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甘肃方剂”

马进帅
  
海风
2020年2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甘肃省坚持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截至目前,全省本地91例确诊病例中,有89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了97.8%,出院患者均全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居全国前列。

甘肃作为全国中药材主要产地之一,现有中药资源约2540种。据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面积465万亩左右,产量预计可达130万吨。其中大宗道地品种党参70万亩、黄芪65万亩、当归55万亩、甘草25万亩、板蓝根22万亩、枸杞40万亩、柴胡15万亩,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

甘肃是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拥有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此番,中医药尽早介入,全程参与,是甘肃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点,也是甘肃治愈率高、重症患者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甘肃,无愧于中药资源大省的头衔。

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甘肃方剂”走进了人们的视线。疫情突袭,甘肃马不停蹄探索“中医药良方”,2020年2月15日,甘肃省卫健委向全省各地推荐使用“甘肃方剂”,以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新冠肺炎预防、救治、康复全过程。据悉,“甘肃方剂”是在总结前期中医药参与防治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系列方。不仅如此,“甘肃方剂”还插上翅膀飞到了武汉,为保障前线医疗队员不受病毒侵袭立下汗马功劳。

1

甘肃省是中药资源大省,是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拥有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中药材资源。抗击疫情中,甘肃省使用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医药提早介入全程参与。诊疗效果显著,治愈率位居全国60例确诊病例以上的省区第一。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2020年打响的一场全民参与的人民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患者救治是最前线、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作为中医药大省的甘肃,有着深厚的中医药底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甘肃第一时间成立中医药防治专家组,中医第一时间介入患者救治。中医与西医一起,担负起了患者救治的重要使命。

2020年1月23日,甘肃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例在兰州确诊。1月24日,省卫健委组织制定了《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2月1日,省卫健委组织中医药专家对“试行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

甘肃省卫健委确定109家定点医院和93家后备医院,成立101个专家组,对确诊病例进行规范治疗。还派出省级专家加强重症病例技术指导,实行“一人一案”“一人一团队”,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疫情发生后,甘肃省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工作,在治疗中发挥中医药优势,坚持中西医联合协同救治,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同时,开展中医辨证治疗,提高救治效果。甘肃省先后制定完善20余项诊疗规范和技术方案,通过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等形式对全省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培训。据悉,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等都参与了此项工作。

甘肃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在原来县级集中救治的基础上提升到市级集中救治,将确诊病例集中到技术力量更强的市级定点医院,进一步提高救治质量和治愈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危重病例的技术指导,落实省市联动措施,由省级医院和省级专家组划片包干指导各市州救治工作,每天对重症和危重病例进行动态评估,优化治疗方案。

疫情突袭,上层定调,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行中西医双组长制……甘肃省中医药专家顿时忙碌起来,甘肃省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甘肃省中医院副院长舒劲,带领省中医院中医药救治专家组不停奔走,负责兰州市肺科医院收治的28例确诊病例的中医药救治工作。该院收治病例几乎占到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且重症、危重症多集中于此。

“患者中有不少老年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者较多,还有孩子,最小的才1岁8个月。鉴于此种情况,我们从老年病、呼吸、儿科、肾病和内科等专业科室抽调专家,形成团队;我们将专家分别编进每个治疗小组,平均四五人一组,涵盖各个专业。这体现了‘集中专家’的要求。每个小组实行首诊负责制,也就是从接诊到出院这个全过程,全部由本组专家负责。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我们跟每一位病人进行视频交流时,病人都很认真,对中医的问诊治疗都非常接受。”舒劲告诉记者。

舒劲介绍说,中医药专家与病人只能通过屏幕“见面”,对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专家组随叫随到;对于病情相对平稳的轻症、普通型患者一般是“三天一会诊”,“一人一方”,“一人一策”。

参与治疗28例确诊病例时,专家组在会诊过程中注重病历收集和分析,观察患者的中医临床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分析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和有效点,优化完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筛选确定有效的中药方剂和中成药,提高了临床救治的有效性。

甘肃本地的91例确诊病例中,有89例治愈出院患者全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保健处处长邴雅珺告诉记者,“经过中西医联动联合治疗后,可以缓解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减少重症、危重症的发生,从而可以降低死亡率。”

记者了解到,在具体治疗中,很多病人是由轻症到重症再到轻症的过程。临床数据也显示,在甘肃,中西医结合治疗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甘肃省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组组长崔庆荣介绍,在中医药参与救治后,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从治疗效果来看,发热症状最短的1天可以降温、最长是6天,平均2.91天;咳嗽症状最短的1天缓解、最长6天缓解,平均是3.11天;此外胸闷气短最短是2天、最长10天缓解,平均3.36天。”

经多次调整,由甘肃省内中医药专家研究讨论形成的防治新冠肺炎的“甘肃方剂”应运而生。崔庆荣说,中医药尽早介入,全程参与,是甘肃中西医结合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亮点,也是甘肃治愈率高、重症患者相对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据介绍,所谓的全程就是从预防开始,对集中留观的密切接触者早期用中药干预,再有就是针对确诊病人第一时间使用中药,在康复治疗阶段,患者达到出院指标后,再继续给予中药干预来调整恢复其体质。

此次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甘肃关注的不仅是预防和救治,还将目光投到了治愈出院患者的后续康复上。

针对部分患者因病后体虚和脾胃受损、肝郁气滞等造成的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焦虑等症状,甘肃中医药专家组研究形成了益肺健脾方,通过中药进行调理,帮助患者快速恢复。

据舒劲介绍,从中医讲,新冠肺炎是湿邪所致,湿邪对人体损害很大,且不易祛除。而中医治未病理念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因此,甘肃对每一位治愈出院患者,从健脾化湿、疏肝益气两方面着手,配合香熏、足浴、理疗、食疗、运动等方法,提供半个月的康复方,并定期回访,指导后续调理,以预防复发。

“主任,患者的药煎好了。”

“你再仔细核对一下患者的信息,核对无误就赶紧送过去。”

2020年3月16日下午2时20分许,在弥漫着浓浓中药味的兰州市肺科医院药剂科煎药室,科室负责人刘渊一边忙着操作煎药机,一边叮嘱同事李波做好信息核对和送药工作。当天下午,煎药室里的两台智能双缸煎药机同时开动,刘渊、蔡军,李波三人忙着浸泡、煎煮、分装、发送,为患者一一提供中药汤剂。

