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思考

罗布志玛
  
海风
2020年2期

在文学领域中,乡土文学是十分关键的一大类别,同时也属于我国当代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该类文学有许多代表人物,而其中最早也最知名的便是鲁迅。通过乡土文学作品,人们能够了解到当时社会现象,并从生活中看到社会文明的影子。本文简要分析乡土文化的起源,探讨其具体的发展历程、表象及深层意义,阐释了乡土文学的城乡悖论,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所谓乡土文学,指的就是乡土小说,具体可以将鲁迅作品的诞生作为起源,在此之后的许多作家均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鲁迅作品的影响,创作出了各类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此类文学作品基本是从人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创作,从人生的层面来反映社会现状,探讨人性中的优缺点。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思想一步步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当中,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对我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进行思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乡土文化的起源分析

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文明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经历了上下五千年。而乡土文化基本可以从近代开始追溯,以鲁迅作为起点。虽然鲁迅并未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透过鲁迅的作品能够看出,他对当时的社会风貌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描写。在鲁迅的作品中,呈现了各种类型的人在社会中不同的生活情况。例如《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刻画了阿Q这一人物,主要展示了当时社会畸形的面貌,也反映了一些国人的病态心理。该人物属于较为典型的近现代雇农形象,他在这一作品当中甚至没有一个真实的姓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是给别人打短工,无法获得他人真正的认同。但于他自己而言,他人的认同能够给他带来极大的动力,即便别人仅仅是简单的说一声“阿Q真能干”,他也会觉得充满了干劲。他从不由于自己是农民身份而感觉地位低于他人,他认为自己是凭付出劳动而获得工钱,并且此前进城的时候,他甚至带有一点自负的心理。而遭到别人嘲笑后,他感到很生气,此后又逐渐放开了。

通过阿Q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社会是抱着抨击的心态,然而他仍然把自己的希望放在了阿Q一类人的身上。所以,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进步和发展的,在鲁迅之后,又不断涌现出了许多乡土文学作家,例如萧红、莫言、茅盾等等。茅盾的作品中展示了独具特色的乡土风情,在不同的地域中,乡土风情也是大不相同的。茅盾走南闯北,见识了许多人物,将各个地区的特色乡土人群记载了下来。从他的作品里,能够看见多地丰富的生活画卷,同时也看见了人们在命运之下的努力和挣扎。无论是贫还是富,人们都对社会及人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总体来看,鲁迅可以说是乡土文学之父,采用具有乡土气息的笔触,让平常人的平凡生活跃然纸上,旨在改造国民思想。

二、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流变

(一)乡土文化的发展历程

鲁迅虽然是乡土文学的开端,但乡土文学真正的定义,还是在此后的一些乡土文学作品中慢慢呈现出来的。继鲁迅之后,又有不少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家,如茅盾,把乡土文学同乡村中的特色风情融合起来,在自己的作品当中展示了不一样的乡土人情,令此类文学作品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经历了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思想逐步产生,作家们开始从乡土视角观察并解析人们的生活,于是社会上涌现出一股创作潮流。例如王任叔的《疲惫者》,还有莫言的《欢乐》等。后来,乡土文学分出了多个流派,代表人物有莫言、沈从文等。其均是采用写实手法来展示乡村人民对于社会现状的反抗,让更多人了解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许多现象以及世态炎凉,同时也让人们知道,五四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在这部分作品中,作者主要表现的就是当时社会与时代黑暗的一面,目的在于引发人们思索,不仅表达了作家对社会失望的态度,也承载了作者的期望与使命感。此后,还有韩少功、孙犁等作家,都为乡土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乡土文学表象及其深层意义

