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课程思政与“教育学”的发展方向

陈艳荣 乃奕 安娜   
海风
2020年2期

打开文本图片集

教育学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的基础课程,承载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使命,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教育学课程团队几年来教育学课程实践为线索,探究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的路径,达到“立德树人”的课程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国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再次突出要在各类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目的是实现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的特点适当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教育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思想感情,并具有教学能力,懂得教学艺术,具有分析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按教育规律办事。使学生懂得教育的基本职能及它在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自觉运用教学规律办事,教书育人。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的意义

目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困境,如重知识轻德育、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模式落后、理论型课程改革难度较大等。整体而言,该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内涵、方法、模式、要素等相关研究都尚未起步,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与“课程思政”的总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社会主义的教育工作者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高校,教育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的教育工作者,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主义觉悟,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为人师表”,为我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学”是教育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在课程教学中使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和理论,可以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锻炼自己的道德品质,熏陶自己的道德情操。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

在21世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同时也有着一定的道德危机,师生关系淡化、教师虐待学生、教师违纪违法等事件并不是偶然现象。通过将“课程思政”渗入“教育学”课程,可以使学生具备热爱我国教育事业、依法治教、爱敬业、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终身学习,具备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高尚情怀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为未来成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教师都认为传授知识与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认为专业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传授专业理论和知识,培养专业能力,而不是开展“课程思政”;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的、是不可融合的关系,找不到路径和教学方法去实施“课程思政”。但是,“课程思政”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理论,价值观等资源可以通过一定的路径与专业理论和知识相融合,如教师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可以使学生对专业理论和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加了解我国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发展路径改革趋势等内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育专业理论和知识的理解。

二、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的路径探索

(一)组建教育学课程团队

好的团队是保证课程进行的关键,“协同作战”好过“单打独斗”,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设计课程,优化课程,实施课程,团队成员都有责任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

(二)积极使用《教育学》马工程教材,参与马工程教材培训

(三)巧用优秀纪录片,润物细无声

当代社会媒体产业发达,近些年有一批配乐文案制作精良,视角开阔,内容写实,思想深刻的纪录片问世。在教育学课程进行中,可以利用优秀的网络纪录片资源,声情并茂的向学生展现教学内容与思政影响,激发学生兴趣,在潜移默化的共情中完成课程思政。

例如:纪录片《西南联大》,该片黑白影像资料的使用占据全片的70%,通过对于当事人的回忆、描述以及资料画面的运用,再现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历史,重现了当年西南联大经历战乱、种种困难后书写中国教育历史的传奇经历。河套学院A老师在教育学“学校教育制度”这一章节中,在梳理现代社会学校发展历程中,将西南联大作为战火中特殊的高等学府举例说明,并播放纪录片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到那一代中国的教育者,为了国家的发展与教育的延续,勇往直前,拼搏奋发的精神,体会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的感慨。以期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立下为我国之教育事业奉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在学生中反响热烈。最新的英雄之城,也将会是日后课程中的可贵素材。

(四)搜集真实的“好故事”,用朴素的故事感染学生

河套学院B老师介绍经验时谈到:“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真实的故事,感人的事迹。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入一些人物的真实事迹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潜移默化的完成课程思政”。比如,在学习“教师”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以及“最美奋斗者”张玉滚老师等,让学生们了解这些优秀人民教师的真实故事,同时也能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身边的老师,在这样真实的故事中既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又能增加其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理解教师这一职业。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做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教师要真正热爱、关心每一位学生才能够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栋梁之才。同时,引入习近平总书记的“四有好老师”,让学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其正确的职业道德情操,激发其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真正的学做一名祖国需要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五)团队教师采用定期集体备课、听课与“老带新”等办法确保每一节课程思政的正确性、科学性

课程思政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案例的丰富性,活动的正确性,这就需要团队教师在课前认真打磨课程,打磨教学中的案例与素材,教育学课程团队每周会定期集体备课,具体做法是每周主备人负责主讲,主要准备课件、课程思政设计方案、讲义纸质版等,其余教师负责考量思政素材以及流程中可能的问题,备课结束后再进行更新,上学期《教育目的》《课程》《德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教师》《班主任》等章节都进行了集体备课,同时,团队成员也进行听课,教育学课程面向全校师范类学生,对学生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文从教育学课程思政对学生的重要价值以及团队人员在日常教学中的有益探索,总结出一些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的路径,期望这些做法能够帮助正在进行此类课程建设的同仁们。

(作者供职于河套学院)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