这是他们近两个月来忙碌的缩影,也是甘肃省中医药积极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缩影。

记者在兰州市肺科医院药剂科煎药室看到,一本厚厚的煎药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日期、患者姓名、中药剂量、服药日期、浸药时间、煎药时间等信息。从审方开始,抓药、浸泡、煎药、分装、送药全程都有标记,外面的袋子上写有患者姓名、床位号和服药剂量。

“我们是‘一人一方’‘一人一汤’,一次只能煎一个人的药,即煎即送。”刘渊说,每次煎完前一个患者的药后,要认真地将罐体清洗干净,然后才煎下一个患者的药。每煎一个患者的中药往往需要50分钟时间,这段时间以来,他们三人连轴转,加班已成常态。

“下午如果有专家会诊,拿到专家开的药方,就开始加班煎药。”煎药师李波说,有天晚上7点多,接到通知要为18位患者煎中药,他们3人一直忙到深夜才煎完,保证每位患者都及时服用了中药。

李波告诉记者:“真没想到,我们中医药这次发挥了这么大的作用,看到患者们康复出院,我们再累都值得。”

作为甘肃省兰州市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为保障疫情期间中医药救治工作,兰州市肺科医院紧急成立临时中药保障服务小组,组织临床药师参与中医会诊,并在中药采购、调剂,煎药、送药等环节合理分工,提高工作效率。科室每天对涉及新冠肺炎防治的中药饮片进行数量统计,以确保配备足量的中药饮片。

“中医专家组的会诊时间多数在下午,通常下午6点多中药房才能收到会诊处方。为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服用中药,已经忙碌了一天的中药保障服务组人员加班加点,不管多晚都保证把药煎好送到患者手中。”兰州市肺科医院副院长王建云说,从疫情防控开始,截至目前,医院累计为患者煎药195人次,695付,共计发放中药汤剂1575袋。

据甘肃省新冠肺炎省级中医药防治专家组组长、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席专家张志明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甘肃省坚持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收治患者全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居全国前列。

据介绍,甘肃省建立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中西医专家共同指导甘肃全省范围内新冠肺炎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对于疑似和确珍病例,中医药专家第一时间介入,与西医专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确保尽早、及时、全程配合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在救治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异,不拘泥于国家诊疗方案推荐的处方用药,而是根据甘肃省地域和气候特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舌像。“一人一案”逐个辨证施治,开具中医处方,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强化中医会诊工作,专门组建了52名中医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组;,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专家组成员分工负责省级定点医院的中医会诊工作。当天确诊病例当天进行会诊,其余病例每3天进行一次会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处方用药。

在救治过程中注重病例收集和分析,对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效果评估,及时组织专家总结形成了使用甘肃省部分道地药材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预防(扶正避瘟方)、治疗(宣肺化浊方、清肺通络方)、康复(益肺健脾方)和藏药系列方,中药系列方除在甘肃全省推广使用外,还调配应用到武汉抗疫一线,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甘肃中医药力量。

2

“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推荐包括食疗、口服汤药、香囊、足浴等在内的8种基本预防方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继续给予不少于14天的中医药康复治疗,同时指导患者通过膳食、情志、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艾灸、刮痧、拔罐、穴位推拿和呼吸吐纳等方法开展居家康复训练。使用甘肃省部分道地药材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预防(扶正避瘟方)、治疗(宣肺化浊方、清肺通络方)、康复(益肺健脾方)和藏药系列方。”舒劲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甘肃省坚持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截至目前,全省本地91例确诊病例中,有89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了97.8%,出院患者均全程使用了中医药治疗,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居全国前列。

疫情发生后,甘肃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结合地域特点,针对普通人群、虚体人群和武汉返(来)甘人群等重点对象,推荐了包括食疗、口服汤药、香囊、足浴等在内的8种基本预防方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省卫生健康委网站公开发布,供各地和广大群众参考使用。同时注重特殊人群的中医药干预工作,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为集中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提供免费的中医药预防服务,中药汤剂由当地医疗机构统一煎制、集中配送。全省为集中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和医院留观人员发放中药汤剂8300余袋;为相关医务人员、监测点工作人员发放中药汤剂63000余袋,中药避瘟香囊4000余个,艾条一万余支。

甘肃省在医疗救治过程中,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中西医协同优势,患者医疗救治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建立中西医协同工作机制,成立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含中医药管理部门人员,共同研究制定疫情防控措施和工作方案。组建了50人的省级医疗救治专家组,1名中医专家担任副组长,成员中中医专家9名,中西医专家共同指导全省范围内新冠肺炎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全省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在患者救治中建立中西医结合联合救治、会诊、查房和病例讨论制度,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例,中医药专家第一时间介入,与西医专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确保尽早、及时、全程使用中医中药治疗,在救治过程中注重因人而异,不拘泥于国家诊疗方案推荐的处方用药,而是根据甘肃省地域和气候特点,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舌像,“一人一案”逐个辨证施治,开具中医处方,使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强化中医会诊工作,专门组建了52名中医专家组成的医疗救治组,采取划片包干的办法,专家组成员分工负责省级定点医院的中医会诊工作。当天确诊病例当天进行会诊,其余病例每三天进行一次会诊,根据病情变化调整处方用药。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由中医医疗救治组组长根据病情需要随时安排专家进行会诊。对于市县定点医院患者,采取远程会诊和现场会诊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对市县救治患者的会诊、指导。

依据国家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对出院患者康复提出了明确要求。安排专人对出院病例进行电话回访,及时掌握患者身体和心理动态,继续发挥中医药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针对部分患者因病后体虚和脾胃受损、肝郁气滞等造成的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失眠、焦虑等症状,出院后继续给予不少于14天的中医药康复治疗,同时指导患者通过膳食、情志、传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艾灸、刮痧,拔罐、穴位推拿和呼吸吐纳等方法开展居家康复训练,巩固住院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在救治过程中注重病历收集和分析;对确诊病例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效果评估,及时组织专家总结形成了使用甘肃省部分道地药材的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预防(扶正避瘟方)、治疗(宣肺化浊方、清肺通络方)、康复(益肺健脾方)和藏药系列方,系列方进一步优化组方用药,更注重实际应用。中药系列方除在全省推广使用外,还向武汉调配中药扶正避瘟方6987剂、宣肺化浊方(普通型患者)1162剂、益肺健脾方(康复期患者)1242剂,藏药催汤颗粒28880袋,流感丸(普通型患者)1200盒,仁青芒觉胶囊(康复期患者)567盒,供甘肃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预防和新冠肺炎患者治疗、康复使用。