不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乡土文学都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这便是由于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可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来达到启发人、引导人的效果。该类文学存在的环境是以当时社会背景为基础的,在五四运动兴起之后,新文化运动又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了启蒙,具体到文学作品上,就是如鲁迅一类的代表人物,把乡土文学的内涵融入了作品当中,塑造了各种鲜明的人物形象,以故事中的主人公来传达自己的想法,并反映当时社会冷漠和肮脏的一面,讲述主人公对于黑暗社会的反抗。例如孔乙己的形象,便显示了人穷志不短的品质,他不愿受到别人的嘲讽,然而他也需要生活下去,即便老板很可能已经不会再让他赊账,他也要去店里吃饭。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进行反抗,而没有他人协助,他是单打独斗的。

有不少乡土文学作家均是如此,以小说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同时也寄托了无奈、希冀、反抗等情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文学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快速更新换代。如今的一些乡土作家,已经逐步走出了农村的生活环境,缺少了关于乡土的真实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所创作出的乡土作品,基本只是停留于表面,将自己的感情与乡村背景相结合,但并未深入渗透到社会与人的本质层面。虽然我国有不少作家都喜爱和向往乡村生活,并对农村的风貌与人情表现出极大憧憬,然而农村生活和乡土文学并不能划上等号。因此可以说,乡土文学主要表现的是在乡村大环境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与社会姿态,同时也向人们表达了当时的历史潮流、思想观点以及人心形态等。

三、乡土文学中的城乡悖论

许多乡土作家在走入城市之后,对于传统乡土文化和都市现代文明又有了新的认知,所以其乡土想象是具有双重性的,于时间与空间这两大方面都存在着悖论,故而具体的叙述并不是泾渭分明,偶尔还会透露出和乡土主题相反的讯息。面对城市的浮华与喧嚣时,作家心中的乡土显得纯朴而自然;当面对乡村的落后和愚昧时,这些作家又成为了知识丰富的现代文明人。此时的乡土想象可以是田园、故乡、宁静、脱俗的代名词,又可成为闭塞、滞后、不开化之处。具体来说,这种城乡悖论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首先,作者离开家乡的活动会使记忆发生改变,引致了作者于城乡之间的感情游离。乡土是很大一部分作者生长的地方,代表着他们难以忘却的儿时记忆,所以乡土也就是熟悉的故乡,作者在创作时会自然地融入这样的感情。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者来到城市之后,对于乡土也产生了时空方面的疏离感,可以说是“既近且远,既亲且疏”。比如鲁迅的《故乡》中,主人公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见到了孩童时期的玩伴闰土,而此时的故乡与记忆中的故乡已经大不相同。有一些美好的印象只能永远停留在脑海中,无法再现于真实的时空了。

其次,作者在城市中积累的经验和经历会对乡土文学创作的纯粹性产生影响。如沈从文的小说中,始终浮现城市若有若无的影子,虽然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乡村人”身份,但在他所描写的湘西景象中,也能看见不少城市文明的元素。如《边城》中的二傩,《长河》中人们对于新生活的担心等。沈从文对于现代化城市文明具有一定的警觉性,但着笔于乡土时,又不知不觉地表现了城市对乡土的潜在影响。

最后,乡土作家会站在城市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评判乡土,并对乡土的闭塞、落后进行抨击,其中一部分“进步”作家更是如此。但若是作者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脱离“乡愁”情怀,那么这样的抨击也是不彻底的,力度会显得相对薄弱。比如茅盾的《春蚕》,讲述了老通宝一家养蚕的故事,体现出新和旧、洋和土、进步和落后之间的矛盾与对抗。老通宝思想传统,坚持采用古老的生产方式,而多多头则思想较为先进,愿意接受新事物。而茅盾对于乡土和农民又有着复杂的感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显现出和“时代进步”相悖的内容,表达了对老通宝坚忍精神的赞扬。

四、结束语

进入到新时代以后,乡土文学作品开始发生转变。而在进行民族形式探讨时,需要把乡土文学同当代社会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从乡村视角出发,以农村大环境作为背景,挖掘出乡土文学的内涵和精髓。通过此,才能够促使乡土文学不断进步和传承下去。

(作者供职于中共得荣县委党校)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