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全华信
  
海风
2020年4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20年1月3日,国家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标志着成渝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既是国家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也是国家赋予成渝两地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国家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意图,把握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有利条件,主动作为、积极担当,唱好“双城记”,建好“高品质经济圈”,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意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国家经过战略考量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意义重大,战略意图明显,具体体现在“破局”“协调”“探路”“安全”“高地”上。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破局”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破局,不仅考量企业家才能,考量地方政府执行力,更主要的是考量执政党执政智慧。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难度较大,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为代表新兴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因此,推动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艰难性、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从《成渝经济区域规划》到《成渝城市群规划》再到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高瞻远瞩,抓住西部地区关键地带成渝地区,抓住成渝地区的牛鼻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探索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并以此成功路径引领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的大智慧,就是以一域而谋全局,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破局。

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区域发展发展战略实施,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落实,形成了西部地区新举措强化大开发,东北地区改革振兴,中部地区利用优势崛起,东部地区创新率先引领发展的总体区域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又相继提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协调性得到了一定提升。但西部地区发展滞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补齐“西部地区发展滞后”短板,国家做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决策,国家布局这颗“棋子”,不仅弥补了我国中西部发展缺少“龙头”的短板,而且盘活全局,将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粵港澳三大经济圈一道,推动东、中、西协调发展。

为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探路”

2020年国家第六次会议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国家要求“成渝两地要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充分发挥成渝地区的独特优势,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同步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不难看出国家就是要成渝两地打破行政堡垒限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跨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路”。

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

西部地区涉及边界线最长,西部地区的和谐与稳定,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西部地区能否崛起,直接影响西部地区的和谐与稳定。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再到此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大逻辑看,国家就是要通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的战略后方,确保西部地区和谐与稳定,进而促进国家安全。这次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病毒舆情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经济打压、科技封锁,更有力证明了国家决策高瞻远瞩,建高品质成渝双城经济圈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打造科技创新、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成渝地区在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发展格局中,处于长江发展带横轴与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连接中欧,打通孟中印缅通道的重要支撑区域。内陆区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正是由于成渝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与自然禀赋,国家决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把成渝地区建设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国家希望成渝地区在关键、核心技术有所突破,把成渝地区打造成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意图也十分明显。

建设成渝地区高品质双城经济圈的有利条件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备基础和条件,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成渝两地政府层面看,国家政策支持、成渝地区两地政府的执行力、成渝地区自身优势、社会各界共识是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最有利的条件。

国家政策支持

继国家出台了《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后,2020年国家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强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也指出,“要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加快推进规划编制实施,促进重庆市、四川省通力协作,加大成渝地区发展统筹力度,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产业、环保、民生政策对接,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培育形成新动力源”。国家政策支持,为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强有力保障。

成渝地区自身优势

建设高品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第一,发展基础比较扎实。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占全国6.6%左右。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第二,区位优势明显。成渝地区处于长江发展带横轴与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处,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结合部,是我国连接中欧,打通孟中印缅通道的重要支撑区域,内陆区位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第三,交通便利。水道、陆路、铁路、航空十分畅通,是国家级综合交通;第四,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第五,具有人才、文化、创新等软实力。

成渝两地政府执行力强

国家有决策部署,成渝两地政府有执行落实。自1月3日,国家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相关落地工作在川渝两地的各个层面持续推进。3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启动键”,举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重庆党政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4月举行第二次会议,双方签署了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两极一廊多点”格局,实施“六个一”重点任务”。与此同时,成渝两地各毗邻地方政府也按下合作快进键,共同探讨川渝合作新模式。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实操阶段。成渝两地各级政府快速、高效的执行力为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组织保障。

社会各界共识

国家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决策,得到了社会各界积极回应。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民盟国家经济委副主任冯奎指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抓住了成渝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路径,更符合当前区域的发展阶段特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王明浩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意义重大,西南地区需要有一两个中心城市和城市圈将整体经济带动起来”,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表示:“在成渝城市群的基础上,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更有利于发挥两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之妙,‘妙’在中国西部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珠联璧合,‘妙’在成渝协同、协力、协进,共创美好未来”,戴德梁行重庆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主管马丽华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使重庆城镇格局更优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等的献计献策不胜枚举。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为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智力支持。

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

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一体化理念,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协调推进、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建好高品质经济圈。

建设创新引领的经济圈

高品质经济圈的首要特征是创新引领发展。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经济圈必须坚持把求是创新贯穿于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第一,坚持基础研究求是创新,建设国家基础研究成渝研究中心。坚持以不辱国家使命为导向,以创建国家一流大学和建设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平台为着力点,举全国之力,整合成渝两地研究资源,建设国家基础研究成渝研究中心;第二,坚持科技研发求是创新,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取得关键领域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为导向,以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实验室为着力点,整合成渝两地科技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第三,坚持产业升级求是创新,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坚持以对标《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以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着力点,整合成渝两地产业创新资源,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第四,坚持运作机制求是创新,建设成渝两地一体化运作机制。坚持以提高一体化运作效率为导向,以真正打破行政壁垒、突破制度藩篱、消除政策掣肘,促进资源要素快速流动、集聚、裂变为着力点,建设成渝两地一体化运作机制。

建设天人合一的经济圈

高品质经济圈的显著标志是天人合一。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坚持把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第一,坚持执政为民理念,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以促进成渝两地政府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为着力点,打破行政堡垒,共同构建两地良好的政治生态;第二,坚持绿色生产,构建良好产业生态。坚持以推进产业和谐发展为导向,以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为着力点,推行绿色发展方式,构建良好产业生态;第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良好的环境生态。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导向,以修复、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为着力点,把经济圈建设成高品质宜居地;第四,坚持优化营商环境,构建良好营商生态。

建设内生协调的经济圈

高品质经济圈的内在要求是内生协调。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把坚持精准施策贯穿于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第一,坚持精准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创新协调示范区。坚持以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建西部科学城和成渝科创走廊为着力点,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促进创新资源、创新能力与产业相协调;第二,坚持精准实施国土空间布局,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圈。坚持以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为导向,以推进经济圈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成都和重庆两核的辐射带动作用,解决“两核独大,中间凹陷”的问题,构建美美与共的城乡关系;第三,坚持精准配置生产要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资金、技术、数据与产业相匹配是经济圈活力所在。坚持以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为导向,以建设全国新经济示范高地为目标,以优化土地、劳动、资本、大数据、技术等要素配置和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AR产业、健康等新产业为着力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促进现代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推进人才与产业高度匹配,促进经济圈产业高质量协调发展;第四,坚持精准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坚持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布局为导向,以基础设施高效互联互通为目标,以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和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为着力点,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网络。

建设开放高效的经济圈

高品质成经济圈的必要条件是开放高效。建设高品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必须坚持把创新开放贯穿于经济圈建设的全过程。第一,创新开放理念,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坚持以增强开放活力为导向,以构建一体化开放机制为着力点,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第二,创新开放模式,建设内陆开放创新试验区。坚持以增强一体化开放度为导向,以共建自由贸易港为着力点,率先开展自由贸易港政策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建设内陆开放创新试验区;第三,创新合作方式,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坚持以提高科技创新合作能力为导向,以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和国际转移中心为着力点,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国际产业合作,建设内陆改革开放创新试验区;第四,创建知识产权跨境交易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

(作者供职于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