据了解,在治疗的同时,中医药专家同样注重新冠肺炎的预防。在预防方面;中医药专家采取了食疗、香薰、香囊、足浴等手段。通过服用汤药可以增强大家的免疫力,香薰可以起到空气消毒的作用,而香囊则能够刺激人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目前,仅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已发放超过10万份的汤药方剂。

自疫情发生以来,同为三甲中医院的甘肃省中医院立即行动,安排部署,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甘肃省中医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中医药治疗方案》。并由全国名中医王自立挂帅,与多名省级名中医组成疫情防控中医药专家组,认真分析新冠肺炎的发病特征,确定本次“新冠肺炎”属于中医“温病”范畴,温病是因感受温热之邪而引起的以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为特点的急性外感疾病的总称,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疫情初期,兰州本地流行性感冒患者持续增多,专家组先期针对气虚外感、热毒蕴咽,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挟湿,等不同症状的病情开出了预防方“流感1号汤”(益气解表、清热利咽)、“流感2号汤”(疏风、解表、散寒、止咳)、“流感3号汤”(发散风寒)等安全、有效的方药,由药学部煎配中心精心熬制,为全院职工和患者免费发放47020人份。同时向流感易于暴发单位和机构免费发张流感预防汤剂共计7560袋。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置3个饮用点,让前来就诊的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免费饮用“流感1号汤”后再进入诊疗流程及工作岗位,以加强疫情防御。

针对本次新冠肺炎的中医症候及流行病学的特点,组织专家查阅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制剂技术,研制出避瘟烟熏剂、中药辟邪香包和消毒酊剂,在全院使用。

“烟熏”是传统的预防瘟疫邪毒方法,避瘟烟熏剂处方由苍术、艾叶、甘草等中药组成,具有除湿、解毒的作用,可用于瘟疫邪毒的预防,全院使用20000余支。“藿佩香囊”由藿香、肉桂等9昧中药组成,适用于佩戴或放置在室内,用于时疫的预防。“香蒲酊剂”由藿香、菖蒲等6味中药组成,用于擦拭物体表面或喷洒在空气中除湿解毒。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甘肃省坚持中西医联合协同救治,在西医规范治疗的同时,开展中医辨证治疗,提高救治效果,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97.8%,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居全国前列。在具体救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哪些作用?又为什么取得如此疗效?为此,记者采访了甘肃省名中医,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首席专家,甘肃省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中心主任张志明,让他为我们解开中医药抗疫的神秘面纱。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甘肃省成立防治新冠肺炎中医药救治专家组,张志明出任专家组组长,他与中医团队研究制定了《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让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救治中。在救治过程中,对于疑似和确诊病例,中医专家第一时间介入,与西医专家共同制定救治方案。

“在整个的治疗中,因为中医药介入,使得患者在轻症时就得到了治疗,同时也获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时机和治疗效果。”与此同时,张志明也坦承,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是甘肃省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在本次治疗新冠肺炎的过程中,中药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不过从现在回头来看,我们也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一点,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几乎都是中医西医相互协作的。”

“甘肃省中西医协调配合得非常好,对于每一位新冠肺炎患者,都是在中西医专家组的共同会诊下确定治疗方案,患者诊断是轻症、重症或危重症,还是从疑似变成确诊病例,是否达到治愈出院标准,都要通过专家组会诊确定。”张志明认为,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中西医治疗的协调与统一,充分发挥了中西医各自优势。

张志明告诉记者,中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时有良好的疗效,归其原因还在于中药本身对病毒的治疗是具有一定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不光体现在新冠病毒,还比如说禽流感、SARS,以及我们平常所能遇到的流感,这其实也与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有关。

“现代医学的主要优势是针对细菌,在现代医学的治疗过程中,我们针对细菌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不同的抗生素,可以对细菌进行有效的抑制或者杀灭,这也是现代医学是远远优于我们中医学的地方。所以,现代医学出现以来,原先中医学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得以解决,比如因炎症而引发的严重细菌感染,再或者结核病等等。这些原先中医学治疗起来非常困难的疾病,在现代医学看来就比较容易治疗,这就得益于我们的现代医学。”

在张志明看来,现代医学可以很好的应对细菌引起的疾病,但对于病毒的治疗,效果则要稍弱一些。“因为病毒和细菌,它们的结构上和特征上有许多的不同。最重要的是病毒可能随着时间、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而变化。当它进入人体以后,可能会因为人体内环境的适应性及其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异,而这种变异程度要比细菌要大的多,正因为这样,药物可能会由于病毒的变异而失效。所以目前来看,现代医学的一些药物对病毒没有太好的治疗办法。传统中医则是通过使用中药,来改变人体的整体状态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来解决问题。正因如此,我们通过给患者使用中药,以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有效的抑制和消杀病毒。”

“此外,从临床情况来看,中药的使用有着悠久历史,自有记载以来,我们所有适用的中药已经有几千年的临床使用史,在这一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医人也在不断的总结和完善我们的中药使用。所以说,对于病毒的治疗,中医有自己特有的治疗手段和思路,同时我们在用药的经验上,也有了不断的引领和总结,我们对病毒的这种治疗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张志明说,古代瘟疫多发,劳动人民与疾病的角力中积累的医术,使中华民族面对疾病摧残后仍顽强生存。从传说中神农尝百草至今五千年,除病济世的重任,大多由中医担当。

说起中药在临床治疗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时,张志明总结出了5个特点。

首先,使用中药,可以有效地解决发热。“当患者服用中药后,1天之内退烧的,比例可以占到30%左右,2天内体温下降的,可以占到46%左右。第3天退烧的则能达到65%以上,所以可以看出用中药可以很好的解决新冠肺炎所引起的发热问题,对于中医来说,发热是由于外源性的感染,而引发人体所出现的一个正邪交争的反应的过程,如果发热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后续的治疗就很难开展,如果我们控制了发热,这就说明治疗是充分有效的。”

