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海峡彼岸游子的乡愁

——评余光中《乡愁》

张雪松
  
海风
2020年4期

乡愁乡情与友情、亲情、爱情同为人类普泛而又真挚的情感,可谓是天性。古往今来,那些表达乡愁乡情的文学艺术作品真不知有多少。而在这其中,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一首致使包括作者在内的众多漂泊天涯的游子深切思念故乡的《乡愁》而标新立异。按照作者不同的年龄段,以一个个新颖的意象作比,将作者对于家国故乡的思念逐渐深化,达到了以其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及一定的情感指向,而成为里程碑式作品的创作初衷。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何为“乡愁”据《现代汉语词典》: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

人是感情动物,乡情亲情友情,是人之常情。

但在人类所有情感中,也许惟有“乡愁”最为深沉挚烈。

故乡,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是我们的“生命之根”。无论何时何地,对于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无比深情。

北京的四合院,江南古镇的小桥流水白墙黛瓦石板街乌篷船,以及石头剪子布和浓浓的年味,那是关于“乡愁”的经典记忆。

“乡愁”,总是随着距离故乡的越远而越扩大,以至身处异域他乡,故乡也就是祖国,祖国也就是故乡。

以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精练的文字整齐的句式和谐的节奏,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含蓄朦胧的词语作为审美意象,将无形抽象的“乡愁”升华为可触可感的具体形象,并以一个个叠字:“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作为修饰词,于寥寥数语中婉曲表达了海峡彼岸游子对于故乡对于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每节各以一句肯定句,表示“乡愁”在此时诗人心中的感觉是不容置疑的。

在作者笔下,对于“乡愁”的感觉,并不是永远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沧桑的递增、苦痛的积淀,而不断递增厚重。

为增强这种“厚重”,作者特地在每节第一句,各以一个时间代词说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或许是由于“少年不识愁滋味”,因而,诗人儿时的乡愁总是那样“清浅”——“小时候”,令人感觉此时正是诗人无忧无虑的童年风华正茂的少年,诗人的人生正仿佛一张白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此处作者省略了两个“但”字,作者感情的拐点,说明人生沧桑的积淀使作者对于“乡愁”有着一种理性的认识——“谁能想到’乡愁’也是那样浸泡着酸楚的泪水呢!”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于1949年离开大陆去台湾。由于种种原因,此后的漫长岁月里,诗人忍受着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巨大痛苦。1972年,于台北厦门街旧居内,苦痛的积淀终使作者拿起笔来,将无限思乡之情倾诉于笔下。

一瞬间的灵感却得到思想的永恒。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诗人初到台湾,尚处“弱冠”,正值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因而,对于人生对于世事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诚然也应包括“乡愁”。

一天,两天,十天,半月,作者对于“乡愁”难免有着幻想:“我在不长的时间内总能回到故乡吧!”但又何止一天,两天,十天,半月。身处当时海峡两岸军事严重对峙的情况下,诗人对于“乡愁”的幻想只能归于破灭,也成为诗人一生的情结。

因而,作者只能常常在梦中与亲人与恩师与昔日的玩伴同学握手拥抱,把酒言欢,但醒来时,却是泪湿枕巾。

此时的“乡愁”,在诗人看来就是那一封封纸短情长的家信。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人生最美好的莫过于青春年华,这美好诚然应包括真挚热烈的爱情。

但作者却由于某种因素,而无缘品味爱情的甘美。可以想见,作者在深深思念其新婚妻子的同时,其妻子也在翘首期盼着他们能有团圆的一天。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诗人由少年而青年而中年,事业的拼搏家庭的牵累,已使其眼角出现了淡淡的鱼尾纹,鬓角也有了些许白发,但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始终没变,相反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炽烈。

诗人在揣想,历经沧桑的母亲此时也已不在人世了吧,大陆的来信证实了作者的猜测。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者常常一人,或是由儿女们陪着,站在波涛汹涌的海边,遥望着大陆,遥望着故乡。

作者挺拔的身躯已略显佝偻,强烈的思乡之情已使他面容清癯身形瘦削,那浑浊的双眼中满含着热泪。

作者曾无数次或想起或默念《乡愁》,但已往总是他在夜阑人静时,或是他夜半醒来时。

而这次却是他面对着苍茫的大海,作者无比激动地朗诵着这首《乡愁》,始而声调低沉,继而声调高昂,以至语不成句泣不成声。

澎湃的浪涛声应和着作者的朗诵声,也仿佛是为作者的朗诵作着音乐背景!

作者的乡愁感动天地。

 是啊,作者总是无数次向大海向天地发问:“在我这有生之年,是否还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即使看上一眼,也是对我无限思乡之情的慰藉。”

余光中的“乡愁”,并非作者一个人的“乡愁”,而是无数漂泊异域他乡的炎黄子孙的共同“乡愁”。

将个人的苦痛上升到国家民族的层面,是这首诗的思想特色,从而也使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