语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课题编号:JBS10372)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