“其二,从中医理论来说,新冠肺炎是湿邪为病所造成的问题,所以大部分的患者还会伴有腹泻、腹胀、厌食等症状,通过用药,可以改善患者的食欲,让他们能吃东西还不拉肚子。

第三个改善的就是患者的精神状态,很多患者在有上述症状的同时,往往还伴有疲乏和胸闷气短,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劳力性气短,而这主要的原因也是湿邪问题所造成的,中药同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在张志明看来,解诀湿邪问题,可以很好的治疗患者。

“第四个方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早早使用中药,可以使患者的核酸尽快转阴。从全国所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单独使用西药,特别是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核酸转阴时间相对较长,而核酸转阴也就意味着病毒的清除。最后,就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甘肃省治愈的患者治愈后,又出现“阴转阳”情况相对来说是很少的。”

此外,除了临床表现,张志明还总结了中药治疗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大大的节省治疗费用。“因为中药治疗介入的比较早,使得患者重症率减少,治疗时间缩短,那么相对的治疗费用自然也会节省很多。从目前得到的数据来看,在武汉,一位患者从发病到治愈,花费大概在25万~30万。而在甘肃,据我估算,患者的治疗费用也就在1万~2万,所以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这也可以算是中药治疗的一个重要优势吧!”

甘肃省新冠肺炎救治小组在制定方案时,确定了提前设防,“关口前移、截断扭转”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确立了“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的救治策略。

“从目前来看,甘肃省绝大部分患者属于轻症患者。这是因为新冠肺炎的发病特点就是起初症状轻微,甚至好多人无任何症状,患病5-14天后症状才会突然加重,而且很快会发展成重症,如果治疗不当就会迅速转化为危重症。”因此,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张志明和专家组注重了轻症患者和普通型患者的治疗,就是不让轻症患者转为重症患者,同时保证重症患者不成为成危重患者。使得中药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正如张志明所说,“真到了危重症,身上插满了管子,中药灌都灌不进去,那就很难再有好的疗效了。”

说到这儿,也许好多读者会发问,那么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什么作用?3月23日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把这个问题讲透了。

3月23日下午4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

据中央指导组成员、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在会上介绍,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社会各界认为,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这里有一组数据:全国调来4900余名中医药人员驰援湖北,约占援鄂医护人员总数的13%,其中有院士3人,数百名专家。这次中医药援助队伍规模之大、力量之强,是前所未有的。

余艳红说,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能够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对已经纳入第五、第六、第七版诊疗方案的中成药和方剂,我们进行了临床疗效的同步观察,目前己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莲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

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在会上分享了在武汉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

张伯礼院士介绍,面对武汉疫情混乱的局面,中央指导组果断决策,集中隔离、分类管理,把发热的、留观的、疑似的、密接的病人坚决隔离开,“武汉市基层的社区组织和市民非常给力,用了几天的时间基本上把病人隔离开了。但是只隔离不给药,这只是成功的一半,没有有效的药物,没有疫苗,但是我们有中药,所以我们就给病人发放中药汤剂和中成药。”

张伯礼院士表示,这个过程开始并不顺利。“武汉13个区,第一天只发放了3000多。2-3天之后,大家看到中药的疗效了,烧也退了,咳嗽也减了,就主动要药喝,达到了10000多袋药,以后越来越多,一共发了60多万人份的药物。”

中药抑制了疫情的蔓延,张伯礼院士公布了一组数据来证明:2020年2月初到2月中旬,四类人当中诊断出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比例是80%多,到了中旬就降到了30%,到2月底的时候就降到了个位数,所以集中隔离,普遍服中药,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们取胜的基础。

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成为这场抗“疫”战斗中托起生命的方舟。从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及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紧急抽调20支医学救援队,将武汉市的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成方舱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中央指导组决策是分类管理。科学施治,重症的在定点医院救治,轻症的在方舱医院治疗,并且出台了轻型、普通型救治的管理规范。但是方舱医院不同于一般医院,成百上千人集中在一个大厅里,管理就是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张伯礼院士和刘清泉教授共同向指挥部提出来,中医进方舱,同时建立了中医的方舱医院,就是江夏方舱医院。“我们方舱里面都是轻症的和普通型患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新冠肺炎一般重症占比13%,危重症占比7%左右。在方舱治疗,轻症不转为重症就是我们的目标。”

张伯礼院士介绍说,我们采取了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综合治疗,除了给汤剂或者口服的中成药以外,还有按摩、刮痧、贴敷这些综合治疗。结果江夏方舱564个患者,没有一例转为重症的。取得经验以后,向别的方舱推广,一万多个患者普遍使用了中药,各个方舱的转重率基本上是2%到5%左右。

张伯礼院士表示,在方舱中医综合治疗,显著降低了由轻症转为重症的比例,是我们取得胜利的关键。

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方式,张伯礼院士表示,重症救治是重中之重,对于重症患者,还是强调西医为主,中医配合,中西医结合。同时,张伯礼院士提到,中医配合有的时候是四两拨千斤,中医在金银潭医院、在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在雷神山医院,都是参加重症救治,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们的经验是中药注射剂要大胆使用、早点使用。像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对稳定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提高氧合水平具有作用。像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和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血必净对抑制炎症风暴控制病情进展有一定的效果,重症救治、中西结合、降低病死率是我们取胜的核心。”

针对病人出院后的康复阶段,张伯礼院士表示,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等综合疗法,可以改善症状,促进肺部炎症吸收,对脏器损伤的保护、对免疫功能的修复都有积极作用。

“如果说中医早期介入、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疫情治疗过程当中取得重要作用,新冠的病程就像一条抛物线,我们中医药在两端有比较好的作用,我们虽然没有特效药,但是中医有有效方案。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我们中国方案中的亮点,现在世界上疫情较严重,疫情也不分国界,而中医大爱无疆。”张伯礼院士如是说到。

据张伯礼院士介绍,“我们这次在武汉一线也做了一个102例的临床对照研究,结果显示,金花清感颗粒治疗新冠肺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和对照组相比,转重症的比例下降了2/3,退热时间缩短了1.5天,同时反映免疫功能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有显著改善。”张伯礼院士表示,结果证明,金花清感颗粒具有确切的疗效,除了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特别是可以减少转重率以外,对免疫学指标也有作用。

张伯礼院士提到的第二个药是莲花清瘟。张伯礼院士介绍说,这是吴以岭院士开发的一个方子,也是在治疗非典的时候研制的一张处方。它主要的功效也是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治疗轻型和普通型的新冠肺炎的患者有确切的疗效。同时,在最近完成的体外实验,也证明莲花清瘟对体外的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

这两个药都能治疗,那临床怎么区别呢?

张伯礼院士表示,发热比较轻,头疼重的用金花清感颗粒,发热比较重,而大便干的用莲花清瘟颗粒(或胶囊),临床就这么来区别使用就可以。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如何帮助人们提高免疫力,增强心肺功能来对抗这个病毒呢?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对此给出的建议第一句话是“上工治未病”。中医很强调预防的作用,在这次抗击疫情中,预防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在方舱医院,应湖北省卫健委的要求,为方舱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了药食同源的预防方。第二句话是“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气可干,避其毒气”。

首先,强调的是提高人体的正气,可以使用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的中医特色健身方法,也可以选择提高正气、药食同源的中药产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膳都是增强免疫力的有效方法,以达到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其次,强调的是“避其毒气”,居家隔离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并对居住生活的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另外,中医还强调情志对人体提高正气的作用。所以在疫病流行期间,更要注重劳逸结合,使形神调和,精神内守,则邪不可侵。

官方和专家的分析和鲜活的事例,充分阐述了中医药在这次新冠肺炎诊疗过程中的作用和神奇疗效。敢肯定的是,甘肃省的“甘肃方剂”药剂,在这次新冠肺炎诊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点是毫无置疑的,也无需置疑。

总之,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中,中医药一如它这数千年面对大疫时的表现一样,不曾缺席,逆行而上,为抗击疫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甘肃方剂还寄往武汉战疫前线,供甘肃省前线医疗队员预防以及武汉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甘肃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认为,中医药参与防治新冠肺炎,有着关口前移、截断扭转,防治在早期、治愈在初期等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减轻了重症的发生率、控制了危重症的发生率,降低病亡率,而且缩短了患者住院周期,降低了患者住院费用。在新冠肺炎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作用。

3

2020年1月28日,甘肃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武汉,甘肃省中医院8名队员随队出征,开展紧急救援工作。队员们除了积极配合医疗队完成疫情防控工作外,始终坚守中医人的信念,在救治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呼吸道疾病方面的特色优势,为医疗队负责区域内的患者辨证开方,展现了中医人的自信与能力,获得同行和患者的好评。

甘肃省中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队长姚双吉,除了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完成艰巨的临床值班、查房任务,还兼任协和医院战时医院医务处、专家组、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成员,指导各病区患者辨证用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中药处方指导主要以协定方为主,多数患者的发热、乏力、干咳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苟占彪是省中医院肺病科副主任医师,在出发去武汉前,他积极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该类型疾的相关资料,梳理出自己的诊治思路。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一位护士的爱人,被感染后发展成重症患者,持续发热不退。苟占彪为患者进行了中医药治疗,患者在服用中药后,体温逐渐正常。患者于2月21日治愈出院。

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开展工作后,苟占彪立即与马国珍一起向医疗队及院方提出开通中医处方权限,参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以期尽早对患者进行中医药辨证施治。

马国珍是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肝病科)副主任医师,他研究生期间攻读专业方向是温病和热病,在这次疫情救治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中医处方权限开通后的第一次查房,他为病区18位患者辨证施治,并开出中药处方。马国珍说:“每位患者的症状、舌苔等病情变化与国家指导方不完全一致,只有做到个体施治才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他对于热病初起,咳嗽、口微渴、舌红脉浮数者,予以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有汗出、身热、咳喘厉害、痰多者,选用麻杏石甘汤合定喘汤加桑白皮、葶苈子、白芥子加减;后期恢复期,不发热、干咳痰少、口舌干燥、舌红少苔、脉细者,用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加减;有大便干结或者夹湿者,大便干结酌加宣白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夹湿者加竹叶、白茅根。

截至2020年2月28日,该院医疗团队共进行中医查房93人次,开取汤药217付,指导辨证用药发放该院免煎颗粒188人次,中医护理健康宣教660人次,带领患者练习八段锦127人次,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患者的认可。

第一批医疗队中的护理组队员也不甘示弱,她们带领患者练起了八段锦。八段锦作为一种具有运行气血、协调脏腑、强健筋骨、宁神定志、舒肝益气的传统功法,可通过有氧运动有效调节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唐锐、张燕琴、杜雨津、南英姬、胥飞在进驻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正式开展工作后,积极发起小组视频讨论活动,她们发现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起居失常、心肺功能下降、肌力下降、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缺乏疾病相关防控知识而出现的焦虑、紧张、恐惧心理等护理问题。

“是到了中医护理大显身手的时候了。”通过进一步临床评估,护理队员指导能下床轻微活动的患者练习八段锦,并告知患者量力而行,从而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睡眠,缓解心理焦虑,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甘肃省中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雷作汉,是甘肃省支援湖北第三批医疗队队员、临时党支部副书记,在武汉期间,他利用中西医施治,全力挽救患者生命。

抵达武汉后,雷作汉担任沌口方舱医院一病区医疗组组长,负责197张床位,他认为,只有做到个体施治才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雷作汉说:“197位病人都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中西药并用。我们根据患者的情况号脉、看舌苔,根据病人的情况调整药方和用药量等,还会辩证地使用中成药。”

中医施治要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但进入方舱医院后,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带着三四层手套,无疑对中医施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雷作汉克服各种诊治困难,综合辨证施治,他说,“防护服和手套对切脉带来一定的困难,不过我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体型,看舌苔、问病情……从临床观察,喝中药的效果普遍反映良好,病人原有的胸闷、气短、咳嗽等症状明显得以缓解。有许多患者主动要求喝中药,同时也没有发现患者有特殊的不良反应。”

李彦龙是甘肃省中医院第六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员,在武汉市中心医院,他说他碰到了许多“特殊”的患者。呼吸一病区4床,是一位60多岁的阿姨。刚入院时,她的情绪非常低落,不愿与人交流,常常唉声叹气,独自呆坐,甚至拒绝医护人员为她进行检查和治疗。无论怎样劝说,她都无动于衷。

李彦龙猜测一定是有什么事情让这位老人牵肠挂肚,这才导致她对自己的健康毫不在意。于是,李彦龙每次查房时都会刻意多跟阿姨聊几句。“今天感觉怎样啊?”“中午吃的什么饭?”“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在慢慢地接触中,李彦龙了解到,阿姨的儿子也感染了新冠肺炎,正在医院治疗。已经好几天了,她不知道儿子的具体情况,她既担心自己的病情,更时刻牵挂着儿子。

“面对这种境况,我们会反复开导,时时关心。有时给她拿点水果,有时放一盒酸奶,有时是一张手绘卡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阿姨慢慢打开了心结,跟我们熟络起来,也渐渐开始配合治疗。”李彦龙说。

经过10多天中西药物的治疗,她的病情得到控制,核酸转阴,肺部病灶吸收,症状消失。出院时,阿姨紧紧地拉着李彦龙的手说:“甘肃医疗队很棒,甘肃中医很强,感谢你们的付出,真心谢谢!”“虽然隔着口罩,但从她的眼神里,我感受到了她的真诚。”

12床阿姨是一位太极拳爱好者,入院治疗3天后效果并不理想,仍有低烧、咳嗽、胸闷气短等症状。性格开朗的她显得有些焦虑,经常来问李彦龙,“我是不是病情加重了,怎么治不好呢?”

李彦龙一边安慰她,向她解释新冠肺炎病情的复杂性,一边考虑采取新的治疗方案。经过仔细询问病情、把脉望舌之后,他考虑患者为湿热为病,于是遵循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湿去热孤”的治疗思想,选用渗利之品通阳化湿,使湿去热孤则热势自愈,果真,3付药后症状消失。阿姨恢复了往日的开朗,还经常热情地帮助医护人员和病区里的病友,有时也会在病房为大家表演一组太极拳。

记者了解到,中华民族无数次对抗瘟疫,据史书记载从公元7-20世纪共发生过700多次规模较大的瘟疫流行,中医药将中华民族一次次从灾难中拯救出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中医药同样不会缺席。

疫情发生以来,中西结合的诊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治愈率也在不断提高。国家卫健委根据对病毒的深入分析不断修改诊疗方案。不久前,甘肃省疾控中心曾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甘肃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治方案(试行第二版)》和《关于在全省推广使用新冠肺炎防治中医药系列方的通知》中相关的中成药做了详细解读。

目前,针对新冠肺炎,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中成药具备服用、携带方便等优点。因此,《诊疗方案》所述医学观察期推荐中成药治疗。根据病情,合理选择使用中成药,在减轻症状或阻止疾病进展等方面可能会使患者获益。

表现寒湿为主、伴有胃肠不适者,选用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善驱岚瘴之气。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寒湿内伏化热,伴有发热者,当选用寒性药物,“治热以寒”,可选用的中成药为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其作用为清瘟解毒,宣肺泄热。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属热毒袭肺证。症见:发热或高热,恶寒,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咽干咽痛,舌偏红,苔黄或黄腻等。

金花清感颗粒作用为疏风宣肺,清热解毒。用于单纯型流行性感冒轻症,属风热犯肺证者。症见: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恶风或恶寒,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疏风解毒胶囊作用为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风热证,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咳嗽,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或浮数等。

甘肃省为更好发挥中医药和藏药在新冠肺炎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作用,认真总结前期中医药参与防治新冠肺炎的成功经验,组织专家提炼出甘肃省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系列方,在日常预防和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成药方面使用藏药方,加入了预防阶段使用催汤颗粒,治疗阶段使用催汤颗粒或流感丸(普通患者),康复阶段使用仁青芒觉胶囊。

催汤颗粒,藏药音译为“赤汤”,是藏医传统汤剂之一,由藏木香、悬钩子茎等9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表,止咳止痛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感冒初起,咳嗽头痛,关节酸痛,或用于防治流行性感冒等。

流感丸,藏药音译为“罗君玛”,属丸剂,是藏医传统经典方剂之一,由诃子、亚大黄、藏木香,麝香等21味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或有流清鼻涕,头痛咳嗽,周身酸痛,炎症发烧等症状的疾病。

仁青芒觉,为藏语音译,是藏医药中名贵藏药传统方剂之一,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急慢性肠炎、胃炎和胃溃疡等消化系统及疑难疾病首选藏药之一,更是治疗各种“毒症”(在藏医学疫病即此范畴)首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言:“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传统医学讲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与现代医学对于传染病的认识,要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是一致的。因此新冠肺炎重在预防,也就是《内经》中所说的“避其毒气”。

4

甘肃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得天独厚,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2017年开始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年全省中药材面积465万亩左右,产量预计可达130万吨。其中大宗道地品种党参70万亩、黄芪65万亩、当归55万亩、甘草25万亩、板蓝根22万亩、枸杞40万亩、柴胡15万亩,种植面积总体保持稳定。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中药材产业已覆盖甘肃全省10个市州51个贫困县区,508个贫困乡镇,通过中药材种植和劳务脱贫的涉及全省5.8万户、23.9万人。

“中药材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提质增效上,要在种植标准化、质量可靠、品牌打造上下功夫。”甘肃省农牧厅厅长李旺泽说,甘肃要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中药材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在品种、品质、品牌培育建设方面发力,同时进行规模化生产。

中药材是甘肃的优势资源。记者了解到,甘肃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多,面积和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列。目前甘肃省75个贫困县中有43个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覆盖1300多个贫困村,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

甘肃省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扶贫过程中,注重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围绕市场以销定产、以需定产;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强化中药材加工转化和产值保险,让贫困户脱贫增收吃上“定心丸”。

李旺泽说,甘肃将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支持,细化扶持措施,着力在影响和制约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下足功夫,延长产业链、提升效益链、挖掘价值链,把甘肃建设成为国家级原药生产基地、仓储中心和饮片加工基地,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目前,记者深入甘肃省渭源县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和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党参、当归、黄芪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交流探讨等形式,就渭源县中药材产业进行了全面调研。

渭源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品质优良、产量宏丰,是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之一,也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渭源以“中国党参之乡”的优质药源为基础,依托道地药材主产区位优势和生产加工规模大、气候适宜仓储、便利的交通条件等优势,中药材产业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细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轨道,实现了由中药材生产大县向中药材产业强县的转型。

在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方面。全县中药材种子种苗集约化育苗以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品种的提纯复壮为重点,集约化育苗483亩,其中渭党1号、渭党2号原种田50亩,育苗田313亩,当归熟地育苗100亩,秦艽育苗20亩,分散种子种苗繁育3万亩。为当地老百姓换来了大把大把的百元大钞,加快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步伐。

2020年2月17日,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2019年度31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公示》,渭源县赫然在列,脱贫攻坚“摘帽”在望。

记者从《渭源县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获知,2019年渭源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举全县之力向贫困“硬骨头”发起总攻,尽锐出战,攻坚拔寨,扶贫资金投入达到17.7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1.8%,退出贫困村99个,脱贫7701户2734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3%,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标准,各项指标达到整县退出要求。

目前,渭源县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62元,其中产业收入5072元。全县217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全面完成“冲刺清零”,农村住无危房目标全面实现,水质检测达标率、安全饮水率均达到100%。行政村通硬化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宽带网络和自然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基础条件有效改善。

渭源县中药材种植以南部高寒阴湿区种植当归为主,中部川区以黄芪为主,北部半干旱山区以党参为主,形成了“南归北参川芪”的种植格局。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5万亩,其中党参12万亩,当归8万亩,黄芪11万亩,其它4万亩,干药产量达到8万多吨,种植业总产值10亿元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由中药材生产龙头企业建成“扶贫车间”,与各乡镇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中药材种植合同,统一开展生产资料的购进和药材的购销,举办技术培训,以科学手段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对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改良土壤结构,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达7万亩,产量较普通大田增收20%以上。其中渭源白条党参主产区新寨镇已建成8600多亩渭源白条党参规范化无公害可溯源标准化基地,带动全镇18个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农户4500户。会川镇罗家磨村、本庙村、沈家滩村建成以当归、党参、黄芪等为主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6500亩,辐射农户1000余户。

渭源全县现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30家,均已取得《药品生产许可iiE>>和《药品GMP证书》:企业生产车间平均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仓库2000平方米。设备机械化程度高。认证生产范围主要有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制、煮制等,生产品种在100种以下的有12家,100种以上的有18家。全县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规模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和硬件设施等方面在全省处于靠前位置,生产能力和质量管控能力较以前大幅提升。近年来,渭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探索在中药饮片生产厂区设立地产中药材初加工区,为解决企业道地中药材前处理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受到了省、市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目前全县30家企业正常生产企业有11家,订单式生产企业有10家,停产企业有9家。主要生产品种均为党参、当归、黄芪、甘草等渭源道地中药材,其中甘肃华庆堂药业饮片有限公司,渭源县德园堂药业有限公司部分产品外贸出口韩国,年销售额达1000万余元,其余企业各有自己的特色生产品种。如渭源县亳春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芪、渭源品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甘草、甘肃渭水源药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当归、甘肃同君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龙骨等各有所长。主要销路有各地制剂生产企业、药品批发、零售企业和对外贸易。其中渭源县德园堂药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建成900m2“牛加宝”参归芪体验馆,以道地中药材当归、党参、黄芪等精致饮片为主,开发出当归蛋和黄芪面膜等药膳、药妆新型产品,圣源中药材有限公司研发的党参酒和金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发的治疗糖尿病的药茶,群众体验好,深受好评。渭源衡顺堂药业有限公司投资200万元新建直接口服中药饮片洁净车间占地480m2,已完成鹿茸、三七打粉标准制定,目前己完成制定道地药材当归、黄芪、党参等6个中药材直接口服中药饮片企业标准验证工作。渭源县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265万元建成中药材初加工扶贫车间780m2,吸纳本庙、沈家滩两个村集体经济和2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共同发展,加工的当归、黄芪,党参深受消费者青睐,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

2018年,针对当地道地优质中药材异形片市场流通受阻等问题,渭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本辖区内4家企业积极参与了《甘肃省中药材产地生产加工标准》的起草和验证工作,渭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曹登铭同志参与了当归、党参和黄芪等道地药材产地片的标准及加工规范编写,目前渭源县具有代表性的道地中药材党参、当归、黄芪等5个品种29种规格93种等级的异形片加工技术规范己写入《甘肃省中药材产地生产加工标准》,为全市、全省中药饮片标准化生产、经营提供了科学标准依据,为促进当地中药材产业科学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夯实了基础,为助推我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全县现有药品批发企业8家(其中中药饮片专营批发企业6家,综合性批发企业2家),主做零售终端的有甘肃雷氏药业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药品零售企业79家(其中经营中药饮片企业47家);县级医院3家,民营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乡镇卫生院18家,个体诊所97家,(其中中医诊所53家)。其中甘肃雷氏药业有限公司经营中药材、中药饮片达800多种,主要经营方式为零售终端配送,主要销路有甘肃、浙江、广东等省市,公司年销售中药饮片1000多吨,年销售额达500万余元,注册了川佰雷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正在申报认证中,年前即将投入生产。渭源县中医医院作为渭源县域内以中医为主的特色医院,院内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接近70%,临床使用中药饮片年销额达100万余元,临床使用的中药饮片90%来自于渭源县域内药品批发企业。

全县30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均规范化建设了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实验室,实验室平均建设面积800平方米,检验人员2~5人;配备有高效液相色谱仪、蒸发光散射检测仪、十万分之一电子天平等精密仪器和实验器皿。目前均可正常开展中药材、中药饮片性状、水分、灰分、挥发油、薄层色谱、主要成分含量、二氧化硫等常规性检验项目,基本能满足企业正常生产需求;部分企业还配备了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农残、重金属检验检测设备,在中药材质量安全追溯上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性支撑。以鸿裕达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首的众多中药材加工合作社配备了简易中药材硫磺速测仪、农残速测仪等初级检测设备,已初步形成中药材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甘肃省十分注重标准建设,提高中药材质量,先后制定和修订《甘肃省中药材标准》及《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鲜切当归、党参和黄芪中药饮片标准纳入《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并列入了中国中药协会团体标准;制定发布了收载有193个品种的《甘肃省中药配方颗粒标准(试行)》,启动第二批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制定发布78个地方习用药材和产地片品种标准;将“当归油”列入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甘肃农垦、四川新荷花等6家公司的6个品种中药材基地已通过国家药监局GAP认证……

多年来,甘肃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不断发掘潜力,使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中药制造现代化发展、中医药创新发展、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中医药产业发展支撑、中医药事业系统化发展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取得的这些成绩,也许正是甘肃中医药在此次战“疫”中大放异彩的原因。

甘肃省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内医药加工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扶持制药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兰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孵化园、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中药材精致饮片加工园等6个产业园区初具规模,入驻加工制造企业170户,76户通过GMP认证,实现产值60多亿元,中医药产业集聚效应初显,产业链日趋完善。

着力培育陇药大品种大品牌推动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开展大品种大品牌考核评估,根据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等5部门印发的《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奖励办法》有关规定,组织对2018年列入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21户企业的41个产品进行考核,经考核评估,20个品种增速达到20%以上,12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其中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品种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给予300万元奖励;重点监测的25户企业中,前11个月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15户,6户企业增速达到20%以上。经市州上报,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增补甘肃岷海制药蒲地蓝消炎片、甘肃祁连山药业土霉素等9个大品种进入陇药大品种目录。二是深入推进省内制药企业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对接机制。组织召开全省医疗机构与制药企业合作对接会,邀请省内29家三级综合公立医院与37家重点制药企业就药品采购政策等信息进行充分交流,搭建了制药企业与省内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平台。三是积极引导市场消费,组织市州工信部门梳理筛选本地区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消费品工业优质产品,编制甘肃省消费品工业产品供给目录,在甘肃省工信厅网站上开设专栏,向社会发布消费品工业产品供给目录,宣传推介甘肃省特色优质产品,引导市场消费。

甘肃省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认定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户陇药加工制造企业被认定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组织开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评审认定工作,甘肃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持续推动中药新产品研发。指导在研的“甘肃省地方药材质量标准提升及产业化应用”“基于传统藏药15味乳鹏丸的创制新药痛风片的新药开发”“甘肃省特色中药祖师麻膏药质量标准提升及多中心临床研究”等中药领域省级科技重大专项计划项目按项目任务书推进研究,引导企业加大中药新产品研发投入。同时,鼓励中医药相关专利申报。2019年共有4项中医药相关专利获得甘肃省专利奖奖励,其中3项获得二等奖,1项获得三等奖。

推动中成药“二次开发”,培育大品种。引导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药创制、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中药养生保健产品研发,兰州生物所、甘肃奇正、独一味等25家企业投资16.2亿元,59个在研项目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目前全省医药工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9个,“专精特新”企业21户,中药产业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确定甘肃泰康制药股份公司祖师麻关节止痛膏等10个品种为甘肃省“改进工艺技术,提升质量标准”二次开发品种。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元胡止痛滴丸包衣工艺小试研究、滴丸基质老化探索研究指纹图谱研究、溶出度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已进行了3批包衣工艺小试,3批包衣丸剂型的中试生产。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当归腹痛宁滴丸的质量标准提高研究工作已完成,相关资料已提交国家药典委争取列入《中国药典》。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项设立产业发展扶持基金,组织检验等技术机构分阶段分批次逐步研究、破解药品企业发展遇到的技术性疑难问题,监管部门科研成果供企业无偿共享,以科技创新引领甘肃省药品企业转型升级,对全省14家企业申报的20个科研项目进行立项评审。

积极推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发展。认真落实《甘肃·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总体规划》,重点推进陇东南地区“岐黄中医康复疗养基地、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养生文化体验基地,皇甫谧针灸医疗保健基地、麦积山中医药休闲养生度假基地、武清街温泉养生基地、陇南山水田园养生基地和定西中医药科考旅游基地”7大基地建设。

此外,全省在其他旅游景区及周边规划建设了一批集中医康复医疗、养生保健、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基地、产业园。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基地、产业园共有35家。据不完全统计,仅全省35家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基地、产业园直接带动就业6300人、间接带动就业32000人。甘肃省庆阳、定西、兰州等地深入挖掘中药材资源,结合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市场需求,大力开发中药食品、饮品、药膳、茶制品等一批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及中药提取物、美容化妆品等批中药材精深加工旅游商品,扩大了旅游购物消费。庆阳开发的岐伯中药保健枕头、嘉峪关开发的锁阳咖啡、武威开发的肉苁蓉切片饮品以及兰州陇萃堂开发的玫瑰系列、百合系列旅游商品和甘肃道地中药材药膳滋补产品都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努力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质量。2019年以来,甘肃省积极落实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要求,大力发掘甘肃地域特色中医药传统文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推进甘肃省中医院科研制剂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等12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基地,甘肃陇西中医院博览馆等28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在甘肃省灵合县皇甫谧文化园和庆阳岐黄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两家单位成功创建为“第一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的基础上,促进发挥好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展作用。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一是在甘肃全省8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项目。二是在54家贫困县中医医院开展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按照100万元/家的标准给予补助,重点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和医院信息化建设。三是印发《甘肃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培训工作实施计划(2019-2021)》,组织开展县乡村三级中医适宜技术培训,2019年重点对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

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一是支持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开展心脑血管病中西医协作攻关,支持临夏州中医医院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二是加强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依托甘肃省中医院带领甘南州藏医院、临夏州中医医院开展基本中医药循证能力建设。依托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带领广河县中医院开展专科专病(心血管病)循证能力提升。三是确定1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进行建设,支持7家县级中医医院实施中西医结合重症监护室建设项目。四是遴选100个中医药课题立项研究,评选出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32项,推荐4项参加省科技厅奖项评选。

甘肃中草药的发展不但大大加快了全省脱贫致富的步伐,而且中医药的研发研制在重大疫情的诊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是啊!中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医所包含的理念和方法是世界医学的宝藏。

相信,“甘肃方剂”的前景会越来越宽广。

作者简介:马进帅,男,笔名雪野,甘肃渭源人,一直从事编辑、记者工作,现供职于兰州日报社。甘肃省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特约作家、《中国作家·纪实》签约作家。近30多年来先后在《读者》《中外文摘》《西部法制文学》《椰城》《星星》《广东文学》《龙门阵》《牧野》《中国报告文学》《岷州文学》《中国少年文学》《文学月报》《南方周末》《普州文学》《顺义文艺》《甘肃文艺》《中国铁路文艺》《望潮》《北大荒文学》《检察风云》等省内外近百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以及文学评论等1000余篇(首),约100多万字,先后20次荻奖。著有诗集、大型报告文学集、纪实文学精品集和中短篇小说集等。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